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全线溃败(2)
李渊正端坐在书房内,神情专注地处理着案牍上堆积如山的公文。这时,一名侍卫匆匆走进来,双手呈上一封书信,并恭敬地说道:“陛下,这是裴寂大人派人快马加鞭送来的急信。”李渊接过信件,拆开信封,抽出信纸展开阅读起来。
随着目光在信纸上快速移动,李渊的脸色变得越来越凝重,到最后甚至难以置信地瞪大了双眼。他的手微微颤抖着,仿佛手中拿着的不是一封信,而是一道晴天霹雳。过了好一会儿,他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喃喃自语道:“四天时间……十万兵马竟然全军覆没!这怎么可能?”
就在李渊沉浸在巨大的惊愕之中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传来。紧接着,房门被猛地推开,李建成神色慌张地走了进来。原来,他刚刚接到李渊的召见令,心中正忐忑不安,不知道发生了何事。一进门,便看到父亲那阴沉得快要滴出水来的脸色,以及桌上摊开的那封书信,李建成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儿,紧张地问道:“父王,到底发生什么事了?为何您如此面色凝重?”
李渊抬起头,狠狠地瞪了一眼李建成,眼中满是失望和不满。这个大儿子平日里就不太成器,如今更是犯下大错。想当初,大将安兴贵主动请命,联合其在凉州的家族势力,成功斩杀了叛唐的李轨。李渊大喜之下,派遣李建成前往原州接应受降事宜。然而,正值盛夏酷暑之际,李建成却只顾着骑马打猎取乐,毫无节制。那些跟随他出征的士卒们不堪忍受他这种无休止的玩乐放纵,纷纷逃离军队,逃走的人数竟超过了一半之多!此事传到安兴贵耳中,引得他大为震怒,直接上奏朝廷弹劾李建成。李渊无奈之下,只得匆忙将李建成召回长安城。
为了能够稳住凉州地区那动荡不安的局势,李渊可谓是绞尽脑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斟酌与权衡利弊之后,他终于下定决心,要任命李世民出任凉州总管这一重要职位。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李渊心中还另有盘算。他本想着借着刘文静那个案子好好地敲打一下李世民,让这个儿子知道收敛一些,不要过于锋芒毕露。然而事与愿违,如今凉州的乱局迫在眉睫,形势严峻异常,靠其他人恐怕难以迅速平定这场风波。而放眼整个李家,唯有李世民拥有这样的军威,可以担此重任。所以李渊也不得不改变初衷,将平息动乱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李世民的身上。
“你看看你自己做的好事!”原来是李渊满脸怒容地将一封由安兴贵呈上来弹劾李建成的信件狠狠地朝着李建成甩去。那封信犹如一道闪电一般直直地飞向李建成的面庞,然后又重重地砸落到地面之上。
李建成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得浑身一颤,他连忙俯下身去,慌慌张张地捡起那封已经掉落在地上的信件。此刻的他根本就不敢抬起头来看向李渊一眼,生怕会迎来父亲更为严厉的斥责。
“你啊!身为堂堂一国之太子,竟然连平叛这般至关重要的功绩都未能建立起来,也就罢了!可如今呢?竟还将麾下的士兵们弄得心生不满,甚至一个个地纷纷逃离而去!若是此事传扬开来,你让满朝文武大臣们该如何看待于你呀?”李渊怒不可遏地猛然站起身来,三步并作两步地径直走到李建成跟前,伸手指着他便是一通劈头盖脸的数落。
“元吉年纪尚幼,又生性贪玩好动,喜爱外出狩猎倒也并非全然不可饶恕之事。然而,你作为兄长,更是这东宫太子,肩负着何等重大的责任与使命难道心里没点数吗?身处在如此高位,理当要有身为太子应有的风范和模样才对!就连你的老师,一向忠心耿耿的李纲,都险些被你给气到要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啦!”
面对父亲滔滔不绝的斥责,李建成低垂着头颅,面色涨得通红,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滚而下。他深知父亲所言句句属实,丝毫没有半点夸大其词之处,故而此刻的他根本不敢心存半分侥幸心理去为自己辩解半句。终于,在沉默良久之后,李建成唯唯诺诺地轻声说道:“父王息怒,儿臣已知错了,请父王责罚。”
“此次裴寂奉命征讨刘武周,不想竟是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现命你速速率领军队前去增援,此乃你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李渊凝视着眼前低头认错的大儿子,心头的怒火稍稍平息,语气也随之缓和了一些。
“然而……父王,裴寂手握十万重兵尚且如此迅速地溃败于敌手,足见那刘武周势力之强大。儿臣自忖并非其对手,若是贸然出兵迎战,只怕难以取胜啊。”李建成面露难色,声音略带颤抖,心中对刘武周这位劲敌充满了畏惧。一想到此前在霍邑之战时不慎落马险些丧命,至今仍心有余悸,让他独自领军出征,实在是令他惶恐不安。
“哼!真是岂有此理!”李渊见状,气得脸色发青,怒目圆睁,狠狠地咬着牙关,伸出手指着李建成怒斥道:“你身为我的长子,竟如此胆小怯懦,毫无半点斗志可言!遇到强敌便畏缩不前,将来如何能继承大业?如何能统领三军?”李渊越说越是气愤,胸膛剧烈起伏着,仿佛要将满心的失望与愤怒一股脑儿地发泄出来。
就在这时,只见一名神色匆忙的侍卫如疾风般奔入殿内,单膝跪地,抱拳禀报道:“启奏陛下!窦建德大军势如破竹,现已成功攻克黎阳城!淮安王李神通不幸被俘,李世绩之父徐盖、魏征大人以及同安公主亦未能幸免!唯有李世绩率领区区数百名骑兵拼死杀出重围,强渡黄河狼狈而逃。然而数日后,因其父仍被困于敌营之中,李世绩迫于无奈只得折返归降窦建德!”
此消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直击李渊心头。他面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身子猛地一晃,仿佛被人当众狠狠敲了一记闷棍,整个人摇摇欲坠,几近昏厥。一旁的李建成见状,心中大惊,赶忙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前去,一把扶住李渊,小心翼翼地将他搀至椅上缓缓坐下。
李渊坐在椅子上,双目失神,呆若木鸡。半晌过后,他才回过神来,长叹一声道:“唉!朕万万没想到局势竟会如此急转直下……”无奈之余,李渊只得紧急起草诏书,派遣裴寂前往河东担任镇抚大臣,以稳定当地局势。同时,考虑到刚刚逃回的姜宝谊与李仲文二人也是尽力而为,且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李渊遂决定暂不对其予以责罚,并下令命他们速速赶往河东与裴寂会合,共同抵御刘武周的凶猛攻势。
裴寂恭恭敬敬地接过李渊传来的诏书后,心情激动万分,脸上不禁流露出欣慰之色:“陛下竟然如此宽宏大量,不仅未曾责备于我,反倒这般信任有加!此次,无论如何,我都决不能有负陛下对我的这份难得的信任啊!”
对于率领着援军到来姜宝谊和李仲文。裴寂已然迫不及待地出城相迎那率领着援军。为了能够一举击溃来势汹汹的宋金刚所部,裴寂可是下足了功夫。他日夜埋头苦读那些汗牛充栋的兵书典籍,试图从中寻觅到克敌制胜的锦囊妙计;同时,还招来了请来姜宝谊和李仲文一同商议应敌之策。
终于,在经过深思熟虑以及与二人反复商讨之后,裴寂猛地一拍大腿,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胸有成竹地开口道:“两位将军,据我所知,宋金刚此贼的大军很快就逼近咱们河东之地。然而,他们一路长途奔袭而来,所携粮草必然有限。依我之见,只要我军采取坚壁清野之计,便可迫使敌军因粮草不继而不得不自行退兵。”说罢,裴寂微微眯起双眼,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在望的曙光。
听到裴寂这番言辞,姜宝谊先是微微一怔,随即便毫不犹豫地点头表示赞同:“裴统帅所言极是!此计甚妙!只是不知这坚壁清野具体该当如何实施呢?”
“具体做法啊?这个嘛……具体做法本帅目前尚未思考周全呐!”当被问及具体的应对策略时,裴寂顿时变得有些茫然无措,抓耳挠腮地思索着,却始终理不出个头绪来。
一旁的李仲文听闻此言,立刻皱起眉头反驳道:“如今敌军气势汹汹、兵临城下,我们理应在城外早早地部署防御工事才是啊!如此方能抵御敌军的进攻。”
然而,裴寂对此却不以为然,他摆了摆手说道:“哎呀呀,这大军都已经杀到眼前了,此时再去布置防线岂不是为时已晚?依我看哪,只需采取坚壁清野之策便可。咱们将城外的粮食统统烧毁,让敌军找不到吃的东西。这样一来,用不了几日,敌军必然会因为饥饿而选择退兵。只要你们二位将军能够支持我的想法,待我仔细斟酌一番,自然就能想出更为详尽的具体方案啦。”说罢,便毫不客气地挥手将李仲文和姜宝谊二人打发走了。
裴寂独自一人苦思冥想了大半日,终于灵光一闪,自认为想到了一个堪称完美的妙计。只见他兴奋地一拍大腿,连忙下令让虞秦二州的军民全部撤退至各地的坚固城池之中躲避战乱,并命人将城外堆积如山的粮草付之一炬。
熊熊大火瞬间燃起,浓烟滚滚直冲天际。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可把当地的老百姓们吓得不轻,一个个惊慌失措、惶恐不安。老百姓活得不容易,就那么点粮食、草垛和房屋,都给唐军给烧了。大家眼见自家赖以生存的粮食被烧成灰烬,心中不由得发起毛来,对大唐朝廷的命令产生了抵触情绪。不少人甚至暗中盘算着要奋起反抗,不再听从大唐的调遣。
夏县有人名为吕崇茂,由于对裴寂的坚壁清野政策非常不满,他联合一些同样对大唐有着不满的百姓直接将唐朝任命的县令残忍地斩杀于刀下,而后公然举起了反叛大旗。
不但如此,吕崇茂还派人去跟准备攻打河东的宋金刚联系准备来个里应外合打击唐军。
夏县叛变的消息很快就传入裴寂的耳中。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不禁怒发冲冠,拍案而起,口中大骂道:“真是可恶至极!区区一个小小的夏县,竟然也胆敢叛变!”
裴寂独自一人待在自己的房间里,面色凝重,眉头紧锁,心中不停地思考着应对之策。他喃喃自语道:“陛下委以我镇抚大臣之重任,本欲稳定局势,可如今不仅未能成功镇抚,反而还弄出一场叛乱来。此事若处理不当,如何向陛下交代?又怎能对得起陛下对我的信任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想到此处,裴寂愈发觉得事态严重。他深知,若是不能迅速平息这场叛乱,恐怕会引发更多地方效仿,届时局面必将失控。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给这些叛贼一点颜色看看,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说干就干,裴寂立即召集手下将领,点兵遣将。最终,他决定让勇猛善战的姜宝谊与自己一同率领大军前去征讨夏县。然而,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此时的夏县已然成为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原来,除了吕崇茂所领导的本地民兵外,强大的宋金刚竟早已暗中率军进驻夏县。当裴寂和姜宝谊率领唐军气势汹汹地抵达夏县城下时,迎接他们的是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的敌军。一时间,喊杀声、兵器相交之声响彻云霄。
尽管姜宝谊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但终究寡不敌众。经过一番惨烈的激战,唐军渐渐不支,开始节节败退。而姜宝谊本人也在乱军之中浴血奋战,最终不幸壮烈牺牲。见此情景,裴寂大惊失色,心知大势已去,只得带领残部仓皇逃离战场,一路马不停蹄地赶回长安。
刘武周率领着他那气势如虹的军队,一路高歌猛进,以排山倒海之势朝着太原城席卷而来。而此时身处太原城中的李元吉,心急如焚地等待着援兵的到来。然而,当他得知原本应该前来支援他们的裴寂竟然已经丢下阵地,狼狈不堪地逃回了长安城时,心中顿时涌起一股绝望和恐惧之情。
望着城外那密密麻麻、旌旗蔽日的敌军,李元吉只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狂风巨浪中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可能被这汹涌澎湃的浪潮所吞噬。他的脸色变得苍白如纸,额头上也冒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双手不自觉地微微颤抖起来。
“这可如何是好?”李元吉喃喃自语道,声音中充满了无助和恐慌。他深知,失去了裴寂这支援军,仅凭自己手中这点兵力,根本无法抵挡住刘武周那锐不可当的攻势。想到这里,他不禁感到一阵寒意从脊梁骨上升起,整个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
此刻的李元吉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内心焦躁不安,完全失去了往日玩乐的兴致。因为一旦刘武周成功攻占太原,那么等待他李元吉的必将是死亡的命运。毕竟他年纪尚轻,未来还有许多事情等着他去完成呢。想到此处,他不禁喃喃自语道:“没错!无论如何,我必须得想出一个万全之策逃离此地才行啊!”于是乎,平日里极少开动脑筋的李元吉,如今也开始拼命转动起那原本不太灵光的大脑来。
没过多久,只见李元吉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嘴角也缓缓地上扬,似乎心中已然有了主意。紧接着,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召集司马刘德威前来面见。
当刘德威匆匆赶到时,看到的便是一脸忧虑之色的李元吉。只听李元吉沉重地开口说道:“眼下刘武周的攻势异常凶猛,竟然连我们唐军的援军主力都被他们击败了。身为齐王,本王实在无法对此坐视不理。所以,本王决定亲自率领城中剩余的精锐士兵出城,与那刘武周一决生死。而刘将军你,则带领着那些老弱残兵坚守城池。记住,太原城绝对不容有失!”
听完这番话,刘德威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直以来,那位以顽劣着称的齐王殿下怎么可能突然之间变得如此深明大义、英勇无畏?然而,尽管心中充满疑惑,但刘德威深知此刻不是质疑的时候,于是赶忙抱拳应道:“末将领命!”随后便转身离去,着手准备守城事宜。
李元吉率领着精锐士兵匆匆出城而去。然而令人惊愕的是,他们此番出城并非要英勇地迎击来犯之敌,而是做出了一个令人不齿的决定——带着自己的精兵强将,以及家眷妻儿,仓皇失措地弃城而逃,一路马不停蹄地直奔长安。
李元吉这一逃,使得原本坚守太原的刘德威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与无奈之中。面对强大的敌军和失去主将的局面,他最终别无选择,只得打开城门,向着刘武周俯首称臣。至此,太原这座重要城池宣告沦陷。
太原的失陷仿佛只是刘武周征服之路的一个开端。没过多久,他的军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晋州、龙门、浍州等诸多地方。一时间,刘武周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张,几乎囊括了整个山西地区。其麾下大军纵横捭阖,所到之处无人能挡,可谓是横扫河东,威风凛凛。
就在局势如此紧张之时,镇守蒲坂的隋朝旧将王行本竟然也临阵倒戈,投靠了刘武周。这无疑给大唐带来了更为沉重的打击,因为蒲坂乃是黄河岸边至关重要的渡口之一。如今这个战略要地落入敌手,也就意味着刘武周可以随心所欲地渡过黄河,长驱直入长安城,大唐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