第166章 李元日记(十四)
第166章李元日记(十四)
最近非常颓废,也不记得自己有什么有价值的输入,但是突然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向内的挖掘是一种提升,但不适合向外展示,而向外的挖掘才是一种适合向外展示的东西。怎么说呢,就是向内要隐晦,向外要开放。
不知道我以后的想法还会不会改变,但起码目前的现在,我有这样的想法,而这个想法恰恰来自于我对自我的批判。原因很简单,我做很多的尝试都基于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但其实这些浅薄的经历并没有挖掘的价值,我可以写成日记,可以写给自己的看,帮助自己去记录、去反思、去成长,可是不适合向外地表述。当然,我并不是指这种借鉴性,而是基于文学性等方面的考量。但是,向外发掘就非常容易体现出作品的深度。
向外挖掘的层次感和内容的丰富度可以体现一种相对普遍的“环境感”,而这种能力就是向内发掘的外化。
我也是在最近才发现我的问题——没有对外的挖掘。我一直以来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那些事情不断地深挖,伤春悲秋,无病呻吟,而看不到那些真正痛苦的东西,简而言之,没有对外的挖掘就是没有对生活的体会。
在过年期间,我陪妈妈出门买菜,坐在车后座,看着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手里提着各种各样的东西,路边的小商贩在吆喝、陪笑,骑着电动车和自行车的人们几乎要缩进那件外衣,星星点点的流云在苍白的天空中迅速后退……我突然生出了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我好像从来没有了解过这所我住了十八年的小县城。从初中开始,我便前往市里读书,偶尔回到家,也只是爸爸妈妈的存在让我感到一种归属感,这座小城也很少给我什么心理上的慰藉,可是在那迷茫的一瞬间,我才忽然觉得悲哀起来——如果这座小城都没办法给我归属感,那么什么地方会给我这样一个异乡人?如果我的亲人陆续离开了这座小城,转而四散各地,那么我该如何告诉我的孩子我来自哪里?不是我没有故乡,是我没有挖掘故乡,没有在故乡扎根。
当我跟着妈妈和姥姥沿街遛弯的时候,她们会不断地和各种各样的人打招呼,他们无一例外地会问起我,然后特别亲切地夸我几句。纵使我知道这是一份寒暄,可也是一份温暖的寒暄。如果离开了我的故乡,谁会记得我是谁的女儿、谁的孙女、谁的同学?我只是笑笑,但是会在心里想——其实我的父辈早就牢牢地扎根在这里了。而这种可以归根的感觉是让人踏实的。
有时候回到村里,爸爸会带着我去姥爷和爷爷的坟,看着两座坟遥遥相望,爸爸会说,等他百年之后,也要回到这里。
我说,如果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我可不可以把你带在身边,放在盒子里,装进包里,每时每刻都和我在一起。
爸爸问,你会觉得害怕吗?
那是你呀,我为什么会害怕。
算了,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你就不要折腾我了,我也好陪陪你爷爷,到时候,你可以回来看我。
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感觉了。故乡就是一张亲情织成的大网,将内心最深的愉悦和悲伤都包罗在内。
我们为什么需要故乡,只是我们需要一个念头,告诉自己——我是个有家的人。哪怕千百年之后,所谓的故乡已经化为了一捧捧黄土,那也是自己归宿。而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也许就是这份牢牢的归属感吧——即便我们都不在了,我们存在过的地方就是故乡,永远会为你敞开怀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