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受赞誉最多的王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唐朝在当时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可以说是四夷臣服、声名远播。唐朝的诗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这些都名垂青史。当然,说到唐朝的历史,“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以及三千宠爱在一生的杨贵妃也是不得不提起的。我非常喜欢唐朝的历史,就壮着胆子写了这部小说,由于我所查找的资料有限,书中肯定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谅解,更希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指点。

第001章童年

唐太宗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第001章初露锋芒

隋朝末年,隋炀帝横征暴敛、荒淫无度,使得官场**,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一时间民间流言四起,其中有两首民谣在当时非常流行,一说是“桃李子,有天下。”;一说是“杨氏当灭,李氏将兴。”这些民谣传到宫里,隋炀帝十分害怕,他先不分青红皂白的罢了蒲山公李密的职,接着又灭了诚公李浑的九族,后来他听说李渊深得将士的心,又疑到李渊头上,便遣使到弘化传召李渊进宫。

李渊正因为李浑被灭九族,怀着兔死狐悲的感慨,突然见召,知道隋炀帝不怀好意,便托词称病,装出一副病容接见来使,又送了许多黄金白银给来使,来使收了李渊的好处,回去后便以李渊病重,不能应召为由回复隋炀帝,隋炀帝正在行宫恣意享乐,也无心顾及李渊,便搁置了好几个月,李渊以为自己躲过了一劫,隋炀帝不会再找他的麻烦了。

没想到几个月后,隋炀帝见到了李渊在后宫充役的甥女王氏,不由的记起了前事,便问王氏道:“你舅舅为什么事情,好几个月不来见朕?”王氏忙答道:“恐怕是病尚未愈,所以迟延。”隋炀帝听后微笑道:“索性死了,倒也好了。”王氏害怕舅舅有危险,便写了一封密信,将此事告诉了李渊,李渊接信后惊魂不定,左思右想,无法脱祸,只好花钱免灾,于是送了许多黄金白银、古董珠宝给隋炀帝的宠臣,托他们从中斡旋,自己则假装沉迷于酒色财气之中,以消除隋炀帝的疑心。

谁知刚用金钱买命,富贵又来逼人。李渊方怀忧虑,偏有诏命下来,加授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令他讨伐盗贼。这是隋炀帝的一箭双雕之计,如果李渊败了,他可以趁机铲除李渊;如果李渊胜了,消灭了盗贼,也可保一方平安。李渊明白隋炀帝的用意,但他没有办法,只有遵旨行事。

李渊率部奋勇杀敌,结果大获全胜,收降盗贼数万人。捷报传到隋炀帝的行宫,隋炀帝大喜,乃拟北巡,启跸雁门。没想到竟来了一大队突厥兵,头目叫做始毕可汗,他们欲中途拦截隋炀帝的乘舆,活捉隋炀帝,隋炀帝闻报,忙驰回雁门,据关自守。始毕可汗不甘心,竟调兵数十万,把雁门关团团围住,隋炀帝见状十分焦急,忙从全国各地征兵,组成了以屯卫将军运定兴为主帅的勤王之师。

李渊接到命令后便与李建成、李世民商量,最后决定让李世民带5000精兵前去支援。李世民到达雁门关时大部队还没有到,云定兴见李世民年轻,又只带了5000人马,便有些瞧不起他。李世民却并不介意,他亲自带人查看敌情,观查地形,等胸有成竹时便向云定兴献计道:“始毕可汗敢围攻天子,必然是想到我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兵力有限,为今之计,我们只有大张军容,一方面布设旌旗数十里,连续不绝;另一方面命令骑兵拿着树枝在附近的山间小路上不停地呐喊、奔跑,即使到了晚上,也必须鸣钲击鼓,相互呼应,始毕可汗见此阵式,肯定会以为是我们的援军到了,必然会闻风而逃。否则,真等援军到了再开战,一切都晚了。”云定兴点头笑道:“这是一道疑兵之计,如今正好用得着哩。”于是便依计而行,始毕可汗果然中计,自己解围而去,隋炀帝得以安全返回东都,云定兴也改变了对李世民的态度,对他赞赏有加。

通过这一仗,十六岁的李世民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他出众的军事才能,还羸得了李渊的支持和信任,为他今后开了一个好头。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话说唐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话说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