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暴力探索
张诚回来后,赵芃找各种理由到张家来看望杏儿师姐。女人最敏感,觉得这小妮子可能有点这样那样的心思,赵杏儿却不说破,只是如常接待赵芃碰,真的当个妹子一样对待。天可怜见的,这是个没爹没妈的孩子,若不是张诚收留,早就成了秦始皇陵的一堆碎肉。赵杏儿也仔细观察张诚的表情,没发现章程和赵芃之间有怎样的特别,也就暂时按下了自己的疑虑。
虽然大秦的医疗技术实在是没法看,但是对预产期的掌握和后世差不多,从第一次没来月事开始推算的预产期,基本上是准确的,生产的时候经常会邀请年长的乡村女性来帮忙接生。张诚额外从县城里请了专门的产婆来家里居住,就为了确保头胎母子平安。虽然赵杏儿觉得小题大做,但是张诚却知道这个时代生产犹如鬼门关。而一半的孩子也都会在几岁前夭折。这并不是件小事。
又和木工坊定制了全新的柏木盆木桶,在铁工坊铸造了一款全新的大铁锅,在陶窑烧造了四口大缸,买下三丈白麻布,反复烫煮晾晒,这个时候张诚才想起酒精和抗生素的作用,又赶紧找城里的铜匠,用白铜皮打造了一套蒸馏器。到村子里挨家挨户买下几百斤土酿,用烧柴日夜蒸馏,四次蒸馏,最后得到一坛子烧酒。
这一坛烧酒用油纸封口、麻绳捆扎,又小心的用剩下的烧酒在坛口仔细消毒,就放在产房的床下,等到接生的时候消毒器具和伤口。抗生素就别想了,张诚对生物化学一窍不通,根本不知道青霉素如何提取,更没有化验、检测工具,也没有显微镜。只能祈祷上天能保佑产妇母子平安。
张村的人家都骂诚哥霸道,居然出高价把村里的土酿买空了,好多男人回家吃晚饭都觉得嘴里淡出鸟来。
做好产前的准备,张诚就放松下来。除了找教务处三巨头聊天,挽着赵杏儿在村子里散步,再就是闷在家里,研究陶瓷釉色的材料。
张诚的想法很简单,利用自己告归假期的闲暇,在最短时间内把陶瓷这件事搞出个眉目来。
航天领域其实也接触很多陶瓷材料,陶瓷用在航天上,主要看重陶瓷材料的耐高温、耐腐蚀和高硬度特点,张诚对这块的接触不少,连带着对陶瓷的理论也有所了解。当然,眼下还没有需要那么高温度的机械件,但是经历了在乡村和咸阳的生活,张诚注意到,这个时代一大问题,就是民间生活用品不足——从帝王到平民家庭,生活器皿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极度匮乏。大件的炊具多是青铜鼎之类,贵族餐具有各种青铜和漆器,平民家就只能使用陶盆陶碗和竹木器具。
粗陶餐具总不够精美,漆器则制作周期太长、成品过高,“为什么不用瓷器呢?”张诚在咸阳的时候曾经有这样的想法,然后就拍了下脑门“傻逼了!这个时代还没有瓷器”。
这个结论其实还是有点武断的,张诚的职位低、爵位低、交游范围有限,并不了解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有烧成温度比较高的原始瓷器了。也是因为在秦代,即使皇家的瓷器使用数量也极为有限——制瓷技术低劣、技术水平有限、烧成仍处于非常早期的探索之中,所以只有非常少的高温瓷,使用范围也非常有限。
但是张诚既然来自2000年以后,对陶瓷材料和烧成原理有大致了解,张诚觉得,在广泛存在的“陶”的基础上,稍微调整一下,短时间内让“瓷”出现,技术上成熟稳定,产量也提上去,并不太难。
陶瓷要素有三个——胎体材料、烧成温度、釉色。
原始陶器的材料主要是随处可得的粘土,先秦制陶用的粘土一般就地取材,就地烧制。因为粘土内杂质多,成器颜色就复杂,基本上是明度低得多的黄红棕褐黑,成品颜色和遍地可见的泥土相似。这也是它等级低、多在民间使用的原因,另外就是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形成普遍的陶瓷釉的使用技术,因此陶器普遍吸水率高,渗透性高,更适合做花盆而不是汤碗。瓷的渗透率就低得多,哪怕不施釉,素胎瓷器的吸水率和渗透率也远低于陶器,使用范畴就广泛得多了。
陶的烧成温度在700-1000℃之间,而瓷的烧成温度要在1100℃以上,烧成温度对成品的物理特性影响极大。烧成温度又影响釉色,张诚虽然说不清楚温度和釉色的关系,但至少了解过不同的釉色对温度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釉则主要是由不同矿物原料中所含有的金属成分和金属比例形成的釉色,以及含硅物质高温烧结形成的玻璃质感。
张诚对陶瓷的认识也就到此为止。这些知识不准确,甚至都不正确,但是张诚却相信,在这个基本认识下,以“穷尽法”进行有效的实验,就有可能很快找到恰当的路径。
最早的拉胚试烧之后,张诚就把精炼瓷土和拉胚成器这两块工作全都交给了自家瓷窑上新招募的匠人们去搞,自己最多提供一些器型的图样和简单的指导。更多的精力就放在了测试烧成温度和测试不同釉色、釉料的方面,张诚的做法也很简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拿来陶工们炼好的瓷泥,擀成几毫米厚的泥片,刻上数字作为实验材料,然后把不同材质的各种可能的釉料成分,在这些泥片上涂抹,统一送去烧,请陶工通过瓷窑火焰的颜色和在瓷窑外一定距离的热度感觉,观察炉中温度变化的规律和揣测炉温情况,研究不同实验材料在烧制过程中的结果。
在试验阶段,这个方法当然是成本大而没收获。但是只要测试的泥片足够多、对炉温的控制越来越纯熟,哪些材料有可能产生哪些颜色,这些颜色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就一定能很快得到大体的规律,这些规律的价值远高于成品的价值。
这些实验笔记,张诚耐心的形成笔记。包括材料的来源、材料的特征、烧成日期、火焰颜色、炉温猜测等等。形成一个复杂的流水账。一边整理这些实验笔记,张诚一边将实验的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最终目的讲给赵杏儿听。毕竟在接下来的两三年,自己还要常住咸阳,瓷窑这块的工作,还是要赵杏儿来主持。
这几年时间里,张诚多次思考过陶瓷相关的问题,最终通过对历史的回忆和猜测,张诚确定,陶瓷生产是一种乡村可以发展、市场空间几乎无限的手工业。随着人口繁茂、社会经济发展,黔首黎民的生活品质总需要提高,生产成本低、生产速度快、产量高的陶瓷,就能很快成为大秦人民的重要日用品。全天下人民想要成为文明人,总需要大量餐具,金属和竹木材料的原料昂贵、制作周期长、成本高,注定无法普及,而陶瓷器具可以通过陶轮拉胚、工艺流程分解和流水作业、彩绘、施釉等方式,实现大批量生产,经由张村附近的秃尾河和黄河水系运输,快速普及到黄河流域郡县,甚至可以通过遍布天下的水运体系,远播南方郡县。
哪怕陶瓷生产因为技术含量相对比较低、技术泄密和传播的可能性等存在,未来不排除陶瓷生产在全中国范围形成多个生产中心,但是早掌握、早组织生产的上郡地区,仍可以靠陶瓷生产获得领先地位,成为北方重要的陶瓷生产中心。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业生产只能保证自己的乡亲们有饭吃,农事生产一年之中真正花时间花力气的只有月余,剩下的10个月,难道都闲着关在屋子里打麻将造小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只有工业才能保证一年四季、一个月30天都有产出、都有收入。
手工业它也可以算是工业。
一千五百年后,低成本的中国瓷器满足了刚刚进入文明的欧洲中产阶级和中下阶级的生活需求,欧洲的发达造船技术支持他们开辟大航海时代,远赴中国采购陶瓷器等手工业品,导致了整个世界为了寻求与中国商品贸易的第一次全球白银货币时代,这场大航海的结果是,以中国陶瓷为核心的手工业经济,几乎搞垮几个全球化贸易国家的经济体系,最终不得不以鸦片贸易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实现贸易平衡。
如果一千五百年后,西方世界在步入文明的阶段,需要大量中国瓷器满足社会文明需要,那么自己在这个时代提前完善陶瓷技术,当然就能保障张村为核心的上郡地区,在未来无数年都坐享其利!
毕竟,从张苍那里知道的统计数字,大秦人口已经达到了3000万以上,而18世纪欧洲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口,也就是这个水平。如果陶瓷贸易能支撑起全球大航海贸易200年,那说明同样规模的陶瓷产业,在大秦也可以形成,以张村为核心形成新的北方陶瓷中心,影响可以持续几百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