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祖师真人

道教祖师真人

中华始祖黄帝

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相传号轩辕氏,继炎帝神农氏之後,统一华夏族。设官职,举贤能,大治天下;推历数,祭山川鬼神;造弓矢,建房屋,作衣服,兴文字,制乐器,创医药,发明指南车,於是有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起。黄帝在传说中为「龙跷仙踪」的始祖,道教将其奉为神仙,系五天帝之一。《道藏》中有许多道经托名是黄帝所作,著名者如《黄帝阴符经》、《黄帝龙首经》等。

黄帝的来历黄帝为中国开化时代最初之君主,亦被承认为中华民族之共祖,姓公孙,生於轩辕之丘(河南新郑县西北),称轩辕氏,国於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亦称有熊氏,少典氏之子。黄帝生而灵异。《史记》称其“以土德王,故号黄帝。”汉纬中已有不少有关黄帝的内容,按其说法,黄帝是北斗神,他的孕育和诞生整个就是一个神话:有一天,黄帝的母亲附宝去往郊外,一个巨大的闪电在北斗星的周围耀眼地闪烁,使附宝得到感应,于是生了轩辕。轩辕的胸部生来带有“黄帝子”三个字。黄帝具有劾制鬼神的神力,《列仙传》记黄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早期道教有一种用以劾鬼的法器“黄神越章”,还有一种专门用来为生人和死者解除灾殃的墓葬明器“解注瓶”,都是根据对黄帝神力的信仰而来。

黄帝的武功1.阪泉之战—时,天下共主炎帝神农氏八世,暴虐无道,黄帝率诸侯与战,败神农氏於阪泉(河南涿鹿县东),遂代神农氏为天下共主,版图东至於海,西至甘肃,北至河北,南至大江。2.涿鹿之战—时,诸侯多归黄帝,独苗族蚩尤不服,与黄帝战於涿鹿(今河南涿鹿县),蚩尤能作五里雾,黄帝与其久战不胜。黄帝乃作指南车(车上有神,常指南方)以定方向;西王母派遣九天玄女下凡,把灵符、道法和《阴符经》传给黄帝,遂擒杀蚩尤,天下乃定。

黄帝的文治黄帝既定天下乃与诸臣共订典章文物,遂有如下的各种发明,使社会民生接近今日:

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造:采首山(河南襄城县南五里)之铜以造货币。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黄帝成仙黄帝年近百岁,弃帝位,从列仙游,(务光子、容成子、广成子、紫府先生、中黄丈人等)采首山之铜,铸鼎於荆山之下,鼎成之日,年已百岁,有龙从天而降,接引黄帝,升天而去,成为天上五帝之一,南朝陶弘景在其《真灵位业图》中,列黄帝於第三神阶之左,称为元圃真人轩辕黄帝。

老子

老子道教尊奉为道祖。据西汉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署名西汉刘向著的《列仙传》则说老子字伯阳,陈国人。道教认为,“聃”和“伯阳”都是老子的字。至于其籍贯,或属之陈国,或属之楚国,这两种说法并不冲突,苦县本属陈国,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故苦县又属楚国。

关于老子的出生年代,《史记》未载,只记孔子曾向他问礼。《列仙传》载老子生于殷时。道教典籍,如唐末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北宋贾善翔的《犹龙传》、南宋谢守灏的《混元圣纪》都说老子生于殷朝第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岁在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

据道教典籍记载,老子于周文王时任守藏史,后来迁为柱下史。周朝衰落之际,老子辞官离去,经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境内)时,关令尹喜恳请他著书传世,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余言,这就是传诵千古的《道德经》。

在先秦时期,先后有关尹子(尹喜)、杨朱、列子、庄子等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从而形成了道家学派。战国末期的道家将老子与黄帝联系起来,形成了黄老之学。西汉初期,黄老之学曾被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两汉之际,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思想与方仙道的神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黄老道,老子被视为“道”的化身。东汉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桓帝延熹八年(165年),陈相边韶作《老子铭》,称老子“道成仙化,蝉蜕渡世。自(伏)羲(神)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正一盟威道(又称天师道),尊老子为教主,以“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五千文》为经典。张道陵又著《老子想尔注》,认为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即老子)。后来道教又将老子尊为“道德天尊”,列为三清尊神之一。在道教中还流传着“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

唐朝皇帝姓李,自称为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其后,玄宗又于天宝年间一再加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于西京、亳州设太清宫。宋真宗为避宋室圣祖赵玄朗讳,改称老子为“真元皇帝”。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诏加号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诏以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为玄元节。后来唐武宗又敕老子诞辰为降圣节,全国休假一日。可见,老子的圣诞为二月十五日,曾被唐朝政府所确认,并作为公共假日。

张道陵

张道陵(34—156)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载:为汉留侯子房八世孙。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吴之天目山,七岁读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义。为太学书生,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从学者千余人。永平二年(59)以直言极谏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庆),时年二十六岁。因素志于黄老之道,见世风日下,不久遂弃官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汉章帝、和帝诏征皆不就。后与弟子王长从淮入江西鄱阳,诉流至云锦山(今龙虎山),炼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闻蜀中民风纯厚,易可教化,入蜀居鹤鸣山修道。汉安元年(142)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云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创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领,不喜施刑罚,廉耻治民,符水治病,百姓奉之为师。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撰《老子想尔注》阐扬道教教义,称“道”即是“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以“道”为最高信仰。永寿二年(156),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剑印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岁。唐天宝七载册赠“太师”,僖宗中和四年(884)封为“三天扶教**师”。宋理宗加封“正一静应显佑真君”。道教尊为祖天师,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

王重阳

王重阳(1112—1170)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自呼王三(排行第三)或王害疯。祖籍陕西咸阳,累世为地方大族,后居于终南县刘蒋村。自幼好读书,才思敏捷,擅长骑射。齐阜昌(1130—1137)年问应礼部试,未中,金熙宗天眷(1138—1140)初年又应武举,考中甲科,慨然有经略天下之志。后来长期任征酒小吏,遂愤然辞职,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在甘河镇遇异人,授以修炼真诀,于是悟道出家。在南时村筑墓,住在墓穴中两年多,自称为“活死人墓”。金大定七年(1167),离开陕西,前往山东传道度人。先后收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为徒,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今蓬莱)、莱州(今掖县)建立三教七宝会、金莲会、三光会、玉华会等。因王重阳在山东宁海自题其庵名为“全真堂”,故入道者都称为全真道士。金大定九年(1169)携其弟子马、谭、刘、丘四人西归,次年一月在大梁(今河南开封)羽化。归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居(今陕西户县祖庵镇),后全真道尊奉该地为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1209)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他揉合道、儒、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平等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全真道徒必修的经典。他认为修心去欲为修道之本,主张先修性后修命,修道者必须断绝酒色财气、攀缘爱欲与忧愁思虑,如此身虽在凡尘而心已入圣境。他的著作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等,今均存于《正统道藏》之中。

丘处机

丘处机(1148—1227)金代元初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或作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十九岁出家,次年拜王重阳为师,追随左右,甚契玄机。王重阳羽化后,他在陕西石爵溪洞穴中住了六年,苦心修道。后来又隐居在龙门山(今宝鸡市东南)励志精修七年。明昌元年(1190),金章宗以“惑众乱民”为借口,下诏禁罢道教,处机于是东归栖霞。贞佑二年(1214)秋季,请命招安山东杨安儿义军,获得成功。金庭与南宋先后派遣使者召请他,皆不应诏。元太祖闻其名,自乃蛮(今蒙古境内)派使者召请,丘处机毅然率弟子十八人从莱州出发,跋涉万里,历尽艰难,两年后抵达西域大雪山。太祖问他如何治理天下,他回答应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回答以清心寡欲为要。并进言欲统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太祖深契其言,礼遇甚隆,尊为神仙。后来丘的弟子李志常撰作《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其事颇详。他返归燕京(今北京市)后,太祖赐以虎符、玺书,命他掌管天下道教,并下诏免除道院、道士一切赋税差役。丘处机于是广发度牒,建立平等、长春、灵宝等八个教会,大量建立宫观,设坛作醮,一时教门四辟,道侣云集,全真道获得很大发展。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丘处机羽化于宝玄堂,殡于白云观处顺堂(今北京白云观丘祖殿)。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诏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后世称为“长春真人”。龙门派,为全真道传承的主要教派。他基本继承王重阳的思想,主张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撰有《大丹直指》二卷,系统阐述其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另外还著有《磻溪集》六卷,收存于《正统道藏》;《摄生消息论》一卷,收入《道藏精华录》。

陈抟老祖

陈抟的生平:陈抟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人(或说为普州崇龛人。)年少时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好佛学,医理,天文地理,颇有诗名。後举进士不第,悟世事浮华实为虚妄,乃不求仕进,游历名山,求访仙道,长期隐居在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清静修道二十余年。後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山石室,与隐士吕洞宾,李琪等交往甚密。後周世宗思陈抟有奇才远略,乃召陈抟入宫,命他为谏议大夫,他固辞不受,赐号「白云先生」。宋太宗曾两次召陈抟入宫,待之甚厚,他建议宋太宗「远招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万民,重赏三军」,甚得太宗敬重宏信,赐号「希夷先生」。端拱二年(989年)卒於莲华峰下张超谷中。

宗教思想:陈抟好研《周易》,常手不释卷。曾作《无极图》,刻於华山石壁。又作有《先天图》,其宗教思想融儒,释,道三家学说,启宋代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据传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是由陈抟的《无极图》衍化而来,其《先天图》被邵雍演化为「象数」体系。其道教丹道思想主张性命双修,养生内炼,澄思息虑,调气入静,顺应大道,以传统的道家学说为核心,吸收儒家,佛教的思想,构成一套系统的内丹理论,为宋元道教内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茅真君

三茅真君的来历:三茅真君指的是三位真君,即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和三茅君茅衷。三茅真君原来是出生在咸阳南关的三兄弟。大茅君茅盈,字申叔,十八岁时就弃家赴北岳恒山读老子书及《易》经,服饵内修积六年,後面见西王母,受玉佩金铛之道、太极玄真之经,四十九岁时学成得道而归。中茅君茅固,字季伟,汉景帝时举孝廉,累迁至武威太守。三茅君茅衷,字思和,汉宣帝时迁洛阳令,後拜为五更大夫、西河太守。茅盈飞升後,两兄弟均弃官还家,求兄於东山。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两兄弟修道三年,佩服九转还丹後,亦飞升成仙。茅氏三真得道後,来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省句容之茅山),掌管此山,故句曲山後名茅山。齐梁陶弘景编定之《真灵位业图》,即称大茅君茅盈为「司命东岳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列上清左位;称中茅君为「句曲山真人定禄右禁师茅君」「右禁郎定禄真君中茅君」,列太清左位和第六中位;称三茅君为「三官保命小茅君」,列第六左位。宋太宗和宋真宗、徽宗、理宗等屡有加封。茅盈被封为「上茅九天上卿司命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应真君」,茅固被封为「中茅地仙上真定禄右禁至道冲静德佑妙应真君」,茅衷被封为「下茅地仙至真三官保命微妙冲慧神佑神应真君」,总称三茅真君。

司命司禄:三茅真君以司命、保命、定禄为名,亦以司命、定禄为职。据《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称,大茅君茅盈治宫在赤城玉洞之府,有玉童玉女各四十人,出入太微,受事太极,总括东岳,司命司禄。中茅君和三茅君仅为地仙。中茅君治茅山,兼统地真。三茅君治良常之山,总括岱宗,领生记生,位为地仙九宫之英,劝教童蒙,教训女官,授诸妙灵,莅治百鬼,镇阴宫之门。

奉祀:相传,大茅君茅盈出生於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十月初三日,於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三月十八日得道升天。今江苏省茅山以奉祀三茅真君著称於世,其进香之香期为农历之正月至三月,当系大茅君得道之时日为进香之**期。

许逊(许真君)

许逊为晋代著名道士。字敬之,南昌人。祖父和文亲都世慕仙道。据道书记载,他少年时曾入山射鹿,鹿胎堕地,母鹿不顾自己的箭伤,折回头来伤心地舔其子而死。许逊怅然感悟,遂折弓弃矢,锐意修道。

修道:许逊聪明颖悟,博通经史,明晓天文,地理,音律,五行,谶纬之书,尤其喜好神仙修炼之术。据说他曾师事著名道士吴猛,修学道法;曾择西山之阳逍遥山,以修炼为事。後举为孝廉,任旌阳令,治政廉简,大施利济,吏民悦服,时人感其德化。後见晋室纷乱,乃弃官东归,遨游江湖,在豫章地区传播孝道。据说曾拜谌母为师,道法高妙,豫章各地多有许逊蛟斩蛇,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据说曾求得太上灵宝净明法,被尊为净明道派祖师。後乃归隐西山,精修不懈。

成仙:至孝武宁康二年,许逊已一百三十六岁,八月朔日,有仙人自天降,曰:「奉玉皇诏,授子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八月望日,举家四十二口,同日拔宅升天,鸡犬随之。宋徽宗敕封:至道玄应神功妙济真君,证位为天枢使相,为天府四相之一。

吕祖

吕祖的事迹:吕祖即吕巖,亦作吕喦,字洞宾,号纯阳子。由於道教全真道派奉吕巖为纯阳祖师,故世称吕祖。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吕祖生於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四月十四日,河中府永乐县人。其父吕让,初为太子右庶子,迁海州刺史。吕巖生於林檎树下,出生时异香满径。幼时极其聪明,日诵万言。及长,身高八尺二寸,面淡黄,笑脸,微麻,三茈须。一说武后时三举进士而不第。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举进士,後游庐山,遇异人受长生诀而得道。另一说,吕巖两举进士不第,後在赴长安道中,遇锺离祖师,授枕作黄粱梦。梦中举进士,登科第,历任显官,入台阁,擢侍从,居朝三十一年。偶上殿应对差误,被罪谪官,南迁江表,路值风雪,仆马俱瘁,一身无聊,方自叹息。忽然梦觉,入睡前所煮黄粱米饭尚未炊熟,世称「黄粱一梦」。醒则悟,遂弃家,随锺离祖师赴终南山鹤岭修道。据传,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吕祖遇到崔公,崔公授《入药镜》,吕祖即知修行性命,不差毫发。後在湘潭、岳阳、湖北一带游历度人。又据《吕祖本传》,吕祖得锺离之道以後,又得火龙真人天遁剑法,一断烦恼,二断**,三断贪嗔。初游江淮,即以灵剑除长蛟之害。後奉天帝之命,居荆山洞府。年六十四上朝元始天尊、玉皇大帝。自是隐显变化不一,惟其誓愿宏大,是以浮尘浊世,行化度人,传说众多。元代道士苗善时曾编有《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七卷,汇集吕祖一百零八化的故事,无不以劝人尽忠行孝、积善除邪为本。

敕封和奉祀:对吕祖的信仰和崇拜,大约自北宋末年起开始兴盛。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封吕祖为妙通真人。南宋时已有专门奉祀吕祖的寺庙,并有塑像供奉。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褒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又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吕祖神诞之日为四月十四日,道教信徒多於神诞日赴道观中吕祖殿烧香奉祀,或还愿,或祈愿。华南地区和南洋华人盛传吕祖签文,遇有急难,常於吕祖殿神像前求签问卜,祈求神示。

妈祖

妈祖的来历: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供奉的海洋保护神,又称天妃、天后、天妃娘娘、天上圣母等等。道教《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称,太上老君封妈祖为「辅斗昭孝纯正灵应孚济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有关妈祖的记载,大约起於北宋。妈祖原是都巡检林愿之女,名默娘,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殁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享年二十八岁。林默娘初生时,红光满室,异气氤氲。由於生而弥月,不闻哭声,故名之曰默娘。林默娘八岁就塾读书,喜烧香礼佛。十三岁得道典秘法。十六岁观井得符,能布席渡海救人。升化以後,有祷辄应。自宣和以後,两宋间先後敕封达九次。其封号,南宋光宗绍熙(1190年)由「夫人」进爵为「妃」,元世祖时又进爵为「天妃」,清康熙时再进爵为「天后」。至清嘉庆年间,妈祖的封号已经累积到二十八字。

救度生民:妈祖之主要神迹是救济海上遇难之生民。据传,妈祖有随从,千里眼、顺风耳,能解救於千里之外。妈祖常穿朱衣,乘云游於岛屿之间。如果海风骤起,船舶遇难,只要口诵妈祖圣号,妈祖就会到场营救。《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称,妈祖所救就是「翻覆舟船,损人性命,横被伤杀,无由解脱」。後来,妈祖之职能略有扩大。同经还称「若有行商坐贾,买卖积财,或农工技艺,种作经营,或行兵布阵,或产难」,「或疾病」,「但能起恭敬心,称吾名者,我即应时孚感,令得所愿遂心,所谋如意」。因此,民间亦有以妈祖为送子娘娘的。

奉祀: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妈祖庙,其中以福建泉州莆田妈祖庙为祖庭。台湾省有妈祖庙74座,其中有庙史可考者39座,内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每年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神诞之日,福建莆田的妈祖庙和以台湾北港朝天宫为代表的妈祖庙都要举行奉祀和妈祖像巡街活动,妈祖信徒人数之多,香火之旺,至今亦然

王灵官

王灵官的来历:王灵官,即玉枢火府天将,隆恩真君。俗称王灵官。《明史》的《礼志》称,「隆恩真君,则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也,又尝从萨真君传符法。永乐中,以周思德能传灵官法,乃於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宣德中(1426-1435)改庙为大德观,封二真君。成化初,改观曰显灵宫。」「夫萨真君之法,因王灵官而行。王灵官之法,因周思德而显。而其法之所自,又皆林灵素辈所附会」。据明清时期的神仙传记称,王灵官原名王恶,湘阴浮梁之庙神,因其吞噬童男童女,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的弟子萨守坚,飞符火焚,将王恶烧成火眼金睛。王恶不服,奏告於天庭。玉皇大帝即赐慧眼并金鞭,准其阴随萨真人,察有过错,即可报复前仇。十二年间,王恶以慧眼观察无遗,竟无过错可归咎於萨真人。後至闽中,拜萨真人为师,誓佐行持。萨真人乃以「善」易其名,改王恶为王善,并且奏告天庭,录为雷部三五火车雷公,又称豁落灵官。

护法监坛:道观内多塑有王灵官之像,红脸,满髯高翘,开口,露獠牙,披甲执鞭,正对山门。额上有火眼金睛,能辨识真伪,护镇山门。因此,王灵官之职当是道教护法监坛之神灵。明永乐年间(1403-1424),杭州道士周思德能传灵官之法,附神降体,祷之有应,显於京师。周思德还在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和萨祖师殿,以王灵官为火府天将,天庭二十六天将之首。宣德年间(1426-1435),又改为火德庙,岁时致祭。

奉祀:由於奉祀王灵官的殿堂一般都在道观山门处,因此道教徒进山门後首先朝拜王灵官。只有福建地区民众有称王灵官为天将而专为其建庙,称天将庙。王灵官神诞之日为六月十三日(亦有作六月二十三日),道教徒进庙奉祀王灵官的连绵不绝。

张三丰

张三丰的生平:元明道士。名全一,一名君宝,号三丰。约活动於元延佑(1314--1320)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间。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

由于他平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又传为张天师后裔。传说他体姿丰伟,大耳圆目,龟形鹤背,须髯如戟。一年四季,都只穿一件破衣,披一领蓑衣。一餐能食升米,或数月不食。能预知吉凶祸福,人以为神。终生浪游,行无定止。曾在宝鸡金台观死而复活,道徒称他为“阳神出游”。多次往来武当山中,结草庐居住,修炼丹道,并预言此山日后必定大兴,嘱其弟子“善守香火”。后入四川,在青城山和鹤鸣山中访真揽胜。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撰《无根树丹词》,自题为“大元遗老张三丰自记于武当山天柱峰之草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使者四方寻访他,竞毫无踪影。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大修武当山,专门为张三丰修建“遇真宫”,并数次遣使访觅,也未遇见。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认为,自古道法流传,分为正、邪二教。而儒、道、佛三教皆为正教,虽然创始人不同,但“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论》中说:“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人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者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这是张三丰内丹思想中的卓越之处。他的著作很多,清人李西月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隐仙」风范和神秘传说:张三丰以其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传说他「姿态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读书经目不忘,有学识,能诗书。洒脱不羁,颇具神仙风度。其身世出处,颇多传说,「或言三丰金时人」。传说宋末,时乱,宋徽宗召之,三丰曾单拳击杀贼百人。亦传其能辟谷神行,死而复生。一生不慕荣利,遁世清修。据其自述,他曾任县令,後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曾於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游武当山,与其徒在该山「去荆榛、群瓦砾」,创草庐以修道。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嘱其弟子「善守香火」。不久离开武当山,云游至四川,在青城山和鹤鸣山访真揽胜。首创太极拳注以为修道健身之用,今日大行於世。

号称「隐仙」:张三丰一生漫游天下,行踪莫测,以「隐」名著,号称「隐仙」。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张宇初到处寻访他,竟毫无踪影。明成祖永乐年间数次遣使寻访,亦未得见,遂大修武当山宫观,使三丰「异日必大兴」的预言应验。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宪宗於成化二十二年(1486)封其为「韬光尚志真仙」。天启三年(1623)熹宗称三丰降坛显灵,封其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明代诸帝的慕求与褒封,道门的神化,使张三丰的神仙传说历久不衰,托称曾遇张三丰传道之说直到清代仍时有所闻。

思想和著述:张三丰的思想具有元明时代道教思想的普遍特徵,即高倡三教同源一致。他认为儒、释、道三教虽创始人不同,但都「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论》中说:「儒也者行道济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三教圣人皆本此道而立其教也。」他主张「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後可以成仙」。其著作较多,清人李西月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王常月

王常月(?-1680)为清初著名龙门派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号昆阳,山西长治人。

王常月与全真龙门派的复兴:王常月生当明季之乱,慨然有出尘之心。中年时拜龙门派六世祖赵复阳为师。赵授以戒律,嘱之曰:「成道甚易,然亦甚难。必以苦行为先。种种外务切须扫除,依律精炼,潜心教典,体《道德》自然之奥,探《南华》活泼之真机,方为稳当。」王常月牢记其师振「宗风」之训戒,毅然以振兴龙门派为己任。辞师後,周游诸山间。**年间学师二十八处,印证五十余人。後隐居华山,刻苦修道。

清顺治十二年(1655)秋,他北上京师,挂单灵佑宫。次年奉旨说戒於白云观,开坛说戒凡三次,收弟子千余人。三次公开传戒,不仅发展了大批教徒,而且表明其已获清朝统治者的保护和支持。这对龙门派的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他为顺治帝所器重,赐为「国师」,三次赐予紫衣。康熙三年(1663)王常月亲率弟子南下,在南京、杭州和武当山开坛授戒。一时,南方道士纷至门下。由此,龙门派在当时整个道教日趋势衰颓的情势下,呈复兴之象,并成为全真道中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支派。王常月本人也被誉为「中兴之祖」。闵一得在《金盖心灯》中称其「是我朝高士第一流人物。」康熙十九年,传衣钵於弟子谭守成而卒。後被康熙赐号「抱一高士」。

思想和著述:王常月在南京的传戒记录被其弟子辑录为《碧苑坛经》。既讲修炼次第,又讲修炼方法。提出入道学仙须按皈依三宝、忏悔罪业、断除障碍、舍绝爱缘、戒形精严、忍辱降心、清净心声,求师问道第二十要,依次修行。并须严持初真、中级、天仙三级道戒,以戒、定、慧为渐进之基。其内丹修炼法,标榜「无相法门」,反对「看相修行」,破斥拘於炼化精气的金丹命术。认为只要了性,不愁命不立,尤其反对炼化精气以求却病延年。认为**总是要死的,不死的只是真性法身。「所说延生,不是却病延年,长生不死乃是万动不坏真性,亘古长有之法身」。又说「如来亦有灭度之时,老聃亦有飞升之日」「色身纵留千年,止名为妖,不名为道。法身去来常在,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教长生成仙信仰被他改造。因此,王常月的思想具有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其著作有《钵鉴》五卷,又有《初真戒律》一卷,收入《道藏辑要》。《碧苑坛经》收入《古书隐楼藏书》。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幻想人生不寂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网游竞技 幻想人生不寂寞
上一章下一章

道教祖师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