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李福的抉择
李福看着纸条上的内容,眉间紧锁,他忽然明白了朱定的意思。
朱定已帮他想好,关于人口骤降一事,该如何向狄仁杰解释,那就是依照字条上的说辞应付即可。
但此等说辞,只要明眼人细细一想,又怎么可能呢?
巴西之地虽远离中原,但巴西也不缺乏可耕之田,况且因其远离中原的缘故,没有遭受到太多战乱的影响,百姓还算安居乐业。
怎会为征召数千兵员而外逃了数万人?
想到这里,李福微微眯眼,他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这消失的百姓,想必是都成为了那谯家的“荫户”。
何谓荫户?
简单说就是一些小农户,为了躲避赋税、战乱,或主动或被动的依附世家大族,将自己的田地,甚至户籍置放于世族名下。
而农户每年耕种土地所得,只向世家缴纳一定的收成,而不用向官府登记纳税。
比如一名农户一年本需给朝廷上交十斗米的税粮,这名农户将自己的田产和户籍归附到当地世家名下,每年便只需要给世家上缴九斗米即可。
而世家世代为官,凭借政治上的影响力,他们有一定免税的特权,而哪怕需要缴税的部分,也是比之普通农户也是低上许多的。
这样一来,这个时期诸多世家门阀都有了养荫户的习惯,经过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积累,世家都积累了不可估量的财富。
世家大族在地方上拥有很大的势力,他们可以通过和地方官吏勾结,在户籍统计时瞒报人口。
有些官吏为了自身利益或者迫于世家的压力,对世家所控制的人口数目也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李福为官多年,出自梓潼李家,虽只是一个小型世家,但他对这样的事也见怪不怪。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巴西谯家竟如此大胆!
一般世家养荫户,大多也就养着几百户,再多一些的,可能有一两千户。
这谯家竟然如此大胆,直接在巴西弄走了近一万户的人口。
一万户是什么概念?季汉建国至今都还不曾有一个万户侯的诞生,功如诸葛丞相,鞠躬尽瘁大半辈子,如今也只有食邑九千户。
哪怕其余收入皆不算,仅靠收荫户的税钱,谯家一年就可得钱数百万!
而这只是近两三年间的隐藏人口,谯家在巴西深耕数十年,谁知家中还藏有多少荫户。
在阎芝之前,巴西太守乃是右将军张飞,张飞此人,征战善可,对于理政他是一窍不通,如何能看出谯家在下面搞的小动作。
谯家如此行径,简直就是在从皇帝口中抢食物,自封万户侯了属于是。
真是好大的胆子!
……
但是将一切想通以后的李福瞬间又有些怂了。
方才朱定说的那些话,还在他耳边萦绕。
巴西前任太守阎芝,乃是谯家家主谯安的拜把子兄弟。
如今已前往益州刺史府,在李严麾下担任兵曹从事,听说深受李严大人喜爱。
李严大人那是何许人也?
季汉的开国功臣,听说如今的天子也对李大人礼遇有加,诸多政事皆会采纳李大人的建议。
而今天来此的雍州刺史狄仁杰,此人为并州人士,加入大汉的时间没有多久,但升官速度如同坐火箭一般,只用了一年时间,便位极人臣。
两位都是大佬,哪一边都不是他李福一个后方郡守能得罪得起的。
李福一时陷入两难的境地。
怎么办,究竟该怎么办?
是如实将他的分析告知狄大人,还是帮助谯家蒙骗狄仁杰。
这是一个政治选择题,一旦选错,他李福有可能就会万劫不复。
李福痛苦不堪,他身为一郡太守,在普通农户眼里如同天老爷一般,在大汉,也算一方封疆大吏。
他经过半辈子的努力,成为了如今大汉四十几郡之一的郡守,好似风光无限…
但在高层大佬眼里,他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弹指可灭。
而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悲哀,他没有高层人物的上帝视角,信息来源,无法对局势做出精准的分析。
只能凭着感觉去赌,去赌下一步不会走错。
理性告诉他,他应该对谯家所为之事得过且过,不应交恶谯安的拜把子兄弟阎芝大人,更不可得罪益州地区的一把手李严大人。
但感性上的正义感,驱使他将自己所知的一切全数告知狄仁杰。
李福在府衙中来回踱步,额头上汗珠密布,内心的挣扎愈发激烈,连案牍上朱定已派人送来的详细名册他也来不及查看。
许久后……
李福强压下内心的焦虑,深吸一口气后,缓缓坐到案牍前,颤抖着双手翻开朱定送来的详细名册。
他目光急切地在名册上扫视,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关键线索,或是能让他在这两难的困境中做出正确抉择。
随着翻阅的深入,李福的越看越心惊。
从章武元年至建兴三年,巴西郡的人口就没有一年是增长的,每年都会有数千乃至上万的农户消失在名册之中。
夷陵之战以后表现更甚,巴西郡直接缺失了五万人口。
名册中一些细微的异常,某些数据的改动痕迹以及一些不明来历的批注,似乎都在告诉李福,他的分析没有一点误差。
嘶……谯家这是想干嘛?
是觉得夷陵之战后蜀汉气数已尽,蹦跶不了几年了?想尽办法的扩张自己的势力吗?
这……简直等同造反啊!
……
一夜未眠。
整夜来回踱步的李福,做出了他这辈子最重要的决定。
那就是必须将巴西之事禀明朝廷!
为何不直接禀明狄仁杰呢?
因为李福还想看看,他需要观望。
他想看看这位狄大人有没有能力掌控巴西局势,拥有击垮谯家的魄力。
如果有,他自然会配合狄仁杰行事,若是狄仁杰只是来走过场的,他后续也会将巴西的一切事情直接禀明诸葛丞相,让丞相亲自处理此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