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刀尖舔血

第177章 刀尖舔血

洪武初年,朱元璋多次下诏在南京建造备倭海船,南京逐渐成为明代最重要的造船中心。

洪武后期,造船场分布愈加广泛,福建、浙江、山东、湖广出现了许多大型造船厂。

明初造船业与宋元相比不遑多让,造船规模之大,造船配套之齐全,造船质量之高,造船检验之严,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明代的造船巅峰无疑是永乐朝,仁宣之后,社会思潮趋于保守,航海的没落直接带来了造船业的没落。

除了战略收缩的政治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国内大型木料奇缺。

唐中期以来,气温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气候条件的变坏,自然影响到树木的生长,到了嘉靖和隆庆年间,作为江南粮仓的苏州竟然六月飞雪。

不仅北方的大木材已经砍光了,就连南方也难找到大木料了。

三大殿被焚,朱翊钧只能命人去云南、贵州、四川的深山老林里去砍伐树木,然后经过长江运到南京,再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到北京来,要多费事有多费事。

连修建皇宫的木料都这么紧缺,哪有闲心事造船?

到了泰昌年间,山东水师、浙江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用的还是万历三十年前的战船。

因为年久失修而朽坏不堪,在面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高大威猛的大船时,气势上就矮了一大截。

痛定思痛,常洛决定重振造船业。

然而船是造出来用的,只有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才能积累造船经验,设计出更合理更适航的船只。

明朝实行闭关政策,远洋航行的需求几乎没有,顺理成章,在建造远洋船只上自然就是一片空白。

泰昌七年正月初九,文华殿中,新年的第一次朝会,常洛就宣布,从今年开始,用十到十五年的时间,逐步废除维持了六百年的禁海令。

海禁政策宋朝就有,本质是争夺海贸控制权。海禁是限制和禁止民间私人贸易,从而以官方朝贡贸易垄断利润,商人不是不可以出海做生意,而是必须取得朝廷允许,并且要课以重税。

元朝实施官本船制度,由政府建造海船,发给本钱,挑选经手人入番贸易诸货,利润民三官七。

走私屡禁不止,大海商群起反对,官本船制度被废弃。

元朝和阿拉伯、欧洲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在巨额利润的吸引之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弃种水稻改种桑树的风潮,粮食产量税减,爆发了大规模的饥荒,各地出现食人的现象。

朱元璋的父母就是饿死的,自然会从王朝稳定的角度禁海,从而保证农民种粮。

明朝大部分时期,针对由谁来主导海上丝路和利润分配,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爆发了数次激烈的博弈。

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作为海上丝路的开启者和源头,却走上了一条反时代、反历史、反海洋的自绝之路,使华夏文明在近现代大幅落后于西方。

满殿的文武大臣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孙承宗、袁可立等老臣纷纷表示反对,理由无非是:

"万里海疆洞开,不知会有多少奸邪之民趁机兴风作浪,海船一旦出了码头,全不在朝廷管辖之下,长期海外行船通商,与海盗、倭寇、外邦搅和在一起,难免生出异志,动摇国本。“

常洛目光坚定地扫视群臣,大声说道:

"朕昨夜览成祖实录,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共有六十三只宝船。大船长达四十四丈四尺,阔达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十五丈。船上计有西洋官校、旗军、通士、民稍、买办、书手,共计两万七千六百七十名,何其雄哉?"

"再看看现在鲁、浙、闽、粤诸省水师,用的都是些什么船?荷兰不过是个蕞尔小国,却敢不远万里来欺负人,几百条船就能将福建半省夷为平地。耻辱!实在是耻辱!"

"成祖五征漠北,三征交趾,设三宣六慰,通使西域,贵州设省,疏通大运河,兴建新都,经营哈密卫,经略奴儿干都司、乌斯藏都司,长年累月麓川鏖战,办了这么多大事,全靠那点田赋够吗?还不是海贸赚来的?"

大殿中鸦雀无声。

郑和下西洋其实是朱明皇室的官方垄断行为,大损东南沿海士绅阶层的利益。

二十八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大概花了六百万两白银,平均每年二十万两白银左右,占明初年财政收入的1%左右,帝国财政完全可以承受。

下西洋的利润是很高很高的。

一个青花瓷白盘,成本三十文,在南洋能卖二千五百文。

一个青花白碗,成本才二十文,在南洋能卖一千六百文。

差价在百倍左右,而且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有多少货就能卖多少货,比抢钱都来得快。

更恐怖的是,在苏门答剌国,一百斤胡椒只值一两银子。

带回明朝每斤却能卖十两至二十两,差价竟然在千倍以上。

郑和下西洋赚的钱,直接进了朱棣的小金库,户部不能插手。

朱棣一死,三杨内阁就迫不及待地封了郑和宝船,而且连造船的图纸和航海图也烧得精光。

所谓的海禁,从始至终都是一场关于海上贸易主导权的斗争,海上贸易时开时禁,时禁时开,反反复复,从来没有消停过。

嘉靖年间,倭患异常猛烈,东南半壁江山动荡,严重影响朝廷赋税,隆庆帝被迫开关。

虽然仅仅开放了月港,海外贷贸易却出现了井喷。

从隆庆四年到崇祯十七年的近七十年时间,竟有三亿三千万两白银涌入明朝。

一时间物贵银贱,地价房价高涨,老百姓无力购买。

而富商和权贵手中多的是银子,他们大肆囤积房产,兼并土地,使得国内普遍贫穷,消费能力大幅下降,海外白银流入明朝的动力也随之急剧下降。

万历初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折成银两按亩缴纳,不仅增加了财赋,而且降低了收税成本,极大的缓解了经济危机。

万历三十年,明朝断绝了与日本的朝贡贸易,再加上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两项因素叠加,使得流入明朝的白银锐减。

然而税赋还是需折算成白银,农民只得先售卖粮食换来铜钱,再兑换成白银,然后才能去交税。

此时白银价格已开始逐年上涨,农民承担的税赋无形中变得沉重了许多。

五年之内收不齐税,国家财政便会不可避免陷入困境,没钱赈灾,没钱疏浚运河,没钱维持驿站,没钱整修城池。

十年之内收不齐税,财政便会陷入绝境,养不活边军,养不活藩王,养不活官吏,造成大批士兵逃亡,大量宗室子弟生活困顿,官僚体系瘫痪,整个国家将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如果运气再不好,来一场大的天灾或者兵灾,国家便无可挽回地倾覆了。

闭关锁国就是满清的下场,自绝于大航海时代的滚滚洪流,最终被世界无情地抛弃。

开放海禁却又是在刀口上舔血,操作不当就会当场自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挽明:努尔哈赤屠城,朱常洛重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挽明:努尔哈赤屠城,朱常洛重生
上一章下一章

第177章 刀尖舔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