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南京定策

第二十一章 南京定策

夜黑风高,南京兵部尚书府,作为南朝最有实权的史可法,正和远到而来的凤阳总督马士英谈论君位人选之事。

马士英作为地方上的大员,在中央其实也不算什么,之所以要和他商量是因为他能够控制“三镇”。三镇就是黄得功、高杰、刘良佐。镇,指的是藩镇,就是我们所说的“军阀”。

藩镇,藩卫镇抚。《三国志·吴志·陆凯传》:“愿陛下简文武之臣,各勤其官,州牧督将,藩镇方外,公卿尚书,务脩仁化。”

藩镇,一词真正记录之中史书还是从唐朝中叶以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土崩瓦解,名存实亡,各地军阀林立,藩镇割据。最后,唐朝被藩镇所灭。

朝代末年,最吃香的当然是武将。朝廷无力管束,武将带着人马肆意妄为,涂炭百姓,称霸一方。见机行事,讨好即将成立的朝廷。

北朝灭亡,三镇在北国作战失利,向南逃窜。虽然作战失利,但是他们拥兵自重,没人动得了他们。

南方政局不稳,新君未立,若立新君必得他们同意,不然说个不好,起兵造反。史可法找马士英就是想通过他向三镇表示朝廷要立桂王为帝。

拥君之功可是神圣无比,他日新君即位定当感恩图报,荣华富贵不在话下,享及子孙后世。史可法找马士英商量,马士英当然欣喜万分。

史可法的人选是桂王朱常瀛,马士英本就是根墙头草,一直蜻蜓点水,表示支持。对于他来说立谁为皇帝,他不关心,只要他有拥立之功就行。

马士英当即拍板表示要立桂王,并且建议史可法要马上到梧州请桂王前来。

次日,南京奉天殿,史可法、马士英召集大臣商议立君之事。

立君之事,非同小可。南京文武大臣,六部九卿,朝廷亲贵无不到场。这不仅关系天下安危,更是关系到他们以后的前途命运。不来简直就是傻子。

众臣到齐之后,史可法面对群臣哀伤道:“先帝崩于北都,吾等重臣无不痛哭流涕。当此国难之际,吾等应同心协力报效朝廷,誓讨李贼,收复河山,为先帝报仇,以慰先帝在天之灵。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社稷不可一日无主,吾以为桂王者至亲至贤当立,不知各位以为何如?”

说了那么多,不就是想立桂王为帝嘛。群臣面面相觑,议论纷纷。毕竟他们也有自己的人选,不是你史可法说立谁就是谁的。

正当群臣议论之际,马士英摆了摆手以示安静,扬言道:“桂王者乃先帝之叔,颇有人君之象,吾以为当立。”

由史可法主持,满朝文武没有意见,不过马士英在场,有些人可就不舒服喽。马士英算老几,这可是立皇帝,不是儿戏,再说立君之事,越少人越好,凭什么要分他一杯羹。

就礼仪这一点,就没马士英的事,这是朝廷大事,应该由朝廷大臣,内阁,皇亲国戚来讨论。你马士英凭什么主持这一朝廷大事,这置我们这些朝廷重臣于何地。

王铎,一个白发中夹着几根黑发的四朝老臣,更是作为礼部尚书的他,更是不满。当即发难指斥马士英道:“你一凤阳总督不在凤阳呆着,跑到朝廷凑什么热闹。

马士英虽是地方大员,不过,他在朝廷也不敢放肆,谁叫他们身居朝中。他只是无语地看着史可法,以示求助。毕竟我是你史阁部找来的。

史可法身为兵部尚书,按明代制度,南京兵部尚书位居留都百官之首。马士英是自己请来的,你找他麻烦,不是找我的茬吗。

不过,他现在要众大臣支持桂王为帝,他也不敢发作。当即调停道:“此乃危亡之际,不可在为此小事计较。”

“朝廷立新君,乃国之根本,天下大事。人君之选岂是一外臣说的算,那要我们这些廷臣做啥。那岂不是让天下在外的大臣一个个都跑到朝廷来讨论新君之事。你一个人选,我一个人选,国君何年何月才能即位。这岂是小事乎?”王铎一点都不给史可法面子当即反驳。

史可法无奈看着马士英,也不反驳,直面主题道:“以亲以贤,惟桂乃可。”

诸藩与帝系至亲者,为福藩、惠藩及桂藩。潞藩尚不及三藩。四藩福藩居长,福王纨绔无德,尽人皆知。惠藩善佛,无意政事。潞藩传言颇贤。四藩之中,惠藩身退。其余三藩折中,以亲以贤,惟桂乃可。

不立福王,也不立潞王。这一折中的办法,南京兵部侍郎吕大器、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广等人还是可以承受。他们可是身受“江南北诸绅”的重托,以钱谦益为首的“江南北诸绅”对于立福王坚决反对,他们以立贤为名,欲立潞王为帝。潞王为帝,可能性不大,立桂王舍福王。嗯,可以接受。

现在他们若是提出立潞王为帝,那么欲立福王为帝的也会跳出来。后果可就不可设想。立桂王,这一条道无疑是最好的结果。

众臣谁也不愿意做出头鸟,不过沉默就是默认。这么多人都缄默,表示大多数人支持桂王为帝,少数服从多数是历来的规矩。要是有不识时务的家伙出来捣乱,到时桂王称帝,那么这人的官运也差不多到头啦。在拥立君主的时候站错,一生的官运到头还不算,恐怕连小命都有可能不保。

福潞二藩的支持者还在议论纷纷之际,一奶油小生打扮的人,头戴乌纱帽,身披服绣麒麟白泽,下围装金饰玉的腰带,甚是神气。上前道:“大家若是无异议,那我们就迎立桂王登基。”

众人望去,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魏国公徐弘基。魏国公之位乃是明朝开国大将军徐达的封号,世袭到现在。徐氏一门与明皇朱氏的关系,可是众人皆知。早在朱元璋时,徐达次女配给代王,三女配给安王,长女更是了不得许给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明皇多少还流有徐氏的血液。在靖难之役中,徐达长子徐辉祖力挺建文帝,徐达四子徐增寿为朱棣求情被杀。朱棣称帝以后,徐辉祖闭门不去见朱棣,朱棣虽然恼怒,却也不敢杀他,只将他囚禁。嘉靖年间,平反建文疑案,徐辉祖功劳第一,封太师。徐辉祖的子孙世袭徐达的爵位。徐增寿因朱棣被杀,朱棣封他的子孙为定国公。徐氏一门就出了两位国公。徐氏一门在有明一代,说出的话当然是相当有分量的。也就难怪这傻机敢拍板支持桂王。

有明一代,藩王在朝廷基本没什么根基,朝臣更是不敢公然和亲王走得太近。所以哪位藩王入继大统,完全是党派之争的升级,只不过是朝臣的筹码。福藩与东林党形同水火,福藩承继大统是东林党说不能容忍的。

大事所趋,诚意伯刘孔昭也跳出来摇旗呐喊:“桂王登基,桂王万岁。”

这刘孔昭也不是小人物,他可是大明第一谋臣诚意伯刘伯温的后人。

见有人首当其冲,东林-复社可不会放弃这次拥立之功,不少人纷纷表示赞成。墙头草随风倒,桂王众望所归,入继大统。

史可法当即让礼部派人去梧州接桂王入京。

事情就是这样一帆风顺,毫无异议的决定了。大臣个个满心欢喜,他们今天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后的前途更是无可限量。不过,马士英却是闷闷不乐,但是在众人面前他不得不强颜欢笑。

他发言支持桂王,是想让桂王知道是他马士英和史可法拥立为帝的。他和史可法是拥君的两大主力,日后也好功成名就。不想,人微言轻,分量不够,碰了一鼻子灰,成为一时笑柄。就算桂王登基,念他的好,功劳也不会太大。

“他娘的,我马士英算什么,虽是封疆大吏,在这里说话竟连那些勋臣都不如。回去,还是回去吧,留在这也是碍眼。”马士英眼神犀利,内心不平衡尽显,独自愤懑于暗处,痛下决心。

不好意思,今天断网,直到现在才上传,抱歉啦!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帮忙点击,推荐,收藏,谢啦!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复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复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 南京定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