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淮西二十四将
郭天叙要害朱元璋,很多人都是义愤填膺。
说郭天叙不知道好歹,留着朱元璋给他打天下,说不定天下就是他的了。
但是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比如被朱元璋崇拜一辈子的刘邦。
刘邦忍不住说道:“朱元璋这是要拉队伍单干了。”
戚夫人问刘邦:“陛下,这是为何?”
刘邦故作深沉的说:“你看直播。”
“成了家,对他的人生有很大的触动。
他开始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要在乱世开创出一片天来。
郭子兴并不是明主,不仅郭子兴,濠州城有五六个大帅,只知道享乐,都难成大器。再三考虑之后,朱元璋决定单干。”
说者无心,听者有心。
戚夫人先是向小迷妹看大哥哥一样,看着刘邦:“陛下,你怎么知道朱元璋要单干了?”
“要想否定自己的主子,就要在道德上抹黑他,自己就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这郭子兴是朱元璋的主公,又是他老丈人。朱元璋要单干,就会被人非议。
如果郭子兴对朱元璋不好的话,人们就不会说什么了。”
“啊,原来如此。”戚夫人恍然大悟的样子。
这其实就是政治家的权术,不仅刘邦可以看的出来。
就是郑庄公、李世民这些玩权术的高手也都看的是明明白白的。这都是他们玩剩下的至于史书怎么写,嘿嘿,都是胜利者书写的。
豌豆接着说道:“郭子兴对朱元璋有提携之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朱元璋要单干,要承受些社会压力,就给郭子兴说要去招募军队,到了家乡,他招募了七百多士兵。郭子兴很高兴,还要封朱元璋为将军。
朱元璋已经看出郭子兴难成大器,给郭子兴招募军队,就是为了早点脱离他。他怎么会接受郭子兴的任命,就对郭子兴说:”义父,濠州城大帅太多,不如让我去滁州发展,万一他们对你不利,我在外面也好支援。“
郭子兴想了想,就同意了朱元璋的请求,还要给朱元璋一千人马。
朱元璋没有要这一千人马,只带了徐达、汤和、吴祯、吴良、耿再成、耿君用等二十四个人。”
只带着二十四个人,就能称为皇帝,还是所谓大一统王朝的皇帝。
诸天万界,都是对朱元璋肃然起敬。
奋六世余烈,一统天下的始皇帝嬴政,对朱元璋的好感,一下子上升了很多。
这个朱元璋打天下,居然只带着二十四个人?
而且还成功了,他是什么样的男人啊。
躺在戚夫人怀里的刘邦,也一下子坐了起来。
戚夫人委屈巴巴的问:“陛下,你怎么了?”
“这朱元璋真是神人啊,想当初打天下的时候,我还带了一百多徭役。这朱元璋居然只带着二十四个人,真是不简单啊。”
“叫我说他就是傻?”
“傻?”刘邦鄙夷的看着眼前这个胸大无脑的女人,就这还一心要把儿子扶上皇位。
“可不就是嘛!郭子兴都说给他一千人马了,他不要。”
“你才傻。”
“陛下,你骂我。”
“好了,好了,朕失言了。”
刘邦哄了戚夫人好大一会,才把她哄好。
“好了不哭了。”
“那陛下说,朱元璋为什么不要这一千人马?”
“朱元璋要拉队伍单干,要了郭子兴的一千人马,这队伍算是谁的?”
李世民对朱元璋却是充满了英雄相惜:兵在精而不在多,朱元璋还真有见地,是个干大事的主。
可是,这二十四个人,还是太少了。
大辽。
云州城,南院大王府。
萧峰对朱元璋也黯然起敬,“当日我带着燕云十八骑,去少林寺一战,都是险象万生。这朱元璋居然二十四人就打天下。”
姑苏燕子坞,慕容世家。
自从少林寺一战,白萧峰、段誉虐的体无完肤,老爹也心灰意冷的去做了和尚。
名满天下的慕容复,已经如同丧家之犬,再也没有以往的斗志。
包不同、风波恶等四大家臣,和表妹轮番上阵安慰,慕容公子都打不起精神来。
得知朱元璋的出身之后,感觉自己又行了。
“那朱元璋带着区区二十四人就能取得天下,我慕容复,堂堂大燕皇帝后裔,何愁帝业不成?”
郭靖大感诧异:“二十四人?不对啊,我丐帮十万帮众,怎么朱元璋起家的时候,才二十四人?”
“有没有可能,朱元璋只是乞丐,没有加入丐帮?”
郭靖一拍脑袋:“哦,是啊,朱元璋是个游僧,不能算是乞丐。”
忽必烈则是满脸的不信,这朱元璋真的是推翻我大元朝的人吗?
是不是豌豆搞错了?
朱元璋是元朝人,又是一个大一统的皇帝。不是他推翻元朝,又是谁呢?
我大元可是打到多瑙河的呀,朱元璋二十四个人就把我大元推翻了。
难不成他真有天命?
不管如何,这人是不能留了。
同样是大都皇宫,看十六天魔舞的元顺帝听说推翻元朝的朱元璋,只带了二十四个人的时候,心中顿时充满了不屑。
脱脱相国奏请抓捕朱元璋,他轻蔑的说:“切,二十四个人,就想推翻我大元,痴人说梦。”
这时候是至正二十年,元顺帝如果派出大军,去江南抓朱元璋。虽然不能拯救大元,但是大明说不定就不存在了。
元顺帝又接着奏乐,接着舞了。
忆往昔峥嵘岁月愁,朱元璋看着豌豆说着自己的创业史,心里也是感慨万千。
能从一个小叫花子,能成为现在的洪武皇帝。
除了自己天命所归之外,还全靠着众兄弟的拼死效力。
可正如刘伯温这酸儒所说,淮西勋贵,打天下多顺手,将来的危害就有多大。
一开始老朱还不以为意,洪武三年,还大封群臣。
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们仍不知足,还包养义子,纵容家奴,乱我朱家法度。
老朱眼中的杀意越来越重,就等着一个恰当的时机,一锅端。
听豌豆说着自己的历史,也不由得动了恻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