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闻鼓冲杀
远方战云密布,洋兵的威胁如同一团浓重的阴霾,沉甸甸地笼罩着这片土地。洪江身为一名果敢坚毅的团长,此刻正率领着一千名英勇无畏的士兵,严阵以待地守在特殊兵工厂事先精心准备好的工事里。这工事虽算不上固若金汤,但也是众人齐心协力、日夜赶工修筑而成,每一块砖石都饱含着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老师长心中有着深远的考量。他深知洪江和龙建飞虽然作战勇猛、经验丰富,但毕竟都未曾有过指挥万人规模作战的经历。此次面对来势汹汹的洋兵,临时拼凑起来的两万人马,责任重大、使命艰巨,容不得半点闪失。于是,老师长毅然决然地亲自率领这两万人马,浩浩荡荡地出了毛坪镇,去正面迎击那如狼似虎的洋兵。龙建飞怀着满腔的热血与忠诚,紧紧跟随在老师长身旁,踏上了这充满未知与凶险的征程。
时光在紧张的等待中悄然流逝,两天的时间仿佛一个漫长的世纪。洪江在工事里坐立不安,内心的焦虑如同野草一般疯狂生长。部队现在究竟怎么样了?是旗开得胜、节节胜利,还是遭遇了顽强抵抗、陷入了苦战?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团长,师长自然不会专门向他报备详细的战况。每一分每一秒的等待都像是一种煎熬,他时不时地望向毛坪镇的方向,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担忧与期盼。
就在洪江心急如焚、望眼欲穿的时候,一个士兵气喘吁吁地从远处跑来,边跑边大声喊道:“团长,出击的部队回来了!”洪江听闻,如同触电一般,整个人瞬间精神一振,连忙三步并作两步地冲出工事去迎接。当他的目光落在归来的部队身上时,心中猛地一沉。只见那归来的部队稀稀拉拉,人数竟然不足千人,为首的正是龙建飞。他面容憔悴,脸上满是疲惫与伤痛,身上的军装也破破烂烂,沾满了尘土和血迹。
洪江下意识地抬手摸了一把额头,那额头早已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他用力一甩,甩掉了手上的汗水,声音有些颤抖地问道:“打得怎样了?”龙建飞微微低下头,眼中满是痛苦与自责,心中如同被千万根钢针狠狠刺痛。两万人的队伍啊,那是无数鲜活的生命,如今死亡绝对过万,剩下的也都各自逃离,溃不成军。他深吸一口气,艰难地吐出了两个字:“败了。”
洪江其实早已在心中隐隐预感到了这个结果。当年他们以四比一的兵力优势与洋兵交战,尚且死伤惨重,损失巨大。而如今这临时组成的队伍,虽然有这一带村民和土匪的加入,他们个个英勇无畏、不怕牺牲,但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战斗力又怎么可能比得上那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洋兵呢?他强忍着内心的悲痛与愤怒,又追问道:“毛坪镇失守了?”
战火就要烧到毛坪镇,洪江满心都是对远在毛坪镇家中妻女的担忧。毛坪镇,那是他心中的根,那里有他温柔贤淑的妻子,还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每一个家人的安危都像一根紧绷的弦,紧紧牵扯着他的心。
龙建飞看着洪江那眉头紧锁、满脸焦虑的模样,心中很是明白他此刻的担忧。他走上前去,拍了拍洪江的肩膀,语气坚定且带着安抚地说道:“放心吧,早在十天前,林镇长就已经组织大家撤离了。毛坪镇啊,早就搬得空空荡荡的了。我撤退的时候,特意留意了一下,整个毛坪镇连个人影都没瞧见。”那语气里,满是让洪江宽心的意味。
可洪江哪里知道家中妻女此刻的具体情况呢。他的两个宝贝女儿,命运在这动荡中各自有了安排。大女儿聪慧勇敢,跟着林婉如一起,积极组织着百姓们向山里撤离。她小小的身躯里仿佛蕴藏着无尽的力量,在人群中穿梭忙碌,一会儿搀扶着年迈的老人,一会儿拉着年幼的孩子,那坚定的眼神和利落的动作。而小女儿则跟着石绘,带着一群学生藏进了山里。在那幽静的山林中,她们找了一处相对安全的地方,居然还照常上起了课。简陋的课堂里,孩子们的读书声在山林间回荡,那是对知识的渴望,也是在这乱世中坚守的一丝希望。
洪江家大业大,家中的财物和物资自然不少。撤离的时候,东西实在太多,根本搬不完。就在昨天,洪江的妻子杨秀还留在家里,,她心里满是纠结和不舍。那一间仓房里,还存放着大约七千斤左右的谷子。这些谷子,凝聚着不少人一年的辛勤劳作,是他们生活的希望和保障。杨秀望着那仓谷子,眼神中满是眷恋,轻轻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算了吧,只要今年收成好,这不过是一年田里产粮的三成而已。”
她知道,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人的生命远比这些粮食重要。就在这时,林镇长派来的通知到了,这是最后的期限,不管东西有没有搬完,所有人都必须立刻离开毛坪镇。
杨秀咬了咬牙,虽然心中万般不舍,但还是毅然决然地转身,带着家人踏上了撤离的道路。她知道,只要家人平安,一切都还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洪江刚一听到毛坪镇的人都已经走光了的消息,原本一直紧绷着的心弦这才缓缓放松下来。他长舒了一口气,那紧张的神情也稍微缓和了些。随即,他又满脸关切地凑到龙建飞跟前,急切地问道:“师座怎样了?情况还好吗?”
龙建飞微微眯起双眼,思绪瞬间飘回到了两天前。那一天,阳光有些刺眼,空气里弥漫着大战将至的紧张气息。他们刚刚走出毛坪镇,只见老师长昂首挺胸,站在队伍的最前方,他那魁梧的身躯仿佛一座巍峨的高山,给人一种无比坚实可靠的感觉。老师长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然,他扯着嗓子,大声喊道:“弟兄们!洋兵都打到咱们家门口了,他们想来烧杀抢掠,把咱们的家园变成一片废墟,把咱们的亲人变成他们刀下的亡魂,你们说,我能同意吗?”
众人一听,顿时群情激奋,齐声大喊:“不同意!”那声音如滚滚春雷,在空旷的原野上久久回荡,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他们保卫家园的决心。
老师长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大声说道:“咱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这里的山是我们的山,每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每一个隐蔽的草丛,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这就是咱们的主场,是咱们的优势!一团的弟兄们,你们死守大路,把鬼子的去路牢牢堵住。其余的人听好了,闻鼓就奋勇冲杀,让那些鬼子知道咱们的厉害;闻号就迅速撤退,巧妙地藏身到路边的树林里。这四十里山路,将是鬼子的葬身之地!咱们要让他们有来无回!”
一团的四百名士兵,那可都是真正的老兵。他们历经无数次战斗的洗礼,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每一个人都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是部队里的中流砥柱。而其余的士兵,虽然只受过一个月到一年的军事训练,但他们同样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满腔热血。这两千人的队伍,无疑是这支部队的精锐力量,他们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随时准备给敌人致命一击。
至于余下那些拿枪的农民,他们大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才拿起武器。他们虽然勇气可嘉,但对军事指令的理解和执行能力相对较弱,甚至连冲锋号都听不懂。所以,为了让他们能更好地跟上战斗的节奏,只能用鼓来代替冲锋号。那一声声激昂的鼓声,就像是战斗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