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捡羊粪蛋
张二牛把竹篓放进牛舍,取出放羊的鞭子以及一个小巧精致的竹筐,竹筐里面斜靠着一个竹子制作的夹子。
放羊的鞭子通常呈现出细长而柔韧的形状,宛如一条灵动的蛇。
鞭子的鞭身由许多细长的鞭条组成。这些鞭条通常是由柔软而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如皮革、橡胶或纤维。
在挥舞时能够产生足够的力量和声响,用于驱赶羊群或指示羊的方向。
张二牛打开羊圈,绵羊一个接着一个走了出来。
驱赶着羊群来到外面,他将竹筐递给张三牛,语重心长地嘱咐道:
“三牛啊,可别漏了路上的羊粪蛋,要把它们一一捡起来哟。”
张三牛接过竹筐,脸上露出老实憨厚的神情,宛如木头人一般。
然而,他的内心早已波涛汹涌,泪如泉涌,不禁对人生充满了疑惑:难道投胎真是一项需要精湛技艺的活儿吗?
随后,两人赶着羊群,向着后山缓缓走去。
后山宛如宝石,镶嵌在南山村的南端,静静地等待着羊群的到来。
立春之后,后山逐渐苏醒。冬日的寒气慢慢退去,山峦渐显生机。山间的树木开始萌发新芽,嫩绿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山上的积雪融化,形成清澈的溪流,由南至北,孕育了无数良田。
张三牛小心翼翼地拨开草丛,如同考古学家般,用竹夹夹起一粒羊粪蛋,轻轻地放进竹筐。
这时,他的耳边传来一道响亮的声音:
“这里,这里还有一颗。”
在张二牛的精准指挥下,张三牛再次收获了一枚“宝贝”羊粪蛋。
羊群就像一列移动的“施肥车”,一路吃一路拉,源源不断地“生产”着羊粪蛋。
张三牛忙得像个陀螺,一刻也停不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捡羊粪蛋的手法越发娴熟,可他的腰却酸得像要断了似的,遭了大罪。
在路上,张二牛不时挥舞着鞭子,驱赶羊群走向正确的方向,那鞭子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宛如翩翩起舞的蝴蝶。
终于来到后山脚下,张二牛依然热情不减,大声呼喊:
“那里,那里还有一颗。”
张三牛面无表情地盯着张二牛,眼睛眨都不眨一下,仿佛在说:
“你够了啊!”
张二牛被他瞧得有些心虚,悻悻地“嘿嘿”了两声。
“累了。”
张三牛有气无力地吐出两个字,便如同泄了气的皮球般,放下竹筐,把竹夹丢进筐里,找了一块大石头一屁股坐了上去。
随后,张二牛也如释重负地坐在石头上,任由羊群像一群自由的精灵,在草地上欢快地享受着“美食”。
只要羊群不脱离他们的视线,他们便安心地坐着。
要是有哪只调皮的羊走远了,张二牛便会捡起一块石头,像掷铅球运动员一样,将石头用力地扔出去。
那只羊受到惊吓后,便会迅速跑回羊群。
至于专门扔石头的抛石绳,张三牛表示没有看到,古代信息传递太过缓慢,这门技术可能还没有传递过来。
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羊粪如土,上地如虎”,庄家吸收了羊粪蛋,大概跟人吃了羊肉一样得劲。
两人轮流捡拾羊粪蛋,在羊群吃饱之后,太阳落山之前,匆忙驱赶羊群回家。
若太阳落山后才匆忙往回赶路,那等待他们的,将是冰冷的饭菜。
回家后,他们像熟练的牧羊人一样,将羊群驱赶进羊圈。
然后,把装满羊粪蛋的竹筐,轻轻地倒在粪堆上。
粪堆位于鸡笼的东侧,与鸡笼之间,挺立着一棵木枣树。
每年采摘木枣时,总有许多木枣如伞兵跳伞般,准确地降落在粪堆上。
无论是羊粪、牛粪,还是鸡粪,甚至是人粪,都会被堆积在粪堆上,如小山一般,发酵成肥沃的肥料。
在鸡笼与枣树之间,有一条土路,引领人们走向南院。
南院里开垦出了几块菜地,家中的母鸡们,平日里就在这南院中自由放养,白天时,它们如探险家般在南院寻找小虫子,天黑时,则自觉地钻进鸡笼。
张二牛踏入南院,如侦探般四处寻觅可能被遗漏的鸡蛋。
虽说母鸡大多在早上下蛋,但也有少数母鸡会在下午产下“惊喜”。
如果他能找到这些“漏网之鱼”,并且神不知鬼不觉地将生鸡蛋偷偷喝下,然后嫁祸给土鸡,那该是多么快意的一件事啊!
张三牛踏入厨房,一眼便瞧见灶台上的火焰已悄然熄灭,而那口锅却仍冒着腾腾热气,这表明晚餐刚刚烹制完成,只待爹与大哥归家,便可一同享用美餐。
他抄起丝瓜瓢,舀起半盆凉水,双手掬起这沁凉的清水,如甘霖般洒在面庞上,顷刻间,一日的疲惫如潮水般退去。
不多时,张运国与张大牛牵着牛、驴归家而来,牛车上拉着两筐青草。
他们进门的头一件事,便是好生照料牛和驴。
在春耕时节,牛可是耕地的得力干将,此时的它,饮食待遇比人还要优渥几分。
待安顿好牛、驴后,一家人方才围坐桌前,边吃饭边闲谈,共度这温馨美好的时光。
晚餐结束,一家人移步院子,趁着夕阳的余晖,开始最后的忙碌。
张运国、张大牛、李氏、赵氏四位成年人手脚麻利地编织起竹筐来。
以他们四人的手速,每日趁着这点儿工夫,不出七日,便能编成一个硕大的竹筐。
这样的大竹筐拿到集市上售卖,每月可得近百文的收入。
张二牛取出一卷麻线,那麻线虽略显陈旧,却依旧结实耐用。
他开始制作简易陷阱,先将一根两指粗细、一尺长短的竹子一端削得锐利无比。
再用一截麻线系于其上,麻线的另一端则系成可随意调节大小的绳套。
如此,一个陷阱便大功告成,紧接着,他又开始制造下一个。
张三牛见状,满脸狐疑,这玩意儿真能奏效?
随后,张三牛扶着自家侄子在院子里跑来跑去。
两年前,大嫂赵氏诞下一子,取名张晨。
如今的张晨,刚学会走路,也能咿呀学语,甚是讨人喜爱。
因古代重男轻女之风盛行,故而村里人皆道,张家真是好福气,生的尽是胖乎乎的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