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
晨晖洒落在苏家老宅,苏御与林婉兮用过简单的早饭,便怀揣着昨夜精心梳理的书稿大纲,准备踏出家门,开启新的征程——遍寻贤能,为《墨韵千秋》注入更多智慧力量。
苏御深知,仅凭二人之力,要想完美呈现华夏千古之韵,难度颇高。这一路,他们需要精通历史、文学、书画等各方领域的人才,携手跨越重重难关。林婉兮亦点头赞同:“公子所言极是,咱们吴兴人才济济,哪怕身处乱世,必有贤能隐匿民间,愿为文化传承出份力。”
二人先来到了吴兴城的东街,听闻此处有位老者,人称“陈学究”,一生痴迷于古籍研究,对先秦诸子百家的见解独到深刻。苏御上前叩响一扇略显破旧的门扉,片刻后,一位白发苍苍却目光炯炯的老者开门,眼中透着几分疑惑:“二位何事?”苏御恭敬抱拳行礼:“敢问可是陈学究?晚辈苏御,久仰您老在古籍研读上的造诣,如今正与林姑娘编撰一部关乎华夏文化传承之书,名为《墨韵千秋》,特来恳请您老出山相助。”
老者微微皱眉,将二人上下打量一番,似在考量他们的诚意:“如今战乱纷纷,你们还有心思着书?”林婉兮柔声解释:“学究,正因乱世,文化传承才更显珍贵。我们想让后世知晓,即便当下艰难,先辈们的智慧与风骨从未断绝。您一生钻研古籍,若能加入,定能让书中先秦部分熠熠生辉。”
老者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动容,沉默片刻后缓缓点头:“既如此,我便与你们走上一遭。”苏御与林婉兮对视一眼,面露欣喜。
接着,他们听闻城南有位落魄书生周崇,虽家境贫寒,却通读经史子集,对历史脉络的梳理极为在行。寻至一处简陋居所,只见周崇身着破旧衣衫,正就着微弱光线诵读史书。苏御说明来意后,周崇眼中燃起兴奋之火:“我周崇空有满腹才学,却报国无门,今能参与如此有意义之事,求之不得!”当下便收拾行囊,毫不犹豫地加入他们。
几日后,他们打听到城西有个画师唐寅,擅长丹青,其画作栩栩如生,别具一格,能精准捕捉生活百态与自然风光神韵。找到唐寅时,他正在街边为路人画像,换取些许吃食。苏御观其画作,心中暗赞,上前道明缘由。唐寅挠挠头,憨笑道:“我这手画技,平日里也就混口饭吃,没想到还能为写书出力,行,我跟你们干!”
又过了一阵,苏御想起一位擅于雕琢文字的好友陆文,此人在诗词格律、文章架构上颇有心得,现居城北。二人匆匆赶去,陆文得知来意,欣然应允:“苏兄有此大志,我必当全力相助,定让咱们的书稿字字珠玑。”
至此,一支心怀壮志的创作队伍初步集齐。众人汇聚在苏家老宅,虽老宅破旧,却因这群人的热忱充满生气。苏御将众人引至书房,铺开书稿大纲,详述写书初衷与规划:“诸位,如今我们身处乱世,目睹金兵肆虐,百姓受苦,文化蒙尘。但我坚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将华夏千古文化凝于一书,必能如火炬,照亮后人前行之路。这书中,我们要从先秦写起,以诸子百家思想为开篇,一路贯穿各朝各代的文治武功、艺术瑰宝、民生百态,同时结合当下,让后人看到先辈在困境中的坚守……”
陈学究频频点头,补充道:“先秦部分,老夫定当倾尽所学,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思想精髓,让诸子百家再次鲜活起来。”周崇亦接话:“历史脉络梳理就交给我,定让各朝衔接自然,风云变幻一目了然。”唐寅拍着胸脯保证:“画画我在行,书中配图,包在我身上,定让画面与文字相得益彰。”陆文则微笑道:“文字雕琢有我,使书稿文采斐然,引人入胜。”林婉兮看着众人,眼中满是感动:“有诸位相助,《墨韵千秋》定能早日问世。”
众人正讨论得热火朝天,忽闻一阵嘈杂声从老宅外传来。苏御神色一凛,出门查看,原来是一伙金兵路过,在街上肆意劫掠。百姓们惊恐奔逃,哭喊声不绝于耳。众人在门后,紧握双拳,眼中满是愤怒。陈学究气得胡须颤抖:“这等暴行,天理难容!”周崇咬牙切齿:“若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真想冲出去与他们拼了!”
待金兵远去,苏御返回书房,面色凝重:“诸位,看到了吧,这就是我们写书的意义。我们要让后人知道,今日之苦难,不能忘,先辈之抗争,不可没。我们的笔,就是武器,定要在书中为百姓发声,为文化正名!”众人齐声应和,士气高涨。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开始各司其职,又紧密协作。陈学究整日埋首于先秦古籍,不时与苏御、周崇探讨诸子思想的深度内涵;周崇四处奔波,收集各朝代更多历史资料,完善脉络框架;唐寅背起画具,深入市井、山林,捕捉鲜活画面,为配图积累素材;陆文逐字逐句打磨书稿文字,推敲诗词引用、修辞运用;林婉兮则在旁协助各方,凭借细腻感知,提供灵感与建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日,周崇在外出探寻古迹时,偶然发现一座隐秘的藏书阁遗迹。虽大半藏书已毁于战火,但在废墟中,他扒出几本珍贵孤本,其中一本详述了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与文人风尚,对书稿填补空白大有裨益。他兴奋地跑回老宅,高呼:“快来看,我找到宝了!”众人围拢,传阅古籍,啧啧称奇,为新收获激动不已。
然而,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讨论宋朝文化篇章时,众人就“理学对宋朝社会的影响”产生分歧。陈学究认为理学塑造了宋朝严谨的社会秩序与文人风骨;陆文却觉得,理学后期趋于僵化,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思想,阻碍社会发展。双方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
苏御见状,连忙引导:“大家先莫急,都是为了书好。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既阐述理学的积极建树,也剖析其局限,让读者全面看待。”众人冷静下来,重新研讨,结合多方面资料,最终达成共识,让这一章节更为客观立体。
随着工作推进,老宅愈发显得局促。林婉兮提议:“公子,咱们是不是该寻个更宽敞之处,方便大家交流协作,也利于存放资料。”苏御点头称是,众人开始在吴兴城寻觅合适之地。
几经辗转,他们找到一处废弃的书院。书院虽荒废已久,杂草丛生,建筑多有破损,但主体结构尚好,空间宽敞,庭院中还有几棵古松,环境清幽。众人齐心协力,清理杂物、修缮房屋。不多时,书院焕然一新,成为他们新的创作基地。
在这里,他们日夜不辍,为《墨韵千秋》挥洒心血。清晨,阳光透过枝叶洒在书桌,众人已埋首书卷;夜晚,烛火摇曳,映照着他们专注的面庞,讨论声、书写声交织,奏响文化传承的激昂乐章。他们深知前路漫漫,但每一个人都坚信,只要团结一心,这部凝聚着华夏智慧与希望的书稿必将惊艳世人,在乱世中竖起一座不朽的文化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