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蔡京:我太想进步了!
北宋庆历七年,宋仁宗的一个普通公务员,蔡淮有了他的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蔡淮给他取名叫蔡京。
蔡京的出身很好,因为他出生在福建,为什么呢?请看数据。
在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上,取士近三万名,而福建籍的进士就占了近四分之一,达到了惊人的七千多人。
蔡京和弟弟蔡卞在熙宁三年同登科举,成为新闻焦点。蔡京才二十三岁,大学刚毕业就入仕,弟弟蔡卞更是只有十三岁就考取进士。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两兄弟会在未来的朝廷大展拳脚,拥有光明的未来。
但蔡京一开始并没有得到重用,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机会,他自然是十分不满的,而机会来的非常快。
王安石当了宰相,掀起了变法的浪潮。
蔡京敏锐地嗅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信给王安石,阐述了自己对变法的支持和很多看法。王安石虽然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但在朝野仍然有很多反对派,因此正是急需支持者的时候,王安石就召见了蔡京蔡卞兄弟俩,蔡京也就此成为了变法派的一员。
蔡京信誓旦旦地和王安石发誓保证,自己会不遗余力地贯彻新法,还大宋一个新的朗朗乾坤。
当然,蔡京确实搞得不错,得到了王安石的赏识,于是他的官运开始腾飞起来,步步高升,到三十岁的时候,蔡京就成为了首都的市长大人。
年轻有为,年轻有为啊!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蔡京同志很可能会一步一个脚印,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皇帝的赏识走到大宋权力圈的中央。
不过意外还是来了:支持表达的宋神宗嗝屁了,宋哲宗即位时才十岁,没办法主政,高太后垂帘听政后,立马着手废除新法,王安石抓紧滚蛋,老对手司马光上位宰相。
司马光上位之后,立刻要求废除“雇役法”,重新启用“差役法”,限期五天。
然而官员们或者能力不够,或者反对司马光,再加上五天时间实在是有点太短,所以大部分人都没有完成司马光的任务,准确的说,是只有一个人完成了任务。
蔡京。
前一秒还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后一秒反对派司马光上位之后,他就出色地完成了废除新法的任务,变脸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此人必是奸臣。”刘邦飞速得出结论。
“新党得势他就积极变法,守旧党得势他就不遗余力地废除。这种左右横跳的墙头草,根本守不住底线原则!”
……
当然,司马光先生也注意到了蔡京,他知道此人是不可多得的政治天才,对他赞赏有加。但谏官们并不是这样想的。
什么玩意!没有道德的东西。
谏官们一拥而上,对左右摇摆的蔡京群起而攻之,一时间蔡京被唾沫淹没,他被调离了京城,去了偏远的成都。
换做别人,可能会忿忿不平的写首诗,表达自己对于贬官的不满之情,但蔡京同志显然是个很坚强的人,他一声不吭地收拾了东西,去了成都。
因为他知道,自己还年轻,机会还有很多。
元佑八年,支持旧法的高太后病逝,哲宗亲政,改元“绍圣”,年轻人闯劲足胆子大,于是开始重新启用新法,新党大佬章惇拜相执政。
蔡京抓住机会,重回京师,又摇身一变重新成为了变法派,积极支持章惇恢复新法。
“朕说,这种人怎么还能在京城混得开,简直不可理喻!”赵匡胤有些生气,一想到大宋朝堂会容许蔡京这样的投机分子兴风作浪,他就有种由衷的痛。
而臣子们也闭口不言,这些老狐狸用摸爬滚打多年的敏锐政治嗅觉察觉到了:蔡京,很可能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例子罢了。
……
锐意进取的少年皇帝没活多久就挂了,赵佶上位,按理说蔡京应该更加受宠,因为赵佶特别喜欢书法,而蔡京恰好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与苏东坡、黄庭坚和米芾并称“苏黄米蔡”(后世被蔡襄替代,因为蔡京的名声不好。)
早在赵佶还没当皇帝的时候,他就很青睐蔡京的书法作品,具体表现在,他买了带有蔡京书法的作品的一把扇子,价格是,两万钱。
什么概念呢?在当时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开销,大概就是两万钱。
不过等赵佶上位之后,他还是贬了蔡京的官,一方面是平衡新旧两党的政治势力,一方面是骂蔡京的谏官们实在是太多,赵佶顶不住。
于是,蔡京又从京城正式滚蛋,到了杭州。
到舒州,再到成都,再到杭州,经历了三次外放的蔡京先生可谓是人生路坎坷。
蔡京却依旧不急不躁,他知道杭州并不是自己的最终归宿,自己终究会回到京城的,只是时间问题。
果然,富有艺术细胞的赵佶派了个人来杭州寻找艺术品,这可正中蔡京下怀。
恰好这个人还和蔡京关系不错,他就是同样臭名昭着的大太监童贯,蔡京拿出了自己收藏多年的艺术品,并收集了许多传世珍品,交给了童贯。
这些艺术品包括王羲之的字、顾闳中的画以及赵佶梦寐以求的南唐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
童贯拿了东西,马不停蹄地跑回京城,赵佶一看这几件重量级宝贝,顿时双眼放光!再加上童贯不停为蔡京说好话,顿时赵佶就对蔡京的好感度直线上升。
不久,蔡京被调回了京城。
看吧,蔡京的进步也是需要一些东西的:模糊的道德底线,灵活的脑子,广泛的人脉。
当然,重要的还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心。
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