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祭奠
这一次,湘琴在卢余的助力下,成功地请了假。
当然,制片表示很遗憾,说,如果有时间,希望二人能赶到圣湖,参加杀青宴。
卢余见湘琴为难,温和婉拒:“我们尽量。”湘琴才顺着说:“谢谢您的好意,以后,有机会再聚。”
接着,湘琴对制片表示了谢意,谢他两个多月来,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
出了制片办公室,湘琴又在卢余的陪伴下,一一跟张导、星玔、钱教授、流霜、欧久玉等人告别。
欧阳昭下午有通告,已跟晴雪、晓风一起提前离开。未能当面告别,未免留有遗憾。
“发消息,打电话,也是一样的。”卢余知道湘琴有欧阳昭的联系方式,大气地提议。
湘琴摇了摇头,“不必了。”
确实不必了。
她跟欧阳昭会走不一样的路,想必,不会再有太多的交集。不过,也不一定,谁知下一站,命运的车轮会怎样停靠呢?
驱车往兰市途中,湘琴一直沉默着。
卢余以为她还沉浸在离别的悲伤里,就专注于车上,很少去打扰她。
他知道,有些情绪,需要她自己去消化。即便亲密如他,也有无法替代的时候。
山路十八弯,左边是万丈悬崖,右边是高耸山壁。风景绝美,危险重重。
卢余车技已算一流,可仍要悬着心行驶。因为,身边坐着心爱的人。
终于下了山,道路变得宽阔又平坦。
卢余总算有余力,偶尔暖心地握一下湘琴的手。
快近兰市时,湘琴忽然说:“我开一家茶饮店,怎么样?中国茶,中国味,主打传统、健康、年轻化、标准化……”
卢余挑眉笑了,“原来,你在想这事!我还以为……”
湘琴好笑地接过他的话茬:“你以为我在伤离别?放心啦,我想得开。这个时代,离别不再黯然销魂,手机在手,千里万里,如在眼前。如果还是想念,高铁、飞机,一张票,就能相见。不说这个了,你觉得,我刚才的想法怎么样?”
卢余建议她说具体些。
结果是,从这一刻起,到晚上就寝前,他们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连吃饭都变得食不知味了。
房间里,只留了一盏床头灯。幽暗的氛围,很适合思考与谈心。
卢余揽湘琴入怀。
湘琴有一下没一下,在他胸前画圈圈。
“好,就这么办!店名我都想好了,叫‘家有余庆’,与你的‘湘夫人’正好一对。”湘琴出了个很馊的主意。
卢余弹了她一个脑瓜崩儿,轻轻的,“不好,家有余庆是四个人。不如叫‘琴余’,我俩的名字。”
湘琴回他一个脑爪崩儿,也是轻轻的,好笑起来,‘还琴余,谐音擒拿的擒,捉鱼的鱼,你也不怕被人吃?”
湘琴已经知道,他忌讳别人吃鲈鱼的事。
卢余想了想,“也是,鲈鱼只能你吃。别人嘛,还是算了。琴语,擒鱼,确实不好,再想一个?”
如此这般,他们又一起想了数十个名字,都觉不满意,一一否了。
“有了,‘茶语’。对,就叫‘茶语’,以茶会友,寻知味之人。”
湘琴激动地坐起来,拍手相贺。
卢余悠然地枕臂,脸上堆满了笑意,“知味之人,家有余庆。好,真是好名字!”
这谐音梗还真过不去了。
湘琴笑眼弯弯,伸手去捏他脸。
“是不是很厚?”卢余笑问。
湘琴差点笑岔气,“是很厚。”说着,又去挠他的咯吱窝。
俩人笑滚在一处。这情景,真像两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单纯、美好。
天一亮,他们又得做回成年人。
湘琴没扫过墓。
在乡村,按照固有习俗,女孩子因性别原因,是不被允许参与这种活动的。
清明、中元、春节、忌日,爸爸、二叔备好祭品,或一起,或先后,去看荒坡上埋葬的爷爷。
在乡村,曾经流行土葬。荒坡、地头、村后、道边,有很多似馒头般的坟头。
湘琴除了敬畏,只有加速行进的脚步。
墓园就在前面。
卢余一手拎祭品,一手握紧湘琴冷汗浸浸的手,“别怕。我爸妈很温和的,他们见了你,只有喜欢的份。”
湘琴看了一眼怀抱的白色百合花,怯怯地问:“你确定婆婆喜欢百合,而不是别的花?”
卢余轻轻地笑着,“非常确定!”
湘琴任由卢余牵着手,仿佛走了很长一段路,才终于到了卢余父母的合葬墓碑前。
卢余拿出湿巾,擦去碑上的落尘,露出碑文和照片。
湘琴神情严肃地摆好花束,郑重地鞠躬。
“爸爸妈妈,这个美丽的姑娘,是你们的儿媳妇。她叫湘琴,是我最心爱的人。你们泉下有知,就保佑我们幸福一生吧!”
湘琴郑重许下诺言:“爸爸妈妈,我会一直陪着卢余,爱他,信任他,直到生命的尽头。”
卢余摆好祭品,有好酒一瓶、猪蹄一对、鸡爪数只、水果数种……也朝父母鞠躬。
“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吧,我和湘琴会一直幸福的,无论贫富、贵贱、健康疾病,都会相互扶持,共度人生。”
下面是他心里的话,“至于二叔,我不会原谅。我恨他。”
离开墓地,湘琴的心情变得很沉重。她无法想象,当年的卢余,年龄还那么小,到底怎样熬过痛失双亲的岁月?
记得爷爷去逝,她读初二,正在上最喜欢的语文课。突然,班主任把她叫了出来。
“你家里出了事,你爷爷病得很重。”班主任委婉地说。
乡里人忌讳说死。
湘琴一听,连东西都没来得及收拾,直接跟前院邻居大叔往外走。
到校门口,一看见三轮车上的花圈,她就全明白了。
她的爷爷,已经死了。
她难过得晕死过去。
“你没事吧?”湘琴担心他。
卢余说:“习惯了。放心,我很好。带你去个地方?”
湘琴说:“好。去哪?”
卢余神秘兮兮,“保密。”
车行了近两个小时。待看到“兰市石窟”四字,湘琴才知道,原来是这儿。
数千年来,这里一直是信徒朝圣的地方,也是旅客不辞辛劳必要游览之处。
湘琴向来热衷传统文化,心向往之,已是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