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大木来了!
杭州城的十五奎巷内,雅宅水榭、亭台楼阁参差叠落,间以白砖青瓦,曲径通幽,处处显露着文人墨客、官宦士绅的风雅,而巷子中间规模最大、装饰最为雅致的一间府邸,首推吴府。
此间吴府的主人名叫吴闻礼,字去非,崇祯十六年进士,曾出仕兵部,官至兵科给事中。有意思的是,吴闻礼的这个主事,正好是当时准备辞官归乡的项戈所提携,所以项戈既是他的同乡、同僚,又是他的恩主,两人关系颇为不凡。
项戈在萧山起兵之后,吴闻礼也在杭州积极响应。吴氏在浙江亦是世家大族,吴闻礼先率吴氏子弟接应明军入城,随后又奔走各府县之间,利用吴家的势力和声望,安定了各方局势,湖州、嘉兴等地的光复,也都离不开他的努力。
吴闻礼的功劳仅在项氏之下,坊间已有传闻,吴闻礼得到了那位的赏识,即将巡抚福建,位列封疆大吏行列。故此其府邸前,门庭若市,不舍昼夜,煊赫无比。
但热闹非凡的吴府近日来却是甲兵林立、岗哨森严,谢绝了所有宾客的会见,无他,盖因那位驻跸了此处,正是当今担起大明朝半壁江山的右柱国、楚国公孙稷侠孙大帅是也!
在吴府的水榭之内,一身网巾和青衣道服打扮的孙稷侠,手持一把象牙折扇,端坐其间。
还别说,孙稷侠这么打扮下来,若是旁人不知道的,还真会把他当成哪家的书生公子来吟诗作对了,只可惜孙大帅一开口就将这美好的形象破坏殆尽了。
“多铎这老王八蛋竟然舍得一身名誉,灰溜溜的撤兵回南京了,当真是不可小视天下群雄呢。”
今天随侍在水榭内之人,济济一堂。杜怀仁、关星河、赵清淮等军中大将自不必说,张若淳、项戈、吴闻礼等人更是随时等候楚国公垂询。另外,还有特意被孙稷侠从江西召唤过来军议的后勤大总管黄思勉,由此可见,今日军议之重要性。
“我军此次东征,至今为止,已经取得诸多重大战役的胜利,全歼了博洛五万清军,光复数千里故土,公爷真乃我大明朝的擎天之柱呀~”
作为孙稷侠的随身秘书,张若淳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他这虽然有拍马屁的嫌疑,但其心中对孙稷侠的赫赫功勋,的确是推崇备至。
在场众人都是孙稷侠的心腹和亲信,看见张子曰这个书生,抢先拍上了头屁,心中都暗自嘀咕能提剑杀敌的书生,果然反应不俗。
孙稷侠闻言后,轻摇折扇,仰天一笑。
“全赖将士用命,列位用心,不然以本公个人之力,如何能对抗那些鞑虏,这都是大家的功劳。”
眼见孙稷侠将“大家都有功劳”的基调定下来后,场内气氛逐渐开始热烈起来。大家的心头都一片火热,谁人不知楚国公是个有功必赏的厚道人,他说大家有功,那就一定会兑现的。
孙稷侠看着众人反应,心中满意至极。为帅者不一定要同将士们风餐露宿,但一定要做到公正赏罚,这样才能调动部下的积极性,集团内部才会像一潭活水。
片刻间,他又起身拉着黄思勉的衣袖,娓娓而道:“黄司马受累了~”。
不需要过多话语,一句话足以表明孙稷侠的心迹,他知道这场仗能打赢,黄思勉这位后勤大总管,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
开战之前还是满头青丝的黄思勉,现在已经是两鬓霜白,但当他听到楚国公此言后,顿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公爷言重了,微末小功,不足挂齿,只要能让大军得胜,我这些都不算什么的~”
孙稷侠重重的点了点头,随后他扫视众人,目光炽热无比,仿佛烈日。
“我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接下来的方向,大家都议议吧。”
听到孙稷侠发问,忠勇伯赵清淮急切道:“公爷,末将以为,当此之时,我军应该奋勇当先,一鼓而下南京。”
一石激起千层浪!
收复南都……对于现在金隅残破的大明朝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赵清淮的这个提议对于在场的众人,极具诱惑性。毕竟不管是谁,只要能够驱除鞑虏,收复南都,必能封侯拜将,青史留名!
眼看手下越来越多的文武大将开始吞咽口水,孙稷侠却皱起了眉头。
项戈心细如发,他见孙稷侠眉头微皱,稍加思索之下,便知其心中所想。
“诸位将军、同僚们,余窃以为,南京旦夕间不可下。”
在场众人霎时被项戈之言所吸引,纷纷静待下文。
项戈顿了顿,筹措了下字句,继续言道:“洪承畴和多铎相继回师南京之后,余保守估计,清军在南京的兵力至少达到了七万。我军虽连赢数阵,但兵力折损也相当严重。再加上新复之地数千里,大军戍守兵力,一是严重不足,二是防区兵力混乱,急需调整防务。故此余以为,目前尚不是收复南京的好时机,我军应以巩固战果为首要任务。”
孙稷侠听完项戈之言后,亦认为其所叙,极为正确,这也是他心中真正所想。
他清了清嗓子,开口道:“项郎中不愧为老成谋国之人。”
一句话给这个方向定下了基调。
孙稷侠接着又看向“随身秘书”张若淳道:“福建方面怎么样了?”
张若淳剑眉横竖,抱拳而道:“好叫公爷知晓,福建被我大军三面包围后,郑芝龙那海贼惊惧万分,已于日前派出使者,前来杭州求见国公。”
在场文武闻此讯息,无不击掌称快。
自大明朝痛失半壁江山后,福建在郑芝龙的控制下,对大明朝一直都是阳奉阴违,自成一体。更为可恶的是,在满清铁骑跨越钱塘江之后,郑芝龙居然密谋降清!
好在有孙稷侠的十万雄师,在东南力挽狂澜,这才不至于局势败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轮到这老小子伏头做小了,哼哼。”
吴闻礼畅怀大快,他虽然隐居杭州,但始终心怀大明,对隔壁福建郑芝龙的作态极为痛恨。
孙稷侠右手虚抬,众人顿时凝神屏气。
“出使者何人?”
张若淳抱拳回禀:“来人名为郑森,字大木,乃是郑芝龙嫡子。”
竟是郑森亲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