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西凉整顿(中)
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整顿了西凉的吏治,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人事整顿带来的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整顿的同时也保持了凉州大局的稳定,这是张既参照古今得失做法,加之自己深思熟虑之后的一部“杰作”,他不知道这整顿的后果会是什么结局但他坚信他的整顿前途是光明的.............
张既整顿的第二项就是经济方面的整顿具体的讲就是减轻压在凉州人民头上的赋税,赋税的征收根据当年的收成而定,比如农业方面风调雨顺、颗粒归仓的情况下,税收不减免;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农业收成不稳定欠收的情况下税收予以减免;在特殊的灾害面前和遇到极端的自然灾害以及战乱等因素的情况下,颗粒无收,这样可以免除赋税;除此之外还做出了一些针对农业生产的措施:比如鼓励耕种,就是说耕种得力的农户可以得到政府相应的奖励,耕种成果越大得到的奖励也越多;鼓励织布,就是女的织布同样可以获得政府的奖励,织布的成果越多得到的奖励也相应更多;鼓励畜牧业发展,饲养牲畜越多得到政府的鼓励也就越多;
在经济上对工商业、手工业、经贸等领域征收赋税,但要有限度不能课以重税,允许小商小贩等行业的存在,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但要上交赋税,允许自由买卖和商业往来,鼓励商品交易和贸易往来,但要缴纳相应的赋税。经济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对于一些垄断行业实行限制,严禁私盐买卖和粮食的囤积居奇;在耕地方面实行有差别的征税,对于土地多者相应的税收也就越多,耕地少者税收也少。
这两大举措若干项条令,诏示刚一公布整个西凉城都咋开了锅,人们开始议论开来,但大多数人都怀疑这些举措的可行性,对于整顿这件事持观望态度。对于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举措众人都嗟叹不已,显然对这次整顿的信心不足,因为自打这凉州建立以来还没有过如此大的举措,整顿如同一股旋风刮来。众人的思想还没有转过来..........
张既见百姓对于整顿的呼声不高,他也想到了相应的对策,他效仿商鞅的“徒木立信”在城门外树立个一个四百余斤的大石头,并贴出告示称能将此石头从城门外搬走数百步者赏千金,并给与安排相应的职位直接录用到军中封百夫长!!
此告示已贴出,往来的人群都不觉前去观看,大家对于如此的好事还是议论纷纷却不见有人行动,告示贴出了一个时辰却未见有人前来摘榜,张既在城门上看的清楚,但他还是坚持的等待着。他就不信堂堂的凉州就没有人能挪动个石头?
张既效仿商鞅“徒木立信”在凉州的东城门外立了一块四百余斤的重石,一来树立一下自己整顿的诚信而来挖掘一下凉州的人才,看看这偌大的凉州城到底有没有人能般的起块石头。
可是一连过去了两个时辰却未见有人前来揭榜搬石,张既不禁在心中琢磨起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是自己的赏赐不够还是人们不相信这个告示再或者就是这凉州城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才?
布告张贴好后,众人仍然在驻足观望着并不是大家不想去搬只是大家认为这确实是需要能力的。四百余斤可不是个简单的分量啊而且还要走出百步这就更加的有难度了,所以一般人不敢接着活,弄不好要被笑话的,毕竟是众目睽睽之下以后在凉州城还怎么混呢?
张既和众人继续的等待着,这时却见一人身披两担柴禾,身高丈八虽然不是很膀但浑身上下倒也结实,这人三十岁左右的年级。浓眉大眼,四方海口,鼻梁高挺,却见他来到榜前,看完后不由分说直接就把告示揭去,然后扔下柴禾走到石块前。双手试着将石块慢慢拎起,虽然动作谨慎但却见他面不改色心不跳,他搬起石块开始迈出第一步、紧接着迈出第二步、第三步迈出了有50余步仍然不失气力,没有丝毫的畏难情绪,迈出80余步后额头上开始冒出汗来。但并没有放弃,接着迈向前方,百余步的距离虽近然手握如此重物就不是一般人可想象得了,但所幸的是壮汉稳稳当当的迈出百余步后将石块稳稳的放在了地上,这时的他长出了一口气,拭去额头上的汗便来到官军面前索要赏钱开来。
张既将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果然是个人才,张既走到壮汉面前谓壮汉道:“汝是何方人士,姓甚名谁?今年多大?”
壮士看了看张既道:“我乃凉州武威人士,姓冯名然,年方28,!”
张既闻后道:“壮士果然好气力,就依公示的那般赏千金封百夫长到军中任职!”
冯然煞是惊讶道:“这是真的啊?”
“是!现在就去领奖,明日赴任没问题吧?”张既道。
冯然惊道:“多谢大人!”
冯然挥了挥力气就获得了如此殊荣,众人开始对张既相信开来.............
有句话讲“得民心者的天下”,整顿更是如此,它是民心所向民心所指的行为,得到了民心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张既城门徒石立信的做法让他一下子得到了凉州城的民心.
张既见时机成熟遂开始按部就班的将整顿提上日程,首先是人事方面的,张既找到贾诩、杨秋以及张辽等人开始研究起考试的命题开来,除此之外还请来先生予以指导,请凉州城的大儒们纷纷献策,考试的命题既有理论上也就是做学问还涉及到实务方面,就是通过自己的所学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试卷分两部分,综合评分.
考试的职位相当的诱人啊!乃是西凉的县令之职,考上了就一步登天了,直接吃皇粮!这就叫“学而优则仕”考试张榜第一天就引起了轰动,整个凉州城沸腾了,一下子腾出了这么多的官老爷位置,真是不可思议啊!凉州城地震。
一下子空出了40个职位这在凉州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凉州的百姓包括:当兵的、开店铺、手工业者、艺人、学者、秀才、农民纷纷聚拢了过来,这如同天降一般的馅饼,谁不这公开的12个职位面向整个西凉招考就是说你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凉州,凉州以外的地区也可以参与。顿时这考试如一股旋风刮满整个西凉。
要说这七品的县令也不是什么特别的官职,七品乃是汉末最低的官职了,但就是这区区的七品县令又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啊!又有多少人为了这点功名由青丝变成了白发...
对于没有任何背景出身布衣的人来说,县令县太爷就是一个最为荣耀的位置了,毕竟在古代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着,人们向往着入仕的生活,所以这突如其来的40个职位简直就是40个希望降临在了凉州。
这一下子公开的职位可愁坏了在位的县太爷喽,他们开始坐立不安起来,想自己坐在这官老爷的位置上是何等的威风一下子就要给别人腾出来,心有太多的不舍。更多的是忧虑,自己将何去何从呢?难道真的要告老还乡了么?还是要贬为庶民?再坏的打算不会是要清剿自己吧?这可愁坏了这些在职多年的官老爷了。
官老爷们正在发愁不料却接到了凉州的文牒,文牒上称要他们在府上敬候佳音,一日没有安排新人上任他们就是在位的县令行使县令之职,等县令的考试完毕再安排他们的去向。要大家不要担心,大家不会因此而被罢免的,这牒文如同一副定心丸让这些官老爷们惶惶不安的心开始稳定开来。
倒是整顿的推行者张既每日忙的不亦乐乎,不但要处理凉州各个方面的政务,还要筹备整顿事项,这些不算最为让他头疼的是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最为整顿的执行者。张既的第一项措施刚一公布,来找他说情的人就一下子多了开来,比如杨秋为这些县令开脱讲情要他网开一面给予安排日后的爵位,不要让他们一下子没了出路,马腾、杨秋作为西凉的故吏,门生、下属、亲戚多有在任者。这些县令一找到他们他们也不好推却就纷纷跑到张既这里讲情.............
张既使出浑身的解数为自己谋划的整顿铺路,为前面扫清一切障碍,虽然这样做得罪了一些人,不过作为西凉最高的执政者,作为西凉的一把手。大家对他也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命令权,张既在西凉那就是一手遮天说一不二,杨秋出面讲情,张既不给他面子,他也没有办法,毕竟现在的西凉的张既才是主子。
这40个县令招考考试很快被提上了日程,首先是笔试,招录的人数为120人,但报名考试的人数已经突破了4000余人,如此庞大的考生队伍着实让张既和众考官们吓了一跳,张既始料未及,这可愁坏了考试准备的下属们,要为这么的人布置考场,真是件头疼的事,杨秋里里外外的忙碌个不停几乎连个安稳觉都不能谁,马不停蹄的张罗着,这是对他的一次考验,他要百折不扣的完成张既交给他的每一项任务,并且怀着百分百的热情,他要好好的表现,因为自己的前途已经很明朗了,张既现在虽然贵为西凉牧,但以他的年龄和资历以及能力看在西凉也只是权宜之计,未来这个人一定会入驻洛阳的,也就是将来要进朝廷的,,到时候西凉的事务总得有人打理吧,而他杨秋作为张既的副手,将来毋庸置疑就是代理这西凉太守之职也不无可能,既然是有奔头自然做事也就有了动力,再苦再累杨秋都把这当做是对自己的历练,毫无怨言..............
杨秋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张罗终于将考场布置妥当了,一共分设20个考场每个考场200余人,三天后这4000余人的考试大军将齐集凉州参加考试,区区40个职位却引来了如此规模的考试队伍,大家都不觉得有些惊讶,这里面有好多人都是在职的,其中不乏军中之人,好多军中的校尉包括俾将、牙将甚至偏将等都报了名,这还不算有的什么千夫长、百夫长、什长、伍长甚至有个别士兵都报了名;在政界一些县令手下的县丞、县尉甚至衙役都参与进来了,还有一些乡级别的官吏也报了名;在民间就更多了涉及到各个层次各个阶级。
从考试的年龄上来看最大的长者有7旬了。最小的还不到20岁,年龄落差极大,但多集中在20—50这个年龄段居多。
到了考试这天却见考场那边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挤着进场。落座之后开始答题,这考试的设定是这样的,笔试的成绩占到总成绩的百分之七十,笔试录取的人数为120人,这120人按照分数的高低排出名次进入面试,所以这4000余人里只有120人能脱颖而出进入面试,竞争激烈可想而知了.............
大家纷纷响应张既发起人事整顿号召参与了这项考试,但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占不到30%,更多的人都是慕名而来,抱着热闹重在参与的态度来的,自然成功的几率也十分的渺茫了。
见到这试卷之后好多人都不觉抓耳饶腮。急的大汗淋漓,这考试可是至关个人荣辱的考试,只要有点真才实学的人还是很认真的对待的,所以考场上的气氛也是两种极端,一种是埋头拼命答题另一种是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阅卷。
考试就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了2个时辰。然后开始交卷,交完卷同样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谈笑风生若无其事另一种是唉声叹气自怨自艾,考试让大家更加明白了仕途的门槛也不是那么好迈的............
笔试考试进行完之后,后续的工作就是阅卷了,4000余份的卷宗要在短时间内阅完并提上日程这可是个不简单的事情,好在人多,张既安排了众多的人手进行阅卷。因为很多题目都有着答案所以阅卷还是很快的。
在后面的实务题上多少有些随意性,但也有章所巡,所以阅卷工作进展的很顺利,这份试卷是张既、贾诩、杨秋、张辽等一些人参与在与当地的学究一道命的提,所以这考试的题目可以说是作为一个为政者最基本的素质,这些试卷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基本功以及实践能力具有十分的可行性。
笔试阅卷工作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内就结束了。成绩按照高低也排列了出来,四千多名考生,总共有120人晋级,就是说成绩排在前面的120人可以进入面试,进入面试的72人中多为从政者、军人、秀才等。完成了笔试工作很快就步入面试阶段了,主考官是张既、贾诩、张辽、杨秋其余郡守担任分考官,总共120个人通过谈话问答等形式当面给出成绩,四个人一个一个的谈,用了4日的时间才将这些人考核完毕。
面试结束了,录取的名次取40人,就是说将有80人将被淘汰,分数从高到低顺势排列,取前40名,这些人就是未来的七品知县了,即将赴任走上仕途,可以说是平步青云了。
从录取的这40个人看,其中有30人的年龄都在40岁以下,其中有25人的年龄在30岁以下,可以说是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这40个人都是一些博学之士即使他们有些不同的经历,有的是落魄的书生有的是私塾的先生;有的是行伍之人;有的是个手工工匠;有的曾经是仕途中人做着政务方面的工作;还有的是读过书的农民............
这次考试为西凉选拨出了优秀的人才,“有人治方能大治”人事制度整顿的第一步顺利完成,张既这一仗干的干净利索。人事整顿的第一步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时间仓促但选拨的人才却是十分的得力,可以说是西凉的精英所在,四千余人报名最终录取了40人,这40人就是凉州未来的县令了.在分配问题上,同样的遵循择优分配原则就是说分数高的去大县,以此类推,很快这120人的去向问题都已得到解决,赴任也只能等前任县令离去了.........
张既正要准备实施人事整顿的第二步那就是对原来的那40个县的县令进行重新考核,然后决定其去留,好给新任县令腾位置,这时张既忽然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前番城门外移石之人—冯然,他吩咐卫士们道:“给我把军中的千夫长冯然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