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收复燕云(一)
“将军,我们已经顶不住了!!!”
三个时辰,战争才开始三个时辰,雁门关的辽国守军就已经顶不住了,要知道他们为了夺取雁门关可是花了超过五个月的时间,没想到在夺取雁门关五年以后,面对着前来反扑的宋军,自己居然连三个月都没有坚守的住。
“不管怎样,你们都给我给顶下去,援军起码还得五天才能到达你们。”
“不可能的!”面对将军的要求,契丹士兵简直要疯了,怎么可能顶得住五天之久,城内的部队才冲出去不到五里就已经被宋军的炮火给轰成渣渣了。
要不是宋军不想毁了雁门关,没有用大炮照着关隘乱轰的话,有可能连三个时辰都顶不住。
……
赵惟吉登基以后的第三年,由于山西遭了灾,使得一种新的政策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种政策被赵惟吉成为以工代赈。
在他登基以来的这些年里,除了民间的工场不断的建立之外,朝廷投资兴建的工场同样不少。
毕竟有些技术赵惟吉是可能不能够交个民间个体的,这些东西必须由国家垄断,民间最多可以向国家购买,但是不能私自生产。
这其中,军工产业便是里面的重中之重,现在大宋的整个军工产业都被国家所控制住了。只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军工产业一直处于一种半停滞状态,因为没有工人。
为了恢复民生,基本上能够被雇佣的工人都被民生产业给雇佣走了,军工产业赵惟吉并没有急于推进。
不过由于灾民的出现,使得这一情况发生了转变,赵惟吉向内阁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方式,将受了灾的百姓全部雇佣到军工产业里进行生产。
而大宋也可以趁此机会迅速的累积军事实力,然后开始进行对于辽国的报复计划,毕竟不像大宋一般有个开了挂的皇帝。
辽国经过上次大战以后,恢复元气的速度要比大宋慢上许多。如果能在短时间内装备出一支拥有大量热兵器的精良部队的话。趁着辽国还虚弱的时候,应该能够很容易就拿回燕云,甚至能够做更大的图谋。
于是就在这一计划的推进下,两年的时间里,赵惟吉武装起了一支五万人的部队。不仅人手一支步枪,而且还有三千门大炮,以及充足的弹药。
……
“朕决定伐辽。”就当这支大军被装备完毕了以后,赵惟吉在朝会上宣布了伐辽的决定。
出人意料的是,这次伐辽的决定没有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不是因为赵惟吉的强势。而是此刻所有人在心中已经能够猜到此战的结果了。
五年前汴梁保卫战给了整个大宋朝廷以极大的震撼。原来仗还可以这么打的。那场战争最后的结果。赵惟吉凭借百来条步枪和几十门大炮便将整整围困了汴京五个月之久的辽国大军几乎给全歼了。
这是大宋立国一来对辽战争中从未有过的事情,而这一场战争以后,便正式宣布一种新的战争形式正式的进入了历史的舞台,那就是炮战。
五年前那样的配备就已经能够将辽国打的落花流水。五年后的今天,枪炮已经武装起了一支五万人的大军了,没有任何一人和怀疑过这场战争会不会失败,大臣们所忧虑的不过是在燕云收回以后该如何治理而已。
当朝廷上下对于此战没有任何的意见以后,出征将领自然便被提上了讨论的中心。由于曾经的第一名将此时已经坐在了龙座之上。
剩下的也就只有李继隆,李继光,和杨延昭三人能够被选择了。不过曾经的名将李继隆被内阁率先派出了备选的范围之内。
不是因为内阁里的人不认同他,而是此时的李继隆身染重病,连下床都很难办到。更别说带兵打仗了。
对于内阁率先将李继隆排除出去赵惟吉也无话可说,他本人倒是希望李继隆能够成为这次盛事的主将,但是赵惟吉也知道李继隆在历史上今年就会去世。
本来以为自己坐上皇位以后,再将李继隆的军权恢复能够刺激这位名将使得他能够比历史上多活一段时间。
可惜改变了那么多历史的赵惟吉最终还是没法改变人的寿元,李继隆在今天开春前夕便一病不起。赵惟吉由此得知他的大限将至了。
既然李继隆不能够带兵出征了,那么候选人便只剩下李继光和杨延昭了。本来内阁大臣们都比较倾向于李继光,除了他国舅的身份以外,他本人拥有的辉煌的战绩也是选择的天平倾向于他的重要砝码。
只是,这次的选帅出人意料的被赵惟吉介入了。自从内阁制渐渐的成型以后,赵惟吉已经很少干预内阁对于政策的制定了,除非是整个内阁都无法达成统一意见的时候,他才出面。
没想到这次在内阁已经拿出成型的意见以后,赵惟吉却出面进行了干预,他否决掉了内阁的选择,强行任命了杨延昭为此次行动的主帅。
这让几乎所有人都无法理解到底为什么,因为此次出征基本上是一个必胜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此次出征的主帅必然能够立下不世之功。
既然如此,为何赵惟吉要把这次机会从李继光的手下夺走呢?要知道李继光可是跟了他多年,还是他的小舅子。
关于这个问题连李继光本人都无法理解赵惟吉的举动,这个任命发出之后的当天夜里,李继光便进宫找到了赵惟吉想要询问个究竟。
只不过就在李继光进宫一个时辰后,他便出宫了,而且出宫的时候脸上并没有任何的怒色,反而是一脸的开心。
很多年以后,李继光的儿子曾经问过他,皇上到底说了什么让他有了这么大的转变,李继光是这么向他儿子说的:“当时陛下只对我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延昭这么多年一直很苦。’第二句是:‘你的目光里难道只有燕云吗?’”
……
于是在主帅的人选确定以后,大军便出发了。大军出发以后,杨延昭并没有走更容易的大名府北上,而是出发去了雁门关。
五年前的澶渊之战以后,辽国虽然放弃了所有之前得到的土地,但是偏偏没有放弃雁门关。而这雁门关之前的守将恰恰就是杨延昭。
在出发之前赵惟吉向杨延昭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也憋了这么多年了,是该发泄发泄怨气了。去把属于你的东西拿回来吧。”
正是因为这句话,杨延昭选择了向雁门关进军。正如赵惟吉所说的那样,他杨延昭真的是憋了很多年了。
雍熙北伐的时候,父兄惨死自己却无能为力。后来又一直等不到重用,连当年的小兵李继光都已经成了一方统帅的时候他仍然在一二线武将之间挣扎。
好容易最终回到雁门关镇守,却在最后时刻功亏一篑被契丹人拿下了雁门关。
可以这么说,年近五十的杨延昭一直没有一个可以证明自己的舞台。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赵惟吉给了他这么一个舞台。
虽然这次的伐辽大宋可以说拥有极大的神算,但是这不代表随便来个阿猫阿狗就能够领兵出征的。
如若这样的话,内阁也就不用对于统帅的人选慎之又慎了。这也就证明了这次战争一旦胜利将含金量十足。
正是因为这样,杨延昭在大军推进到雁门关之前,对于这仗进行了无数次的推演,把能够想到的状况全部都列了出来,以防万一。
不过当他到达了雁门关以后,事情却比他想到要简单多了。辽国人就像从来没有经历过火炮洗礼一般,什么都没想便冲了出来。
这让杨延昭之前的所有计划都白费了。
不过,正因如此,让杨延昭产生了劲量保存雁门关完整性的想法,劲量避免了用大炮直接炮轰雁门关。
这也使得战争持续了三个时辰仍然没有结束。
“城中辽将仍然没有投降的意向吗?”眼看已经过去了三个时辰,杨延昭这样向副将问到。
“好像没有。”副将摇了摇头。
“这样啊。”杨延昭从怀中掏出一块怀表,看了看时间以后向副将下达命令道:“再去,劝降一次。如果再过十五分钟再不弃城投降的话,炮轰城门。”
副将领命以后,找到了传令兵,然后将命令发布了出去。
就在命令发布出去以后的第十四分钟,已经准备要开炮了的部队得到了雁门关守军弃城投降的消息。
原来,虽然守将仍然不打算投降,但是城内的士兵可扛不住这样绝望的坚守,他们在最后一道劝降喊话过后,便下定决心要开城投降。
只不过他们并没有用出兵变的手段,而是知会了守将,让他赶快离开回到大辽报告宋军来犯的消息。
守将见士兵们投降的决心已定以后,便不再坚持,他迅速的找到了一匹快马从北面离开了雁门关向辽国去报信去了。
而剩下的士兵刚好赶在了杨延昭给的时限之前,打开了城门。
重新回到雁门关以后,杨延昭并没有太开心,因为他知道,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