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白帝城古韵与希望的交织(二)

第121章 白帝城古韵与希望的交织(二)

杜甫也曾在奉节这片土地上生活过近两年的时光,彼时的他,担任着橘官一职,虽说这并非正统的官职名号,却满含着当地人对他悉心管理柑橘事务的敬重与认可。那段日子里,他从未停下手中的笔,就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耕耘者,在诗的田野上辛勤播种,一共写下了462首诗,这沉甸甸的数字,占据了现存杜诗总数的三分之一,是他在奉节留下的深刻足迹。《登高》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雄浑壮阔又略带悲戚的画面,仿佛将秋日的萧瑟与人生的跌宕一股脑儿地展现在眼前;《白帝城最高楼》中“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以奇崛的笔触勾勒出白帝城的险峻与神秘;还有《八阵图》《白帝》《咏怀古迹》等诸多诗作,无一不是脍炙人口,传颂至今。

亚宁静静地站在这片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土地上,口中默默吟诵着那些熟悉得如同老友般的诗句。她仿若能穿越时空,真切地看到杜甫身处乱世,衣衫褴褛却目光坚毅,在飘摇风雨中,为了生计奔波的同时,还要承受着家国破碎带来的心灵重创。可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放下手中的笔,用诗句抒发着内心的悲怆,更彰显着顽强的坚守。这份坚韧,仿若一道温暖的光,直直地照进了亚宁原本黑暗冰冷的内心深处,让她深深感到,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千年前的古人有了丝丝缕缕的共鸣。而在这共鸣之中,又悄然生出一丝慰藉,原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自己并非独自在黑暗中挣扎,古人也曾在苦难的泥沼中奋勇抗争,闯出一条希望之路。

亚宁的思绪被一阵微风轻轻吹散,她的眼前仿佛浮现出杜甫在夔州时的情景。她想起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中,杜甫在得知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亚宁的心中也涌起了一股暖流,她仿佛感受到了杜甫那种在困境中依然怀揣希望的力量,这让她原本沉重的心情有了一丝松动。

她微微侧过头,看向身旁的阿丽,眼中闪烁着点点光芒,轻声说道:“杜甫的诗总是那么有力量,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受苦。”阿丽重重地点头,眼神中满是认同与鼓励:“是啊,他们的精神一直传承着,给我们力量,咱们也一定能越来越好。”

亚宁又想起了《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浑欲不胜簪。”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中的景象,杜甫在国破家亡之际,依然坚守着对国家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思念。亚宁的心中不禁生出了一股敬意,她意识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不能放弃希望,要像杜甫一样,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在杜甫的诗歌影响下,亚宁的心情逐渐明朗起来,她仿佛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力量。她知道,尽管现实坎坷,但只要心中有光,就能在黑暗中找到希望,就像杜甫在奉节的那段日子,虽然艰难,却依然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亚宁决心要像杜甫一样,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勇敢地走出自己的困境。

白帝城的故事很多。当我们漫步于这古韵悠悠的白帝城,仿佛能听见历史的风在耳畔轻声呢喃,每一寸土地都似一位沧桑的老者,悠悠诉说着往昔的峥嵘故事。

刘禹锡,这位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大家,在夔州刺史任期内,虽时光短暂,政务繁忙,却从未停止对诗意的追寻。他常常趁着公务间隙,踱步至江畔,彼时,滔滔江水裹挟着岁月的泥沙奔腾东逝,那壮阔的景象撞入他的眼帘,瞬间激荡起心中的无限情思。或许是江畔渔家的悠然晚唱,或许是落日余晖下孤帆远影的寂寥,都化作了笔下或激昂、或婉约的58篇诗文。他以文字为画笔,为夔州这片土地勾勒出一幅幅饱含深情的画卷,让后世之人得以窥探千年前此地的风情,其诗作无疑为夔州厚重的文化底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十朋在奉节担任夔州知州之时,全身心地扎进了为民服务的事业里。每日晨曦初露,他便匆匆奔赴街巷,深入田陌,俯身倾听百姓的诉求,眼中满是关切与急切。哪家的收成欠佳,何处的水利需修缮,他都了如指掌,并迅速着手解决。百姓们看在眼里,暖在心头,他勤勉为政的身影,成了大家心中最坚实的依靠。为表敬意,百姓自发集结,一砖一瓦修筑起“王公祠”,让他的功绩在这一方土地上有了具象的承载。不仅如此,人们还将境内一条清澈的河流以他的字号命名为“梅溪”,从此,他的名字与这片山水相融,生生不息。而他留下的400多首诗词佳作,恰似璀璨星辰,高悬于奉节的文学苍穹,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陆游踏上奉节这片土地,出任夔州通判,短短一年多的时光,却成了他创作生涯中的一段华章。他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探险家,穿梭于夔州的山川沟壑、古迹遗址之间。清晨,在古寺的晨钟里聆听历史的回响;黄昏,于长江的澎湃涛声中感受自然的伟力。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像一把把灵动的钥匙,开启了他灵感的宝库。于是,138首饱含深情的诗词,从他的笔端汩汩涌出,每一首都镌刻着奉节的印记。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凭借着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深刻的感悟,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入蜀记》,用文字铺就了一条通往彼时奉节的时光隧道,后世之人顺着这隧道,得以一窥那早已远去的山水人文风貌。

“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多次游历奉节,每一次到来,都像是赴一场与古城的浪漫约会。他怀揣着诗人独有的敏锐,在街头巷尾、楼阁庭院间驻足,捕捉这座古城隐匿的神韵。《竹枝词九首》便是他献给奉节的绝美情诗,“夔州府城白帝西,家家楼阁层层梯。冬雪下来不到地,春水生时与树齐。”仅仅几句,古城错落的楼阁、冬日俏皮的落雪、春日浩荡的江水,便如海市蜃楼般浮现在眼前,仿若触手可及,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奉节的四季更迭、岁月流转之中。

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的张问陶,在奉节短暂停留之际,却被瞿塘峡的绝美风姿深深摄住了魂魄。他伫立峡口,看那“峡雨蒙蒙竟日闲,扁舟真落画图间”,细雨如丝,整日飘洒,江面上的扁舟仿若从画中驶来,如梦如幻。他不禁喟叹“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这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的杰作,岂是笔墨所能尽述?而他这34首诗,却将瞿塘峡的神韵永远定格,让后人读来,心生向往,仿若身临其境。

亚宁静静地聆听着这些诗人与奉节的故事,心中满是感慨。他们或是仕途坎坷,或是历经战乱,却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寻得灵感,用诗作抒发内心,绽放光芒。她深知,自己此刻所面对的困境,相较古人而言,或许只是沧海一粟。身旁的阿丽似乎看透了她的心思,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眼神中满是鼓励:“他们能做到,咱们也一定行,未来定会如这些诗篇般美好。”亚宁微微点头,眼中重燃希望之光,脚步也愈发坚定地迈向远方。

说到夔门,那可是天地铸就的雄关。它地势险要,江水汹涌如怒兽奔腾,万里长江在此被紧锁,是古今兵家必争之地,“夔门天下雄”之名如雷贯耳。往昔,多少英雄豪杰在此拔剑相向,向东可直击江陵,荆湘三吴之地将门户洞开;向西能逆流而上入主巴蜀,手握天府之地,便可与天下群雄逐鹿,白帝城扼守此处,仿若天府的南大门,是攻守进退的咽喉要塞。亚宁站在高处,远眺夔门,两岸高山仿若巨人对峙,江水在其间呼啸而过,涛声阵阵,仿若金戈交鸣、战马嘶嚎,历史的硝烟仿若在眼前弥漫。如今,因三峡大坝的修建,长江水位上升,白帝城从半岛化作江中的孤岛,但那份雄浑气势丝毫不减,反倒在岁月的沉淀中,多了几分别样的沧桑与厚重。亚宁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心情,既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又有对未来的一丝期许,她轻声对阿丽说:“这夔门见证了太多,我好像也能从它身上汲取力量。”阿丽微笑着鼓励:“没错,你看这山水依旧,你也一定能越来越好。”

不知不觉,日至中天,骄阳似火,烤得大地发烫,众人的脚步也渐渐迟缓,可心中满是对这座古城的眷恋与不舍。这一趟白帝城之行,仿若一场灵魂与历史的深度对话,那些诗词、故事、碑刻、塑像,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亚宁紧闭的心门,让丝丝缕缕的光照了进去,驱散了部分阴霾,在她心底种下了希望与力量的种子。同行的阿丽看着亚宁眼中重新燃起的光芒,相视一笑,这一路的陪伴与探寻,终是有了最美的收获。亚宁深吸一口气,迎着阳光,轻声说:“谢谢你们,我感觉自己好像重生了一样。”阿丽走上前,两人并肩而立,身影在阳光中拉得很长,仿佛预示着未来充满希望的旅程。她们知道,这一路的风景与感悟,将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亚宁前行的道路,让她在与抑郁症的抗争中,愈发勇敢,愈发坚定。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国匠精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国匠精魂
上一章下一章

第121章 白帝城古韵与希望的交织(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