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清、关于《释怒》
随着袁崇焕的离世,一个时代开始了,中央之国开始衰落,流弊一至于今日。
清朝皇帝的个人素质总体上要比明朝的皇帝好得多,但华夏文明转折性的衰落就是源自这个所谓比明朝好得多的帝国,而清朝皇帝较好的个体素质实质上又千百倍地放大了中华民族的苦难。
“存天理,灭人欲”,要让人人成神的宋明理学把中华民族的血性阉割到何种程度,今天已不得而知,后人只能从有着一亿五千万人口和世界上最先进的经济、科技的民族被只有数十万人口蒙昧落后的异族统治了二百六十七年的事实中窥见一二。
奴性,是所有皇帝都喜欢的,其中又以清朝的皇帝为最,他们将奴性演绎到了极致,就在这种登峰造极的奴性中,中华文明开始了足以亡国灭种的衰落。
不可否认,清王朝的臣民比明帝国的百姓生活得更好更安稳,但就在这相对的好和安稳中,代表着一个民族灵魂的文化和科技开始全面衰退。
袁崇焕、张居正、戚继光、王夫之、李贽、徐光启、黄宗羲、顾炎武、宋应星……,这一长串熠熠生辉的名字在明代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气象,而清王朝则没有了这种气象,于是跨海而来的三万强盗打败了有着四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就已不可避免,四亿五千万两滴血的白银成了耻辱的见证。
1644年,五十万对一亿五千万;1900年,三万对四亿?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时间几乎是不可抗拒的力量。
有多少种族在时间面前泯灭,没人知道,所以能够历经沧海桑田,在时间长河无情的洗礼中顽强生存下来的民族,毫无疑问就是最优秀的族类。
中华民族能够成为浴火的凤凰,虽有着内在的必然,但必然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该永远记住那些让今天的我们能够在大地上自由呼吸的仁人志士!
皇太极,绝代人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比之其孙康熙,他们在才能上或许无分轩轾,但论及见识、胸襟,康熙远逊乃祖,可以说,没有皇太极,满人进不了中原。
皇太极一系列开明、务实的政策为后来满清入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满清得以入主中原的第一步,而最为决定性的一步则是皇太极决定绕过袁崇焕镇守的山海关,由西线长城突入关内。
皇太极为什么要由西线长城突入关内,我能看到的解释是由于天灾,由于缺粮,皇太极为了要转移内部矛盾方才如此。
这个解释无法令我信服,正如我在《释怒》中分析的,十万八旗兵由西线突入关内是九死一生之旅,是皇太极在袁崇焕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进行的近于疯狂的军事冒险。
不要说当时的明帝国有几人相信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豪言,就是今天又有几人?但我觉得皇太极相信,所以他死中求生,拿举族的生死进行了一场希望极其渺茫的豪赌,目的就是想借刀杀人,置袁崇焕于死地。
结果,皇太极赢了,满清躲过了生死一劫。
袁崇焕是中华民族遭遇最为惨烈的民族英雄,虽然现今不少具有国际视野、普世情怀的精英质疑“民族英雄”这样的字眼,但这只是中国转型期的杂音,袁崇焕必将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尊崇。
现在来看,袁崇焕有其局限性,他的局限性令无数后人扼腕,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袁崇焕是中华文明所能孕育出的最高典范!
袁崇焕有没有卓越的军师才华?这点现在很多人表示怀疑,即便极为推崇袁崇焕的金庸先生在《袁崇焕评传》中,也不认为袁崇焕在严格意义上是韩信、岳飞、徐达那样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金庸认为袁崇焕行事操切,性格中有重大缺点,但凭着永不衰竭的热诚,一往无前的豪情,激励了所有的将士,将他的英雄气概带到了每一个部属身上。他是一团熊熊烈火,把部属身上的血都烧热了,将一群萎靡不振的残兵败将,烧炼成了一支死战不屈的精锐之师。
真是如此吗?
袁崇焕一生与满清有三场大战: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和广渠门的激战。
宁远大捷,袁崇焕以两万残兵打败战无不胜的天才军事家努尔哈赤统帅的十三万八旗劲旅。
如果没有袁崇焕,没有宁远大捷,整个辽东将尽归满清,到时山海关还能守几天?
很多人认为袁崇焕抗命死守宁远只是出于一时冲动,胜利也属侥幸,但一个有着如此高远的战略眼光和爱他的士兵、同胞近乎愚痴的旷世英豪在做出关乎数万人生死的决定时,仅仅出于冲动吗?我不相信,袁崇焕不是史可法。
宁锦大捷,袁崇焕对阵皇太极,之后,皇太极明白了一个真理:永远也不要攻打袁崇焕镇守的地方。
广渠门激战,袁崇焕率九千关宁儿郎于白刃相格中击溃十万八旗劲旅!这是真的吗?满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八旗劲旅怎会如此?我一直不敢相信,然而千真万确。我想不论满清一方有什么样的客观原因,这样的战绩都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
这依然是侥幸吗?虽然督师自己都说是侥幸,但侥幸之中就没有什么必然吗?若有,那是什么?
评判一个人是不是伟大的军事家,我觉得标准可能不外乎两点:带兵和指挥。
带兵有两层意思,就是训将和练兵。在这一点上,我想袁崇焕认第二,就没人敢认第一。
袁崇焕在辽东统军,满打满算前后不过六年,而真正掌军的时间更短,但他是如何在明末那种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把一群魂胆俱桑的乌合之众训练成威震天下的关宁铁骑?显然,事实绝不会如金庸先生说的那么简单。
袁崇焕死后,自祖大寿以下凡五十余员辽将,不论他们在哪一个阵营中,无不显示他们都是明末风云中最优秀的将领:如倒在抗清战场上的何可纲、曹变蛟、黄得功;如被调回关内镇压农民军的左良玉、曹文诏、刘泽清;如投降了清朝,成为满清入关急先锋的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
为什么关宁铁骑中会有如此之多的优秀将领?是因为袁崇焕命好,还是因为辽东常年打仗的关系?
金庸先生认为袁崇焕不是韩信、岳飞、徐达那样的大军事家,我想可能是因为督师始终没有展现过他有多么高妙诡谲的指挥战争的艺术。事实也确是如此,三场大战都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画卷,都不是什么大场面,都没什么看头。两场攻防战沉闷无趣,一场毫无花巧的白刃战虽胜得不可思议,但依然看不出袁崇焕有什么高超的军事才能。
我不知道袁崇焕有没有高妙诡谲的指挥战争的艺术,但我认为督师达到了指挥战争的最高境界: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何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准确的审时度势,准确的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将己方现有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而已,我认为袁崇焕在辽东做到了这一点。
观乎袁崇焕一生的事迹,我看不到其中有什么“行事操切”的地方,阅读督师的奏章和诗词,除了睿智和一颗古今罕见的赤子之心外,我也没看到督师性格中有何重大缺点。
杀毛文龙,是袁崇焕最为后人诟病的一件事,但我觉得这些人未免太过武断。杀毛文龙,可能是处置失当,但也可能是非杀不可。内中有何隐情我们早已无从得知,但若然假设一下,就会发现找出十种八种必杀毛文龙的理由实在是轻而易举,我在《释怒》中所写的既是。
至于有人说不杀毛文龙,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就不会反叛,辽东后来的局势就不会那么糟糕,我觉得真是无稽之谈。首先,孔有德等人都是投机者,如果不是见满清势盛,明朝式微,他们会反吗?正如梁启超说的,倘不杀毛文龙,又有谁能保证他不反?而且袁崇焕若在,他们敢反吗?即便敢反,他们又反得成吗?又即便反得成,袁崇焕就一定收拾不了他们吗?
有如此之多的未知,为什么总有人言之凿凿?
读过那段历史的朋友,我想都会感慨,如果袁崇焕不愿束手就死,那他统率着关宁铁骑,历史将会如何演变?
历史,大都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最卓绝的军事统帅和他麾下的儿郎有着怎样的铁血风骨,统帅和普通一兵间的“情愈骨肉”又是何等的动人心魄,一切都只能存在于我们各自的遐想中,《释怒》创作的初衷既缘于此。
没写《释怒》前,几封情书是惟一的写作经历,可想而知,开始写《释怒》后是个什么状况,那真是意到笔到,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虽然后来修改了两遍,但情况依然没有好到哪儿去。
写作《释怒》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到了今天,我才觉得入了点门道,对怎样写小说心里才算多少有点谱。
《释怒》中的缺点让我越来越不舒服,但如果反应好的话,我也会得过且过,毕竟改写起来太累太烦,而一旦下决心修改,才明白必须得改。
《释怒》更多的是假设历史,而不是架空,它没有超乎当时历史形势的力量。
假设历史,《释怒》必须修改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才明白,这类小说中的观念无所谓现代还是古代,只要有合理的内在发展逻辑,让人觉得合情合理就行,任何社会大变革都不是出于某个天才人物的凭空想象,而是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演变而来的,如果写不出那种形势,就不要在小说中把现代的理念凭空放到古代中去,比如催生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大形势,就是二战时美国男人大都上了战场,而工厂里又必须要有人工作的条件下产生的,为此改写后的《释怒》没了玉扣这个人物。
当初设定四大家族是为了使局势更加复杂,但我现在发觉它们成了结构上的缺陷,历史已足够精彩,倘能写出其中一二,对我而然已极为难得,如果奢望更复杂更精彩,定会弄巧成拙,这是改写《释怒》的另一个原因。
相较玉扣和四大家族,《释怒》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就是多骨架而少血肉,如果能补上这一笔,整部书都会鲜活起来,但现在已是积重难返,若想补上这一笔,那就无异于推倒重写。
多骨架而少血肉,这是由于《释怒》反应不好所致,开始是无意,而后来就是有意想尽快封笔所致。上部的基调已然如此,至于下部会如何,则依然要由反应好坏决定,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骨架,理性可以搞定,而血肉则更需要的是热情。
《释怒》的反应不好,三四百的订阅量一直挑战我的耐性,好在,我可以战胜它,我不喜欢有头无尾,更不能毁弃和朋友们的约定。
至于更新的速度,我自己也深为遗憾,我一直希望可以专心致志地写《释怒》,但我毕竟不是因为兴趣而写作,为了下一部书,《释怒》不得不让道。
《释怒》每月两万字的更新,可以使我很轻松,不致因反应不好而产生厌烦的情绪,所以还请朋友们多加体谅。
有位朋友说,《释怒》适合三十岁以上的朋友阅读,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若倘然真是如此,虽难免有点得意,但却更为孔方兄而失落,看来《释怒》命该如此。
此番改写,vip部分的变动不大,可能多是一些语言上的完善,所以看过的朋友不必再看,最后,虚风再一次拜托朋友们支持《释怒》,如果可能,请多多投票,尤其是月票,若能把《释怒》送入月票排行榜的前列,说不定反应会好起来。
《释怒》的修改版争取在下周完成,vip暂停更新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