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内阁风云
伴随着李子龙的死,他的手下也大都落网,白莲教彻底土崩瓦解。
纵然还有少数漏网之鱼流亡在外,但那些人孤掌难鸣,也对朝廷谈不上什么威胁了。
白莲教准备装箱抬走的银子被拦截下来,后来锦衣卫又从李子龙的尸身上搜出不少银票。
这些银票全都是他几年来利用做生意之便分存在几个钱庄里的,狡兔三窟,这样做可以保证他自己无论身在何处,都有钱财可以随时取用,也正因为如此,李子龙才总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与朝廷作对。
除此之外,徐家与方家也都因为勾结白莲教被抄了个干净,方家人这才发现,他们精明能干,引以为傲的家主,竟然是白莲教二龙头。
真正的方慧学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被李子龙杀死了,后者不仅装扮成方慧学,接收了方慧学的一切,还顺带替方慧学完成了他这个方家子孙都完成不了的事情——振兴方家。
借着方慧学的身份,李子龙在吉安府混得风生水起,他一方面利用这层掩护暗中开矿铸钱,另一方面则捐钱修桥铺路,为自己赢得好名声的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暗中进行的事情更加顺利。
有了金钱的支持,方家的家业自然越来越大,白莲教的造反大业也得以继续下去,可谓一举两得。
虽然唐泛几次坏了白莲教的好事,也揭穿李子龙的几层身份,使得白莲教视他如眼中钉,但实际上,李子龙心思缜密,又诡计百出,十分难对付,否则以锦衣卫之力,也不可能跟对方周旋了这么多年,还屡屡失手。
假如没有汲敏的临时反悔,此刻唐泛早就死透了,李子龙也早已从容脱身,而等隋州赶到时,估计只能给唐泛收尸了。
唐泛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在他的努力下,汲敏以在任殉职盖棺定论,朝廷赠其奉议大夫,修正庶尹,其母封五品宜人,赐匾赠金,以慰天年。
徐家那边,由于徐方两家生意上千丝万缕的牵扯,使得徐家被扣上了乱党罪名,同样岌岌可危,徐彬虽然远在京城,反应却十分敏锐,他见势不妙,立马主动将家财悉数捐献出来,通过万党直接进献给皇帝,也因此保住了一条性命。
当然,以徐彬的狡猾,捐献出来的到底是不是他全部的家财,就不得而知了。
白莲教的事情暂且不提,院试舞弊案水落石出,徐遂与沈思二人分别杖责五十与三十,且终生不得参加科举,这还是看在他们老子一个破财一个丢官的份上——因其举报有功,且有唐泛上疏求情之故,沈坤修被削职为民——对他而言,儿子能够保住性命,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无论如何,这一切总算告一段落。
方家也好,徐家也罢,他们终究成为历史。
花开又花落,秋去又春来,两三载时光匆匆而过,转眼就到了成化二十二年秋天。
白莲教不再兴风作浪,天下仿佛也太平了许多,至少对于唐泛和隋州来说的确如此。
回京之后,两人总算过上了不需要再疲于奔命的平静日子。
不过平静也是仅仅相对而言罢了。
天下无大事,却不意味着朝堂是平静的。
恰恰相反,这两年,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究其根底,说来话长。
在如今这位太子殿下正名之前,贵妃万氏因为自己无所出,所以对后宫子嗣同样严格控制。
譬如柏贤妃所出的朱祐极,也就是当今太子的哥哥,在两岁时即被封为皇太子,可受封太子之后还未过两月,这位小太子就离奇暴病而亡,当时宫闱内外传出许多流言,其中被大多数人认同的,莫过于小太子遭了万贵妃的毒手。
就连现在的太子朱佑樘,在未经册封之前,同样吃了不少苦头,幼年在宫中几经颠沛流离,差点就没能存活下来,等到与皇帝相认时,已经五岁,过了最脆弱最容易夭折的年龄,而在那之后,万贵妃仿佛也破罐子破摔,不再禁止后宫女子诞下子嗣。
于是在太子朱佑樘之后,后宫子嗣接二连三地诞生,到如今,皇帝膝下已经有了数十位皇子皇女,这其中还不包括尚在嫔妃腹中未出生的,可见在万贵妃解禁之后,成化帝有多么努力。
眼下后宫子息繁盛,开枝散叶,再也不复成化初年冷冷清清的模样了。
但努力过度的后果必然是,皇帝精元亏损过度,病倒了。
他身体本来就不算强壮,偏又不加节制,连太医也束手无策。
结果皇帝眼看医术无法彻底治愈自己,就开始将希望放在虚无缥缈的仙术上,对李孜省、继晓等人越发信任,几乎到了偏听偏信的地步,对国事政务的关心日益减少,到如今已经到了几乎完全不过问的地步。
唯一庆幸的是,皇帝虽然不肯干活,但内阁还在干活,内阁里虽然未必人人齐心协力,但有赖于老祖宗立下的制度,帝国总算能够维持日常的运转。
不过这也不意味着就当真太平无事了,起码唐泛在内阁,每天就过得精彩跌宕,堪称刺激。
两年前,因苏州案、舞弊案,以及剿灭白莲教等,回京后,唐泛便因功累,从都察院调到刑部,正式任刑部左侍郎,且因当时的刑部尚书出缺,他便顺便代行刑部尚书之职,虽然还未正名,但已经是实际上的刑部尚书了。
按照唐泛的年纪来说,这种升迁速度已经十分惊人了,以刚过而立之年就以三品侍郎掌二品尚书职务,放眼大明朝估计也没有几个,对比官场上其他四五十岁还在知府或知州位置上挣扎的人来说,简直可以称得上平步青云,年轻有为了。
其时,内阁形势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原先被朝臣私下戏称为“纸糊三阁老”的万安、刘珝、刘吉三个人,实际上已经剩下了万安和刘吉两个。早在几年前,刘珝就被万安和刘吉合谋排挤走了。
刘珝走后,万安又接连推荐了彭华、尹直等人入阁,刘吉势单力薄,渐渐落了下风,便又推荐了刘健、徐溥、丘濬等人入阁,以此跟万安抗衡。
那个时候,唐泛还未回京,入阁这件事原本跟他也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是丘濬入阁的事情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因为丘老头为人刚直,遇事宁折不弯,刘吉推荐他入阁,也不是因为喜欢他,而只是想用他来对付万安罢了,万安当然不会同意给自己找这么一个麻烦,两边就僵持不下。
正好这时候唐泛了结了吉安的事情回到京城,又暂代刑部尚书一职,刘吉就退一步,说不如让丘濬的学生唐泛入阁,唐泛人如其名,性格活泛圆滑,远比其师来得合适。
对刘吉而言,他推荐刘健和唐泛等人,也不是因为赏识刘健唐泛,实有不得已的苦衷。
朝野上下,被御史言官弹劾次数最多的,不是首辅万安,而是刘吉刘阁老,因为皮厚心黑不怕弹,刘吉甚至被冠上“刘棉花”的“美誉”。
可刘吉脸皮再厚,面对前仆后继源源不断的弹劾奏疏,内心也是惆怅忧伤的,身为人臣,谁不希望自己有个好名声呢?
所以这次他举荐刘健等人入阁,其实也是因为刘健徐溥唐泛他们官声清正,众望所归。
刘吉举荐了贤能,自然也可以顺便洗刷一下自己那并不太光彩的名声。
为免两败俱伤,万安最终还是同意刘吉的提议,于是经过廷推之后,唐泛也入了阁。
不过他的排名尚在刘健,徐溥之后。
也就是说,在内阁里,唐泛属于垫底的老幺。
但老幺总比不入阁好。
作为大明帝国的权力核心,内阁向来是所有臣子的最终追求。
甭管内阁里面如何论资排辈,在外人看来,能够入阁就意味着成为大明宰辅,从此外人称呼唐泛,便得用“唐阁老”才更显得尊敬,像唐泛这样,年方而立的内阁宰辅,也是绝无仅有的。
此时距离他当初在刑部担任一个小小的主事,也仅仅过了五六年的光景。
唐泛升迁速度之快,着实令人瞠目结舌,大明朝能有这般际遇的,似乎仅此一份。
然而旁人只要仔细想想唐泛做过的那些事情,似乎又不觉得惊奇了。
一个人想要走到什么样的位置,就得要有相应的能力来匹配。
否则就算他气运冲天,也终究有不灵光的时候。
在内阁那样的龙潭虎穴,庸才就只能沦为刀俎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
被同僚羡慕嫉妒的唐阁老,在内阁过得其实并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滋润。
没进内阁的时候,大家仰望此处,难免带上一份因不了解而产生的神秘感,等真正置身在其间,才会发现,这日子和个中滋味,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在皇帝不管事的情况下,内阁每日需要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重要文件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和指示,大明疆域广阔,这也就意味着每天都会有刻不容缓需要紧急处理的奏疏如雪片般堆在阁老们的案头上。
有时东边河水泛滥淹没农田,往往西边某府的百姓却正处于旱灾蝗虫的肆虐下,地方官府叫苦连天声泪俱下,内阁宰辅们又不可能亲自去视察,所以不管哪份奏疏看起来都是那样可怜,那样需要援助,然而国库的钱粮又是有限的,先拨款赈济哪边,哪边可以先放一放,这些都需要内阁来判断,有时候如果判断发生错误,那么就意味着会有成千上万条人命因他们的错误而消逝。
在唐泛等人入阁之后,内阁人手相应增加,每人分摊一部分工作,照理说工作量已经尽量缩减了,不过每个人依旧每日天不亮就入值,一直到下午各衙门散值之后,内阁成员大多数时候还要留在这里讨论公事,批阅奏疏,其中辛苦非一言两语所能道尽。
虽然被诸多诟病,作为首辅的万安,也并不是像常人想象的那样,每天只要奉承一下皇帝,然后什么事也不干,就能坐稳首辅的位置了。
在阁臣们商议政事的时候,首辅需要主持会议,更需要对大家议而不决,意见不一的事情进行汇总并作出最后决策;一些重大事情上,即使已经由其它阁臣批阅好,首辅依旧需要重新审核一遍,以便确认意见可行以及不出纰漏。
由于皇帝现在将重心放在了修仙而非朝政上,内阁的责任和工作量无形中就增加了许多,很多决策实施之后,朝臣一旦有所不满,都会认为责任在内阁身上,此时身为首辅,万安就必须承担比其他阁臣更多的指责。
这些都是唐泛以前所没有见过的另一面。
原先他在外头时,总觉得万党成天闲着没事处处与自己过不去,但现在亲眼所见,万安能够当上首辅,自然不是光靠溜须拍马,一无是处的,最起码他的组织能力就远比其他人来得强。
而他也知道了,万党的核心其实并不是万安。
确切地说,万党之所以能够在成化朝屹立不倒,很大程度取决于皇帝对万贵妃的宠爱。
没有万贵妃,就没有万党的存在。
虽然万氏没有直接干预朝政,但她的影响力无处不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万贵妃对当今太子极为不喜,无时不刻希望太子换人,所以一直以来万党都是与太子对立的。
不过这些事情充其量只是让唐泛对万安的了解更深入一些,并不意味着他对万安刘吉等人就有好印象了。
由于万贵妃巨大的影响力,为了巩固地位,万安不惜放下文臣的身段,跟万贵妃万通姐弟俩攀上亲戚,另一位阁臣刘吉也跟万贵妃家结了姻亲,这使得他们的利益与万氏牢牢绑在了一起,行事以万氏之喜为喜,以万氏之恶为恶,完全失去了宰辅大臣的原则和器量,这才是大家讨厌万党,背地里腹诽万安等人的真正原因。
唐泛现在身兼刑部尚书之职责,不仅要处理内阁的那一摊事情,还要每日抽空回刑部一趟,可谓奔波繁忙。
幸而刑部现在需要他拍板的事情并不算多,大部分都由右侍郎彭逸春代劳了,早在唐泛当初还在刑部任主事之时,这位老先生与他的交情就不错,后来唐泛离开刑部,与他也还一直保留着联系。
唐泛回京重入刑部之后,之所以能那么快上手,也离不开彭逸春的支持,所以在他入阁之后,便上疏举荐彭逸春任刑部尚书,也好让自己从永无休止的公务中解脱一部分出来。
刑部在六部中地位并不如何重要,所以唐泛入阁又身兼刑部尚书,也无人提出异议。
常人身兼数职,只怕高兴还来不及,巴不得不要交权,正好内阁与六部两头担,但唐泛却连代尚书的位置都还未坐热,就忙不迭地举荐旁人来分担,连汪直都笑他身在福中不知福。
即使如此,每三日一回的内阁会议,依旧是唐泛所头疼的事情。
不止唐泛一人如此觉得,所有内阁成员,都与他感同身受。
比如今天。
文渊阁的议事厅中,首辅居于上首,众人分坐两排。
眼看沙漏走到了申时,该议的事也议得差不多了,大家都暗暗地松了口气,心想今天总该可以按时散值了吧。
万安就道:“最后还有两件事,想拿出来与诸位议一议。”
一听这话,大家便都下意识挺直了背脊,静待首辅下文。
万安道:“文渊阁的值房有四间,原先的阁臣也不多,一人一间正好,但如今人数增多,就显得有些拥挤了,陛下仁慈,听闻此事之后,说是不忍见到宰辅们为国事操劳,连当值之所都如此狭窄,便要从内库拨款对文渊阁进行修缮扩建。”
大家一听他说的是这件事,不由精神一振,都点点头。
刘吉更是接道:“陛下一片仁心,日理万机还不忘体恤臣下,实在令我等这些做臣子的感佩不已!”
万安有意停顿片刻,静待众人消化完这段话,才继续道:“不过如今样样都要用到钱,内库也不宽裕,咱们为人臣子的,更应该为陛下分忧解难,而非雪上加霜,所以我让陛下不必从内库拨款,而改由从国库拨钱修缮。”
众人:“……”
你说你想讨好天子没关系,却非拉着大家下水,将这难得的福利也给拒绝了!
最郁闷的是,大家还不能提出异议,还得说万首辅你拒绝得好,因为古往今来就没有哪个当臣子的逼着皇帝出钱给自己修缮办公场所的。
所以众人面色古怪,却都说不出话来,心中五味杂陈,不知道将万安问候了多少遍。
万安环视周遭:“怎么,诸位以为不妥?”
他正等着哪个人忍不住跳出来说不妥,然后可以给对方扣上不忠的帽子,顺便在皇帝面前告告状呢。
不过可惜得很,在场众人一个都比一个沉得住气,就算值房狭小住得再难受,也坚决不当出头鸟。
刘吉甚至笑道:“元翁所言甚至,咱们当臣子的,理应为陛下分忧才是,怎还能给陛下添麻烦呢,不知您要说的第二件事是?”
万安轻咳一声:“这第二件事,说来也与钱财有关。陛下想重修崇真万寿宫。”
这崇真万寿宫其实就是一座道观,在元朝的时候与白云观齐名,不过现在就只剩下白云观了,元末战火的时候,崇真万寿宫逐渐被废弃,现在成了御马监辖下的草场。
不过皇帝心血来潮想要重建,想来是有原因的,在场众人不必问也知道,这其中肯定少不了李孜省等人的怂恿。
皇帝自从身体不好以来,对方术越发痴迷,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像李孜省、赵玉芝这样的人就因此得到了重用,甚至还被安排到像通政司等重要的位置上。
如今内阁之中,与其勾结的也不在少数,彭华之所以能够坐在此处,也是因为通过结识李孜省而搭上万安的门路。
刘吉就问:“敢问元翁,此事我为何从未听陛下说过?”
万安道:“此事我也是昨日入宫才听陛下提起。”
刘吉笑道:“内库的钱财如何支使,自然由陛下说了算,陛下若是要拿这笔钱去修崇真万寿宫,咱们做臣子的也不能拦着,不知元翁为何要特地与我等说起这件事?”
万安暗骂一声装模作样的老狐狸,面上依旧是和缓的神色:“陛下的意思是,要重修崇真万寿宫不是件简单的事,这必然是个大工程,内库的钱可能不够使,所以想垂询各位的意思。祐之,你是管户部的,依你看,咱们要如何回复陛下才是啊?”
万安一说,大家就都望向刘吉。
刘吉不想答应,因为他现在越来越看重自己的名声,如果点头让皇帝从户部拿钱去修道观,他这个管户部的阁臣就会被言官们往死里骂,但如果不答应,就会得罪皇帝。
想及此,他就笑道:“我虽掌管户部,但此事事关重大,却非我一人能说了算,还得由元翁和诸位决定才是。”
万安对他这种打太极的推诿态度很是不满:“国库眼下尚有多少存银?”
刘吉道:“不足百万。”
万安道:“那也不算少了,陛下自登基以来,处处节俭,从未有劳民伤财之举,如今难得想重修一座宫观,这也不是什么大事,难道就不能拨出五十万两么?”
刘吉苦笑:“陛下的事就是臣子的事,若是五十万两就能重建崇真万寿宫,我岂能有不答应的道理?不过好教元翁知道,这笔钱是兵部早就订下的,说要给北边驻军添置过冬衣裳,我也做不了主啊!”
刘健是管兵部的,闻言就道:“不错,确有此事,元翁,这五十万两,是我在半年前就与刘公说好的了。”
万安阴着脸没说话,最后还是彭华道:“元翁,不如先让大家回去思量一番,明日再作讨论?”
接连被刘吉和刘健驳了面子,万安心里很不痛快,他扫视众人,丢下一句“那就散会罢”,便气鼓鼓走了。
这样的会议开的是既没有效率,又没有意义,不过唐泛敬忝末座,管的又是最说不上话的刑部,一般情况下也轮不上他发表什么意见的,见众人都离开了,他也收拾收拾东西,跟在刘健后面走出去了。
出了宫门,刘健先走一步,唐泛见今日难得散得早,便想绕到那个常去的馄饨摊子去买点葱油饼回家,刚走没几步,就听见有人喊住他。
“唐阁老!”
唐泛回头一看,是卫茂。
“唐阁老!”卫茂匆匆几步跑过来。
唐泛笑道:“我说老卫,别人喊唐阁老也就罢了,你跟着喊什么,都把我给喊得不好意思答应你了!”
卫茂也跟着笑起来:“这样才显得敬重,不瞒您说,小人是奉了汪公之命来的,汪公说晚上请您吃仙云馆的菜,让您散了值之后先别走,直接去仙云馆等他。”
换了平日,唐泛定要两眼放光的,此时他却笑道:“那可对不住了,今晚我得回去吃饭,否则家里河东狮一生气,我是要跪搓衣板的!”
卫茂先是愣了一下,心想你又没成亲,哪来的河东狮,再转念一想,不由一脸无语。
可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唐泛就已经转身上轿子走人了。
像唐泛如此爱好美食的人,能够不为美食所动,拒绝汪直的邀约,那肯定是一件很反常的事情。
不过唐泛的身份今非昔比,连汪直见了都得行礼,自然不是区区一个卫茂能拦得了的,他要走,卫茂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不敢强拦。
那头唐泛匆匆回到家,还未踏进门,就先闻到扑鼻而来的饭香。
原本应该毫无光亮的屋子此刻看过去却是灯火通明,秋夜里仿佛让人打从心底温暖起来。
他微微露出一个笑容。
今日也是巧了,隋州近来事情不多,而唐泛也能提前回来,不需要再窝在内阁里对着万首辅那张脸下饭了。
他连进门的脚步都要轻快几分,一路穿过外院与内院连接的月亮门走入饭厅,便瞧见饭桌上摆着好几个菜,都是自己平日里最爱吃的,边上一盏酒壶,两个酒杯,两双筷子,想想也知道是谁摆出来的。
唐泛脸上的笑容更深了一些,他加快脚步踏入饭厅,伸手就去抓离自己最近的那盘椒盐排骨。
那排骨被炸得酥烂,香味从盘子里袅袅升起,还带着热气,可见刚出锅不久,每一块排骨上都无言诉说着“快来吃我吧”,善解人意的唐大人自然不能辜负它们的愿望。
“去洗手。”
身后冷不防响起熟悉的声音,唐泛手一抖,差点把排骨掉地上。
他赶紧将烫手的排骨放入嘴里咬住,转身对来人露出讨好而心虚的笑容。
隋伯爷厨艺一流,他身边熟悉亲近的人都知道,不过他又不是厨子,即便有空,也未必愿意下厨,还得看心情,所以并非人人都有福气尝到他的手艺。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能够做给某个人吃,隋州自然心甘情愿,反倒是对方镇日忙碌,能够回家吃上一顿安生饭的闲暇不多。
“这就去!”唐泛嘴里还衔着排骨,说话口齿不清,脸上表情极尽无辜,眉眼弯弯地对着隋州笑了笑,目光就落在他手里端着的蟹黄豆腐羹,顿时又是一亮。“今晚怎么做这么多,我们两个人也吃不完。”
一说话就忘了还有东西衔在嘴里,排骨直接掉在地上,伸手都来不及捞。
隋州:“……”
谁能想象在外头温文尔雅又不失威严的唐阁老在家是这么一副模样?
唐泛干笑一声,赶紧弯下腰捡起排骨:“你忙,你忙,我去净手!”
隋州摇摇头,放下手头的羹汤,转身又去灶房拿出一盘炸得金黄酥脆的馒头。
等他再次回到饭厅的时候,就瞧见桌旁多了一个身影。
不是洗手归来的唐泛。
“你来作甚?”隋州冷着一张脸,没什么好声气。
“吃饭啊,还正好,被我给赶上了!”汪直笑吟吟道,直接就拿起一个酒杯,自斟自饮。“我请唐阁老在仙云馆吃饭,他说今晚要回家,否则会被河东狮罚跪搓衣板,我一听好奇得不得了,便特地来瞧瞧唐阁老家的河东狮长什么样儿的,哎哟,他说的不会就是你罢?”
这家里边也有丫鬟,还是唐瑜精心挑选的,不过区区丫鬟自然挡不住汪公公,寻常人也不会像汪公公这样不问而入。
隋州很有一种把手上这盘馒头直接倒扣在对方头上然后将他一脚踢出去的欲望,不过好歹还是按捺了下来,因为汪直的功夫也不差,两人打起来,倒霉的只会是这桌菜,想想唐泛半个月来好不容易头一遭按时回家吃饭,隋州就只能捏着鼻子容忍这人施施然坐在这里白吃白喝。
他冷冷看了汪直一眼,怎么看都觉得对方碍眼无比:“少废话,要吃就吃,吃完就走。”
隋州越是端着一张冷脸,汪直这酒就越是喝得有滋有味,甚至还笑道:“你忙你的,不用管我,唐阁老呢,将他叫出来陪我喝一杯嘛!”
隋州懒得搭理他,转身就走。
灶上还熬着一罐老鸭汤,里头放了沙参玉竹,得不时去看看火候。
结果等他一回到厨房,就瞧见一人正背对着他,聚精会神地摆弄着一盘还未上桌的蒜香鸡脆骨。
那下面原先是垫着一层芋丝的,但现在那些芋丝全都被唐泛拨弄到上面来,用来盖住所剩无几的鸡脆骨。
隋州:“……不用弄了,我都瞧见了。”
唐泛的身影登时僵了一下,慢慢地转身,干笑:“你怎么走路都没声音,吓我一跳!”
得,这还反过来恶人先告状了。
见隋州面无表情地看着自己,唐泛有种无所遁形的做贼心虚:“我也不是故意偷吃的,本来只是想帮你尝尝味道合适与否……咳,谁让你做得太好吃了,一时没忍住,哈哈,不怪我,不怪我!”
简直不省心。
隋州有点无力地想着,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你跟汪直说我是河东狮,还罚跪搓衣板,嗯?”
唐泛赔笑:“我只是为了不想去赴宴随口胡诌的,你都亲自下厨了,我干嘛还在外头吃,是罢?”
见对方表情并没有缓和,似乎并不接受他的解释,唐泛带了点试探的讨好:“要不我去和他说,我才是河东狮?”
隋州:“……”
饭厅里的汪公公完全没有当客人的自觉,在主人家尚未落座的时候,他已经开始伸筷子夹菜了,等隋伯爷拎着唐阁老回来时,汪直还优哉游哉地朝两人打招呼:“忙完了?忙完就过来吃饭罢?”
隋州懒得搭理他,唐泛倒是有些讶异:“你怎么来了?”
汪直凉凉道:“听说唐阁老拒绝了我的邀约,所以特意过来看看,原来是阁老的内人亲自下厨,难怪您连仙云馆也不放在眼里了!”
这声阁老从他嘴里说出来,非但不见半分尊敬或讨好,反是带了一丝调侃的意味。
唐泛哈哈一笑:“那今晚算你有福了,广川下厨,自然不是谁都有福气遇上的!”
说这话的时候,他全副心神都放在隋州正在帮他盛蟹黄豆腐羹的那个勺子上,没去注意汪直说到隋州时用的称呼。
反是隋州的动作一顿,抬头看汪直,眯起眼:“内人?”
唐泛茫然跟着抬头。
汪直好整以暇:“内人啊,怎么了,都河东狮了还不是内人?”
唐泛嘴角一抽,很担心隋州一生气连蟹黄豆腐羹都不给他喝了,忙打圆场:“不是内人,是外人,是外人!”
汪直:“……”
汪直不可思议地看他:“你身为堂堂阁臣宰辅,还能不能有点骨气了?”
唐泛高高兴兴地接过隋州递来的蟹黄豆腐羹,喜滋滋地吃了好几勺,才抽空回答他:“骨气是什么,与蟹黄豆腐羹一般好吃否?”
瞧瞧这话说的,不知被旁人听见,会作何感想?
隋州给他夹了一块烧鸭肉,这是在唐泛平素常去的那间老字号买的。
“吃菜。”隋州道。
言下之意是让唐泛别搭理汪直。
汪直看热闹不嫌事大,也夹了一块鸡脆骨放入唐泛碗中,学着隋州的腔调道:“吃菜,多吃点。”
隋州看他的目光直接都带着杀气了。
两人眼神交接,互不相让,无形中厮杀了一回合。
唐泛抽了抽嘴角,埋头吃饭。
小小插曲无足道哉,一顿饭吃得风卷残云又悄无声息。
隋州的手艺着实了得,这些年历练下来,连汪直这等吃惯了大内御厨做的宫膳和仙云馆那些厨子手艺的人,也觉得这桌菜肴称得上美味可口。不过他并不知道,今天只是因为隋州知道唐泛要回来,才会特地费足心思去做这一桌菜,味道自然就不是外面厨子所能比拟的了。
用过饭,碗筷桌子自有丫鬟去收拾,三人转移到正厅,唐泛亲自泡茶。
“这么晚了,你还特地约我在宫外见面,想必有要事?”
汪直如今在宫中当差,不是早年在外面经营西厂的光景,想在宫外逗留多久就逗留多久,他自然也能出宫休假,不过总体来说不比先前那般自由了,更重要的是,唐泛现在的身份是阁臣,阁臣与内宦过从甚密是本朝大忌,汪直虽然嘴上不说,但这些细节还是会尽量注意的。
能够让他亲自出宫来找唐泛,而非让卫茂等人带话,那肯定是很重要的事情。
“不错。”汪直没有细品,而是一口将茶喝完,放下茶杯道,“陛下要重修崇真万寿宫的事情,你听说了罢?”
“何止听说,”唐泛闻言苦笑,“今日我回来之前,内阁就在议这个事情。”
“喔?怎么说?”汪直露出感兴趣的神情。
宫里头没有真正的秘密,很多在内阁发生的事情,像汪直这样级别的大太监,很快就能得知,不过他傍晚的时候就出来了,也没来得及打听
唐泛言简意赅道:“万安为了讨好陛下,准备应下这个事情,要刘吉从户部抽出五十万两来重修宫观,刘棉花怕担上恶名,就再三推诿,说经费已经被兵部定下了,万安很是不快,让我们各人定出章程,明日再议。”
他说话的时候,手头自然而然停下泡茶的动作,隋州就接过他的茶壶,往里头续水,给三人重新倒上一杯,又将唐泛那杯递过去。
唐泛顺手接过,对他一笑,又转头对汪直苦笑道:“我看这件事,不会那么容易决定下来的,刘棉花不愿意当出头鸟,而刘晦庵肯定也寸步不让,到时候又要吵起来了。”
刘晦庵正是刘健的号。
汪直问:“那你呢,你又是怎么看的?”
唐泛正色道:“不瞒你说,国库每年收入顶了天去,也不过区区几百万两,我估计李子龙那条矿脉里出的银子铸成银两都不止这么多,但这还得是各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才有,完全没法与唐宋相提并论。究其根底,弊端就出在开国之初太祖皇帝定下的税制上,这不是我一个人在大放厥词,此事众人皆知,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可就因为祖宗成法不能改变,谁要是提出要改税制,那立马就会遭到言官群起攻之。”
汪直有点不耐烦,又不得不耐着性子听下去。
因为以他自己对唐泛的而了解,对方不是一个喜欢说废话的人,他所说的话必然是为了引出下文。
但在隋州看来,无论唐泛随性时也好,耍赖时也罢,甚至时现在侃侃而谈的认真,都显得可爱。
旁人性情多变,难免会被认为喜怒不定,又或两面三刀,然而放在唐泛身上,非但没有一丝违和,反而为他平添不少魅力,外人认识的,仅仅只是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的唐泛,唯有亲近之人,才能见到他多变的那一面。
唐泛喝了一口茶,继续道:“所以,每年国库就这么多钱,却要花在无数事情上,往往都是寅吃卯粮,提前预支到下一年去,哪里还有余钱给陛下修道观?他拿内库的钱也就罢了,谁也说不了什么,偏偏万安别出心裁,想要拿国库的钱去讨好陛下。别说刘健反对,明天万安若是要每个人都表态,我也一定会反对的。”
说罢他露出一丝嘲讽的笑容:“而且依我看,这事肯定不是陛下先提出来的,估计是有人怂恿他从国库里拿。”
汪直哂笑:“恐怕这事你们还真反对不了。因为继晓向陛下进言,说那宫观修成之后,能够成为人间与仙界的桥梁,上达天听,皇帝既为天子,生来不凡,加上有此宫观作为桥梁,所求所请上天定然无所不允。”
唐泛听着不对:“等等,继晓是和尚罢,人家建道观他掺合什么?”
汪直道:“他说自古佛道一家,而且道家里的慈航天尊,本就是佛教里的观音菩萨,只要能够普度众生,就不必区分佛道。话说回来,他在宫中搞的那些点石成金的把戏,令陛下惊为天人,别说他只是说佛道一家,就算他说他是佛陀转世,估计陛下也不会怀疑的。”
唐泛与隋州对望一眼,两人心中都有些震惊,显然没有想到皇帝对这些东西已经痴迷到这种程度了。
唐泛摇摇头:“就算万安答应了也没用,只要内阁其他人都反对,他也不可能一意孤行的,陛下想修道观,就从内库里自己掏钱罢,国库实在没有多余的钱财了。”
汪直也不与他争辩,因为这不是他今天来的目的:“我只是提醒你一声,好让你心里有个底,此来,我是为了另外一件事。”
唐泛心觉不妙:“还有比这更坏的消息?”
汪直扯出一个假笑:“不错。不管谁出钱,陛下心意已决,那座劳什子宫观是修定了,不仅要修,还要在三个月内修成,届时让太子代父祈福,以示郑重庄敬。”
“胡说八道!”唐泛想也不想便斥道,“这又是哪个妖人出的主意!太子千金之躯,岂可轻易出宫,再说了,让堂堂储君去一座野路子宫观祈福,岂非坏了太子的名声!”
汪直冷道:“你冲我发火又有何用,难不成是我向陛下建言的啊?”
唐泛很快冷静下来,苦笑道:“你别误会,我不是冲着你,实是此事太过荒谬了!”
汪直:“所以我才过来告知你,这事是继晓提议的,陛下十有八九会答应。我与怀恩身份敏感,不好开口反对,免得陛下心生反感,以为太子不想为父祈福,反而越发倒向继晓那边,所以就全看你们的了。”
唐泛蹙眉道:“为什么继晓会忽然提出这个建议,他平日与太子素无瓜葛……”
隋州道:“继晓乃李孜省所荐,而李孜省又与万党走得近,这其中是否有所关联?”
自从几年前太子伴读韩早被人谋害而死之后,太子身边除了试食的内侍之外,还安排了懂医理的内官专门负责监察太子的起居食谱,别有用心者想要给太子下毒这条路算是彻底堵死了。
在皇帝的默许和怀恩的主持下,东宫连同詹事府的人员也都进行了一次大清洗,能留下来的,都是对太子忠心耿耿的人,若是有人想要买通太子身边的人进行谋害暗算,基本也是不可能的。
然而太子并非就此安全了,恰恰相反,他的危机一直存在,因为万贵妃想要让宸妃之子朱佑杬当太子的念头从未断绝,万党想尽办法怂恿皇帝废太子,万贵妃甚至经常带着朱佑杬在皇帝跟前露面培养感情。
次数一多,皇帝的确格外宠爱朱佑杬,也因万贵妃的喜恶,起过几回废立太子的心思,只是犹豫不决,始终下不了决心,如今随着龙体日渐沉疴,有些人自然格外心急起来。
唐泛被隋州的话所提醒,眉头紧锁,忍不住道:“万党心心念念总想着废太子,该不会是想趁着太子出宫的路上进行刺杀罢?”
这话显然就是外行了,隋州和汪直一听都大摇其头:“这不可能,太子就算真的出宫,随行守卫必然森严无比,不说别的,锦衣卫肯定会在沿路布置人手,众目睽睽之下,想要行刺太子,那除非是活腻了,可就算他活腻了,下场也只会是被射成刺猬,太子定然毫发无伤。”
既然不是刺杀,那为何又非要太子出面,难道继晓的提议和万安今天在内阁说的话,仅仅只是巧合?
唐泛一时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只能摇摇头道:“这样罢,我先联络刘晦庵他们,联名上疏请陛下停止修观的念头,若实在阻止不了再说,现在陛下还没有公布要太子去祈福的事情,我贸然建言,只会让陛下知道内宫泄露消息,对你们也不好。”
汪直起身拍拍屁股走人:“行,你尽力罢,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谁都拦不住,只能见招拆招了!”
虽然有汪直的提醒,唐泛已经有所准备,连夜去了刘健和徐溥家中商议此事,隔日三人就联名上了奏疏,且在内阁会议中一致反对建观,使得万安没法再厚着脸皮要求从国库里拨钱。
不单是唐泛他们,得知消息后,许多言官也都上疏反对,不过正如汪直所料,重建崇真万寿宫的进度并未因此缓下来,众人的反对倒使得促使皇帝产生逆反心理,坚决要求修观,而且也不用从国库拨款了,直接从内库掏钱。
皇帝的意思很明显:我自己花自己的钱,你们可以闭嘴了。
事已至此,众人反对无效,也只能听之任之。
成化二十二年深秋,崇真万寿宫选址完成,开始动工,又命李孜省为总监督,领工部郎中衔。
为了讨好天子,宫观修筑进展神速,十二月初就已经完成过半。
此时,皇帝便提出,等宫观建成,他要亲自出宫观礼祈福。
此言一出,朝野皆惊。
众臣纷纷出言反对,场面远比之前反对皇帝修筑宫观还要激烈,就连向来内部不协调的内阁,也都罕见地统一了声音,表示反对之意。
自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差点将北京城也给折腾得迁都之后,朝臣对于皇帝出宫这种事情就非常反感,恨不得能将皇帝一辈子都圈养在紫禁城里,免得又闹出什么幺蛾子。
在所有人有志一同的反对下,皇帝终于退了一步,不要求亲自出宫了,提出改由让太子出宫,代替自己观礼祈福。
大家自然也不同意,又是好一通鸡飞狗跳地闹。
此事一直僵持到十二月底,宫观快要落成之时,又接连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慧入北斗。
一是金星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