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科技腾飞

第271章 科技腾飞

随着一系列决策的实施,黛青帝国开始了蓬勃的发展。在载汲以及皇学馆的其他老师和同学,还有国外的顾问科学家们共同努力下,各种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皇学馆的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载汲和一群师生们正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新型纺织机的研发课题。

“我们目前面临的难题是如何提高纺织的速度和精度。”载汲皱着眉头说道。

一位同学思索片刻后说:“是不是可以从纱线的张力控制上入手?但这方面的技术好像很难突破。”

另一位老师则提出:“或许可以研究一下新型的纺织结构,看看能不能找到更高效的编织方式。”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各种想法和思路不断涌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不断尝试各种方法。一开始,他们尝试改进现有的纺织结构,但总是出现纱线缠绕、断裂等问题,研发陷入了困境。

“这可怎么办?似乎我们走进了死胡同。”有人不禁有些气馁。

载汲却鼓励大家:“不要灰心,我们一定能找到办法的。”

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他们终于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原来是纱线的材质和纺织部件的摩擦力不匹配。

找到问题后,他们开始寻找合适的纱线材质,并对纺织部件进行精心打磨和改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调整,终于,一台全新的纺织机诞生了。

经过测试,这台新型纺织机的生产效率比传统纺织机提高了三倍之多。以前生产一匹布需要一天的时间,现在仅仅几个小时就能完成。

与此同时,在农业领域,关于自动播种机的研发也在艰难进行着。

“我们要解决播种的均匀度问题,这是个大难题。”一位农业专家说道。

“还有播种的深度控制,这也很关键。”另一位补充道。

他们尝试了多种设计方案,但总是出现播种不均匀或者深度不一致的情况。

“这样下去可不行,我们得另辟蹊径。”有人提议道。

经过深入研究和借鉴其他领域的技术,他们想到了利用机械传动的原理来控制播种的均匀度和深度。

经过漫长的研发和改进,终于成功研制出了自动播种机。

数据对比显示,使用传统播种方法,一亩地需要花费两个人半天的时间,而使用自动播种机,一个人操作仅需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效率提升了数倍之多。

随着新型纺织机和自动播种机的应用,黛青的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纺织行业中,大量高品质的布料快速生产出来,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远销海外,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贸易收入。农业方面,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以前经常面临粮食短缺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整个黛青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科技的力量让这个国度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在这个过程中,载泽和奕譓也时刻关注着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他们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大力支持和鼓励,推动着黛青在科技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在纺织机方面,使用旧技术的传统纺织机,平均每小时能够纺织出约5米的布料。而采用新技术的新型纺织机,每小时可以纺织出惊人的20米布料,生产效率是旧技术的4倍。

在播种机领域,过去依靠人工播种,一个熟练的农夫一天最多能播种2亩地。然而,有了新技术的自动播种机后,一天能够轻松播种15亩地,其效率是旧技术的7.5倍之多。

这样的数据对比清晰地显示出,新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为黛青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缩短了生产时间,降低了人力成本,还大幅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量的产品,由皇学馆师生设计,并以先知楼的名义发布出来。

随着各种新发明推出,黛青各地的企业纷纷走各种关系获得新发明的授权,然后快速上马新的生产任务。因为现在的黛青商界已经达成了一个新认识:谁能获得最新的发明,谁上马生产最新的产品,谁就能最快最多的的赚银子。

谁会不抢呢?

抢到新发明,正在成为黛青商人获利的最大密码。

获利的,不仅仅是商人。

也不可能仅仅是商人。

在这些新发明和技术提升的推动下,黛青的各个产业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丝绸行业中,精美绝伦的丝绸制品畅销国内外;茶叶行业里,高品质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人们不再为温饱担忧。铁路线不断延伸,将各个地区紧密连接起来;电报的普及让信息传递更加便捷高效。电台也逐渐由专业圈子走向普通公众,通过声波成为与电影一样被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和学习渠道。

黛青的街头巷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繁华的集市中商品琳琅满目,工厂中机器轰鸣,学校里传出朗朗读书声。这个国度在众人的努力下,逐渐展现出了一幅繁荣昌盛的盛世景象,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与此同时,工业、商业等其他领域也在蓬勃发展,城市日益繁荣,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而这些发明的授权,当然也不是免费的,而是要收取不同的价格的授权费,而且必须在先知楼和皇学馆的直接管理之下。

先知楼受四王支配,而皇学馆呢?在皇学馆所有的师生,不管是御前伴读、预备侍卫,甚至包括留学海外的所谓“外派”,都是以光统帝本人为唯一效忠对象的。

严格的说,如果是触及底线的事情,哪怕是两宫四王也不能绕开光统帝支配皇学馆的伴读们。

真正的天子爪牙!

新发明推动整个帝国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光统帝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渗透到帝国的每一个细节。

而与光统帝影响力同样不断强化的,是整个帝国各个阶层各个人群,都产生了改变原有制度的迫切需求。

即使是最普通的民众,也觉得旧制度里的一些原本视为传统和习惯的内容,现在已经看不顺眼了。

比如原本大多数的底层百姓只能靠土地吃饭,平时很少参与到公共事务当中。他们缺少这方面的经验,也没有太多的特殊需求,所以对于衙门的差役一般都是言听计从。然而随着新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工业和商业当中,而人们对于工业、商业参与的加深又提升了大家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热情。

但是在旧的模式之下,普通人是没有太多机会参与到公共事务当中的,不要说底层劳动者,就算是作为官员储备的所谓儒士,在拥有高级功名之前,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资格也是非常有限的。一般来说,童生只是在乡村略微有一点威望,而秀才也只是在面对官府的时候礼仪上显得更被尊重一些。当然,正如席平方那样,即使只获得秀才功名,也是可以凭着自己的才学开拓一番事业。但是要真正参与到地方的公共事务,就几乎不可能了。更不用说国家大事。

然而,那些投身于工业和商业的人,想要获取更大的利润,自然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权,而且不仅仅是地方,甚至是要对于国家大事有所掌握。

他们当然并不见得想要把握天下大势,但是总不能连地方推行哪些政策,都一无所知,甚至一点准备也不能做吧。

对于商人来说,稳定的环境几乎是基本的生存条件,如果地方衙门三天五天的换政策,甚至随着官员的心情说变就变,那么商人的损失就太大了。

当然,这种情况在以往也是长期存在的,可是在以往的时候,黛青的主体保持着“士农工商”的分工等级,商人虽然有钱,但是社会地位反而是最低的。虽然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与官员相勾结,甚至达到法外逍遥的地步,然而,真正掌握这个国家命运的永远不是他们。

因为他们虽然有钱,但是所以这些钱可以换来的,仍然只是传统的商品:食物和纺织品,以及产生这两样东西的最基本基础资源,土地。

土地的主人,从来不是商人,而是地主。

地主们会通过儒学,把他们当中最优秀的人才通过科举渠道得到皇帝和朝廷的认可,从而成为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

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是地主而非商人出身。

士农工商里的农,不是指农民,而是指掌握农业和农民资源的地主。

地主掌握了土地,也就控制了农民,而农民是黛青最主要的人群。

虽然,黛青只有地土和南土是以高度农业化的地区,但是这两个地区的人口,占到整个帝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农民。所以,如果不考虑地域特殊性的因素,那么地主就是掌握了整个帝国的阶层。

帝国商人是有钱,可是他们并不能影响土地的产出,所以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并没有真正的权威。

但是,随着新技术的推广,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

首先,纺织业开始不断的使用新的技术,生产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让更多的人脱离了原本农业的束缚。很多人,尤其是女性成为优秀的纺织工,在工厂里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摆脱了原本性别角色定位的束缚。而这就与传统的家庭伦理产生了矛盾。

矛盾既然出现,就不仅仅会只存在于家庭,也不局限于纺织业。越来越多的人员离开了农田,走进工厂。而工厂的周围也在不断的形成新的商业网络和生活模式。城市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重要,也不再是大片农村中间的孤岛,而是由许多公路、铁路连接起来的更高层级的文明网络。

商人在这个新的文明网络中获取了巨大财富的同时,更促进了更多财富的产生。

当然,支撑这个巨大网络的,并不是商人的算计,而来自先知楼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保证了新文明网络的正常运转,更承担着其未来持续发展的重任。但是,只有商人们的算计才使得这些新技术得到迅速推广的同时,又产生了巨大的财富,虽然这些财富看起来充满了泡沫,但是谁会巨大财富的更大化呢?

所以,与家庭伦理的矛盾相比,商人们渴望稳住手中的财富,并且寻求更大并且更安全的财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说在过去,虽然他们也有这样的想法,但也只能是想想而已,毕竟连传奇的伍家最终也因为与朝廷的冲突而走向了衰落。但是现在,一切似乎有了新的希望。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清梦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清梦醒
上一章下一章

第271章 科技腾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