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雨柱沉思谋发展
办公室里静悄悄的,只有窗外偶尔传来几声鸟鸣。
何雨柱一手托着下巴,一手一下一下地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咚咚”声。
摊开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问题,从原材料的采购到生产流程的优化,再到产品的销售,几乎涵盖了轧钢厂运营的方方面面。
他眉头紧锁,思绪万千,如同陷入了一团乱麻之中。
“煤炭的质量参差不齐,影响锅炉的燃烧效率……”
他低声自语,手指在“煤炭”两个字上重重地点了几下,“设备老化严重,故障频发,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他又在“设备”上画了个圈。
何雨柱的目光落在了脑海中那些先进的图纸上。
他知道,这些图纸代表着未来工业的巅峰,如果能够将它们应用到轧钢厂的生产中,将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是,他也清楚地认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他拿起桌上的一个零件,入手冰凉,沉甸甸的。
这是轧钢厂生产的一种关键部件,表面粗糙,棱角分明。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同样的零件在六十年后光滑如镜、精细无比的模样。
他知道,后世的加工精度可以达到微米级别,而现在,即使是八级钳工,也只能达到几十微米的精度。
这其中的差距,可不单单只是技术层面那么简单,更关键的还在于整个工业基础的巨大鸿沟。
何雨柱缓缓地睁开了双眼,然后深深地叹息了一声,那长长的气息仿佛承载着他内心无尽的忧虑与无奈。
他心里非常清楚,单凭着目前所掌握的这些技术以及现有的陈旧设备,想要将那些精心绘制于图纸之上、充满创新理念的设计真正变为现实,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哪怕只是以后世常见的一台小小的老头乐为例,在整整六十年之后,利用先进的大型数控加工中心来对其零部件进行加工处理时,所能达到的精度竟然能够精确到令人惊叹的一微米之微。
然而反观当下呢?
现阶段的加工精度基本上还停滞在几十微米这样一个相对粗糙的层级。
更为棘手的问题是,如果想要勉强达到这个程度的加工水平,恐怕都得依赖八级钳工师傅凭借他们精湛的手艺去进行手工打磨方才有可能实现。
但如此一来,又怎么可能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量产呢?
毕竟纯手工操作无论如何也难以满足市场对于产品数量和质量稳定性的双重需求啊!
想到这里,何雨柱不禁感到一阵深深的挫败感涌上心头。
何雨柱坐在桌前,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开始仔细地剖析起自身所存在的知识短板。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发现尽管如今有系统的强力加持,但在某些领域自己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
就拿机械方面来说吧,通过系统的帮助,他已经可以称得上是精通此道了。
然而,当涉及到集成电路这一领域时,他却只能算是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
回想起前世的时候,他也仅仅只是时常会在互联网上听闻一些关于光刻机之类的消息,并且深知我国在这一方面一直面临着被他国“卡脖子”的困境,发展之路可谓举步维艰。
想到这里,何雨柱不禁在心中暗自琢磨着。
究竟何时才能真正有机会去接触一下集成电路呢?
说不定这样还能够触发系统,从而获取更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毕竟对于这个神秘莫测的系统,他至今都未能完全摸清其激活机制到底是怎样运作的。
有时候似乎只要遇到特定的情境或者完成某项任务就能成功激活。
可有的时候,即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无济于事。这着实让他感到颇为困惑与无奈。
现在想来,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何雨柱揉了揉太阳穴,继续思考轧钢厂的现状。
轧钢厂现在就像一个大杂烩,什么都生产,却又没有一样是真正拿得出手的。
除了炼钢这个基础业务,其他产品大多是依附于钢铁生产的配套零件,缺乏核心竞争力。
农机项目虽然是自己一手推动的,但技术含量不高,很快就会被全国推广,不可能成为轧钢厂的独家优势。
“得找个拳头产品,一个能代表轧钢厂实力的产品……”
何雨柱喃喃自语,目光落在了墙上的一张钢铁生产流程图上。
他的手指沿着流程图缓缓移动,最终停留在“炼钢炉”三个字上。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
他猛地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初春的空气带着一丝凉意,让他头脑更加清醒。
何雨柱拿起那本摊开的笔记本,开始重新梳理思路。
他意识到,自己刚才的想法有些过于理想化了。
依照何雨柱内心深处的构想,此时此刻的他毫无疑问渴望登上那庞大而壮观的大型炼钢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因为只有如此,他才能将深藏于脑海中的那些精妙绝伦、独具匠心的产品设计以最快速度转化成为现实。
然而,就在何雨柱满心憧憬之时,一个严峻的问题却如巨石般横亘在了他的面前——接下来的数年时光将会迎来被人们称之为自然灾害的艰难时期。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物资匮乏、资源紧张等诸多困难接踵而至。
就连原本备受瞩目的氧气顶吹转炉项目都不得不黯然下马。
那么对于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物力的大型炼钢炉来说,其命运更是可想而知。
面对这样的困境,何雨柱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无奈与惋惜。
在当前的形势下,大规模的基建项目必然会受到限制,更何况是投资巨大的大型炼钢炉。
那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更是政策导向的问题。
他的手指在笔记本上划动,目光最终停留在“炼钢炉”三个字上。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将目光从那些宏大的计划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当下的实际情况。
“大型炼钢炉不行,那就只能先退而求其次了……”何雨柱低声自语,手指一下一下地敲击着桌面。
他脑海中快速闪过各种炼钢技术,最终定格在“电渣重熔炉”这几个字上。
电渣重熔炉虽然规模较小,但却可以用来生产各种合金钢,并且能提供高标准的钢铁材料。
这无疑是一条更稳妥的路子。
而且,电渣重熔炉在技术上相对简单,投入也相对较小,更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有了电渣重熔炉,就可以小批量生产各种合金钢,甚至可以尝试一些高标准钢材的配方……”
何雨柱的他快速在笔记本上写下“电渣重熔炉”这几个字,并用笔重重地勾画了几下。
但是,他又很快意识到,即使是小型的电渣重熔炉,也需要一笔不小的投入。
杨厂长是否有魄力支持这个项目,还是个未知数。
毕竟,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任何投资都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
“得先找安总工商量一下。”
何雨柱心中有了决断,他放下手中的笔,起身走到窗边,看着窗外初春的景色。
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洒在地面上,留下斑驳的光影。
他轻轻叹了口气,心中依然有些焦虑。
但他也明白,欲速则不达,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当务之急,还是先做好眼下的工作。”
何雨柱在心中提醒自己,他重新回到办公桌前,开始总结目前可以着手的工作。
首先,厂内的机械化改造是必须的。
虽然不能一步到位,但至少可以先增加一些输送带,提高炼焦、炼钢车间原料的输送和转运效率,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这个投入相对较小,见效也比较快,应该能够得到厂里的支持。
其次,就是兴建小型电渣重熔炉。
这不仅可以提高钢材的质量,也能为未来的新产品研发打下基础。
而且,利用电渣重熔炉还可以尝试一些新型的钢材配方,为轧钢厂的未来发展探索更多可能性。
第三,是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
轧钢厂的很多机床都过于老旧,精度也跟不上要求,需要进行改造升级。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尝试生产一些高性能刀具,来提高机床的加工效率和精度。
最后,在机床改造精度达到一定要求后,就可以考虑试制一些成熟的机床。
这不仅能提高轧钢厂的生产能力,也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基础设备,为未来的工业发展做出贡献。
何雨柱将这些想法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发展蓝图。
虽然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已经不再迷茫。
他相信,只要坚定信念,稳步前进,就一定能带领轧钢厂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他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安宁的办公室:“安总工,您现在方便吗?我想和您讨论一下技术方面的问题。”
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