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周卫国辛苦训练装甲兵
他目光坚定地望着眼前的一切,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些即将被制作出来的合身而又舒适的夏装穿在了广大独立团官兵们身上的模样。
就在陈振华全身心投入到服装制作工作中的同时,他也丝毫没有忽略对部队兵力情况的仔细梳理和深入分析。此时此刻,原本就实力不俗的炮团更是经历了一番持续不断地蓬勃发展和迅速壮大。经过多次招募和严格训练,如今的炮兵人数已然成功地增加到了令人瞩目的八百多名!
然而,面对这个看似颇为可观的数字,陈振华却并未感到满足或是沾沾自喜。因为他深深地明白,虽然这确实称得上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但相较于独立旅日益增长的作战需求而言,如此规模的炮兵团仍然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远远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水平。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不仅要继续带领众人全力以赴地赶制夏装,还要想方设法进一步加强炮团的建设,提升其整体战斗力,以确保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和艰巨任务。
无论是在战场上具有重要火力支援作用的迫击炮炮兵,还是灵活机动的掷弹筒炮兵,甚至包括威力强大的九二式步兵炮炮兵和四一式山炮炮兵,都还存在着严重的人员短缺问题。
然而,在当前的形势下,集合整个一二九师以及三八六旅的力量,经过严格筛选,也只能找到这些略有资质的人员。
但陈振华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气馁,他已经做好了后续的规划,决定通过基础培训的方式,进一步挖掘和培养更多有潜力的炮兵人才,逐步充实和壮大炮兵队伍。
而骑兵团的建设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其编制刚刚初步确立。陈振华深知,要将骑兵团打造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之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优秀的骑手只是基础,精良的装备、严格的训练以及高效的战术配合,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他在脑海中反复思考着,如何在现有的艰苦条件下,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作用,逐步提升骑兵团的综合战斗力。
他期待着有一天,骑兵团能够如同一股迅猛的旋风,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陈振华深深地明白,无论是炮团的发展壮大,还是骑兵团的初建与成长,亦或是其他各个兵种的建设与完善,都是独立旅整体战斗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只有各个兵种紧密协作、相互支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在残酷的战场上发挥出强大的威力,才能真正实现抗击日寇、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
他坚信,在全体官兵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拼搏下,独立旅必将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让敌人心惊胆战、望风而逃的钢铁之师,为最终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在独立旅的发展进程中,战车团的建设可谓是困难重重。就当下的情况来看,战车团的官兵数量少得令人揪心。
能够熟练独立操作坦克的官兵,屈指可数,至今还不足5人。这可怜的数字,在战争那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的宏大背景下,显得是那样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然而,周卫国团长那坚毅的目光中从未有过一丝退缩和畏惧。他以敏锐且独到的眼光,以及坚定不移的决心,从全旅官兵当中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筛选。
他亲自走遍各个营地,观察每一位官兵的表现,考量他们的身体素质、反应能力和学习潜力,最终挑选出了400名充满朝气与潜力的官兵。
这一举措,无疑为战车团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希望,就如同在干涸的土地上洒下了希望的种子。
周卫国团长深知,要让这些初出茅庐的官兵迅速成长为合格的坦克兵,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且科学合理的过程。他首先着眼于卡车驾驶练习,因为卡车的操作相对来说更加容易和简单。
在训练场上,他亲自登上卡车,为官兵们示范操作要领,那熟练的动作、沉稳的姿态,让官兵们心中充满了敬佩和信心。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每一个决策都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明灯,至关重要。周卫国团长的这一安排,是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深思熟虑。
他常常在深夜,对着地图和资料,反复斟酌每一个细节,额头上的皱纹都仿佛刻满了他的思考和担忧。
挑选出来的这400名战车团官兵,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他们未来的成长道路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机遇。
周卫国团长计划着,让他们逐一接受坦克操作的轮流培训。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每一辆坦克的正常运行,至少需要2到3名熟练的坦克兵。而要培养出这样的专业人才,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时间和耐心。
在这一过程中,陈振华给予了周卫国团长一定的期望和要求。但他也充分考虑到了当前的实际情况,并没有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陈振华在与周卫国交流时,目光中充满了信任和鼓励,他拍着周卫国的肩膀说:
“卫国啊,咱们目前条件艰苦,但只要一步步来,我相信咱们能行!”
陈振华希望,在目前的艰难状况下,战车团能够进行有限的坦克支援行动。这对于刚刚起步的战车团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积累经验的机会。
陈振华更期待着,3个月以后的时候,至少能够实现8辆坦克全员出动。这一目标,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却为战车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他甚至还憧憬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看到更多的坦克联合出击,形成强大的战斗力,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
他常常站在高处,望着远方,想象着坦克群冲锋陷阵的壮观场景,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决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周卫国团长可谓是绞尽了脑汁。他日夜思考着如何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如何提高官兵们的训练效率,如何解决训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他的书桌上堆满了各种资料和笔记,每一页都写满了他的思考和设想。在训练的过程中,周卫国团长始终以身作则,亲自参与到每一个训练环节中。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着官兵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夏日的骄阳下,他和官兵们一起汗流浃背地训练;冬日的寒风中,他的身影依然坚定地挺立在训练场上。
然而,要完成这样艰巨的训练任务,并非在澧县县城内就能够实现的。经过与陈振华和陈大旅长的深入商议,周卫国团长最终决定将坦克团的驻地安置在平顺县与黎城交界的一处神秘且较为隐蔽的基地内。
做出这一决定,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了多方面的考量。周卫国团长亲自带着几位骨干,翻山越岭,对多个地点进行了勘察。
他们的鞋子沾满了泥土,衣服被树枝划破,但他们的眼神始终坚定。最终选定的这个基地,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能够有效地躲避敌人的侦察和攻击,而且周边环境也为训练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在这里,官兵们可以更加安心地进行训练,不必时刻担心敌人的突然袭击。为了让广大的战车团官兵能够进行经常性的练习,周卫国团长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努力完善训练基地的设施和条件。
他四处奔波,与各方沟通协调,那疲惫但坚定的身影,让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在独立旅的发展规划中,除了战车团之外,骑兵团的建设同样是重中之重。
此时的骑兵团,在组建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从全旅乃至三八六旅进行筛选,最终也只组建了一支八百人的队伍。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官兵还无法熟练地驾驭战马。战马在战场上的作用不可小觑,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骑兵,驾驭战马只是最基本的要求。
面对这样的情况,陈振华对骑兵团团长杜易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表情严肃,目光坚定地说:
“义德啊,咱们骑兵团的训练刻不容缓,三个月内,必须要让这支队伍成型!”他希望杜易得能够沉着应对,精心组织训练。
除非遇到特别紧急的征召任务,要在三个月内将这支骑兵队伍训练成型,使其具备投入战斗的能力。
对于杜易得来说,这一要求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竟,目前只有六百名的官兵能够骑乘战马,而要真正成为一名能够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胜任各种战斗任务的骑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杜易得深知,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的汗水。他每天早早地来到训练场,亲自指导官兵们的训练。他那严厉又充满关怀的声音,在训练场上回荡。
为了达到陈振华提出的要求,杜易得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骑兵团的训练工作中。他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从基础的马术技巧到复杂的战术动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训练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