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天道传音再现
姜澈望着牢房灰白的墙壁,心中有了合适的计划。他决定效仿先人,也来一次“狱中题壁”。
没有纸笔不要紧,姜澈拿起吃饭用的筷子,撅成两笔,以木筷为笔在墙上刻下文字:
“余囚所禁垣之西,是法厅事矣,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似殷仲文叹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断案之甘棠,蝉声疏引,发鸣幽息,有切尝闻,岂余心异于前时,将虫奏悲于前听?”
“嗟乎,声以动容,德以像贤,……,悯余声之寂寞。非谓墨文,略取幽忧而已。”
姜澈先写下的是一篇序文,内容翻译成直白的语言就是:
“此刻我被关押的牢房西边,生长着几棵枝叶繁茂的槐树,槐树之上有夏蝉低鸣,蝉声击中我的内心。蝉的德行与贤良之人非常匹配,它秉承着君子的崇高品格。
现在我蒙冤被囚禁于狭小的监室,处境艰难,心情衰败。触景生情,我写下这首诗,叹息我这像蝉一样的飘零境遇,说出来告知大家,顺便聊解内心之忧。”
这段不算是正式文章,主要是拿来强化感情表达,使接下来的正诗更加可歌可泣。
写完了诗序,姜澈甩了甩自己发酸的手腕,拿根筷子在墙上刻字真是不容易,都磨秃噜了一截。得亏牢房的墙面粗制滥造,一扒拉就掉渣,帮姜澈节省了不少的力气。
这会儿姜澈真要感谢一下这位承建北城司牢房的无良包工头,不然姜澈还真是不好搞。
休息片刻,姜澈深吸一口气,再次抬手进行创作。
正欲下笔,姜澈脑海中有一个给力的想法闪过,喃喃道:“要搞事就搞一把大的。既然要以诗来抒发哀痛忧思,那就再增添几分悲情色彩。”
姜澈把手中的筷子直接掷到地上,然后把食指凑到嘴边,张嘴用槽牙用力一咬,在手指上搞出一个流血的伤口。
然后姜澈执手为笔,以指尖血为墨,在墙上逐字逐句写下一首血诗。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写完诗句,再不上题目和诗跋,“《在狱咏蝉》,会昌十三年六月廿一晌午,吾于北城司监牢坐听蝉鸣,有感而作。”
题目、诗跋和诗文,姜澈一鼓作气完成。
“西陆蝉声唱”一句刚刚写就,整座牢房便有哀切的蝉鸣声若隐若现。随后每写一字,蝉鸣声便会真切一分、覆盖的范围便会扩大一周。
整首诗八句写完,牢狱中其他囚室之中的在押犯,皆纷纷被诗文悲戚的气氛感染,不禁联想到自身悲惨的遭遇,整座监牢中里抽泣声、凝噎声混成一片!
与此同时,天道传音重现,清脆的诵诗声再次以北城司的牢房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快速扩散而去。
狱中值班的差役,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先察觉到动静。姜澈刚作诗的时候,他赶到姜澈所在的囚室附近一探究竟,看到作诗的姜澈和墙上的诗文,他脸上的惊诧满溢而出,不可思议道:“居然又是一首传世之诗,这姜澈岂止是‘才高七斗半’。这回上面某些人可是打错了算盘,遇上过江龙了!”
与此同时,衙门后堂中,钱重还在想方设法劝说贺兰敏直,现在最好赶紧放了姜澈平息舆情:“贺兰大人啊,事不可为,又何必勉强呢?再继续拖延下去,只怕……”
突然他听到了天道传音,“西陆蝉声唱……”一股难以言明的悲怆情绪笼罩在他的心头,钱重的话戛然而止。
贺兰敏直的情况不比钱重好上多少,诗文中蕴藏的力量同样勾动了他内心的情绪。贺兰敏直弱冠之年踏入仕途,一路摸爬滚打,为了权势,他甘愿成为秦党或者说守旧派的打手,数不清侠胆义士、守正贤臣被他颠倒黑白、罗织罪名,下场凄惨,这些罪恶换来他的锦绣前程,换来了神都府提点刑狱司使的位置。
想到以前经手的旧案,贺兰敏直的内心就止不住在颤动。一路走来后悔吗?贺兰敏直不后悔。没有守旧派的鼎力扶持,哪有他今日身居高位的风光。不过这么多年走来,连他自己都忘记了曾经求志达道的理想,夜深人静、独坐书房的时候,他内心偶尔仍会受到残存良知的拷问。
钱重待到心中的悲戚稍有缓解,猛拍大腿:“这才过去不到一个时辰,姜澈居然又作出来一首传世诗,快赶去狱中,瞧一瞧怎么回事。”
说完,钱重也不在意贺兰敏直有何感想,兀自站起身来,快步奔着牢房的方向而去。
贺兰敏直摇摇头,苦笑一声,终究还是跟上了钱重的脚步。
原本因为《石灰吟》引起轰动,就有成群结队的百姓靠拢到北城司衙周围。现在又是一首杰出的传世诗问世,短短大半个时辰,万万没料到居然能再次听到天道传音。
要知道,天道传音可是难得一见的奇景,不知道多少人穷尽一生都没见识过一回。
一位瘦削的年轻人眼含泪水,缓缓说道:“‘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两句诗分明是姜沛然剖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况呀。上方的压力太大、风力太急,他像这只孤蝉一样,即使展翅亦难高飞;即使鸣叫,因为风太大,无人能听到。感慨品行虽高洁,力量却太过微小啊。”
旁边的一位花甲老人也是轻声叹息:“姜公子一腔心思,无处可诉,化为绵延的诗意。诗尾的裂帛一问,将作者内心的高洁表露无遗,称得上画龙点睛之妙笔。”
而人群中央,一位身着儒衫、三十多岁的中年人更是强忍着眼眶中的泪水,哽咽道:“此篇《在狱咏蝉》让我怀念起已经故去多年的兄长。遥想兄长他当年也是因为阻拦恶少欺压百姓,得罪了惹不起的任务,不久后便被寻出一个莫须有的过错,远远贬斥到了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