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个星期二,于波吃了晚饭,才五点半就急急赶去教室。没想到,教室里前10排已经占满了……本以为可以坐在前几排好好打量老师的打算又落空了。他带点忿忿地坐在后面的空位上,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是多早来占位的!

六点半,老师准时进入教室。一身深青色大衣,烟灰色高领羊毛衫。

他今天讲维特根斯坦。

于波从没听到过这个哲学家的名字,事实上,让他列举近代西方哲学家的话,他只能列举出一个——海德格尔。并不是因为他对海德格尔有多少了解,只是因为学校门口有个小咖啡馆取了这个名字。也许,他的哲学是与咖啡有关?

老师很体贴学生,他没有一上来就介绍枯燥的哲学思想,他总是喜欢把哲学和哲学家本身联系起来。

尼采说,我要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件艺术品那样来生活。而维特根斯坦则在临终的时候,说:“告诉他们,我过了多么美好的一生!”

不说他的哲学,维特根斯坦本人就具有一种传说气质。于波一开始对这个陌生人没有好感,但听着听着也瞪大了眼睛,和整个教室里所有的同学一起不可置信地笑起来了。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微微佝偻的背忽然挺直,面目看不清楚,但隐约觉得充满了各种表情,声调起伏,几乎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忘我。

——维特根斯坦和希特勒是高中同学。希特勒成绩不好,家里也不富有;但维特根斯坦几乎样样与他相反:成绩优秀,简直可称为天才(不但是哲学方面,而且是相当多才多艺:10岁就自己做了一台缝纫机,大了做过飞机的发动机,在数学和逻辑上也有独到的贡献,艺术造诣没得说,单簧管水平是专业的,还给他姐姐设计过一栋楼房,设计风格在当时算是前卫的),家境富裕,他父亲是个亿万富翁。有人猜测希特勒可能在学校中受了犹太人维特根斯坦的气,所以在他以后的政治生活中,如此激烈地残害犹太人。

——维特根斯坦一生创立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哲学,并且他在后期的公开反对他早期已经成为哲学名著的《逻辑哲学论》。这样一个天才,在他还是罗素的学生时,却极端怀疑自己的才能。他写了一篇哲学论文交给罗素,并且请他评论:“如果我是傻瓜,我就去开飞艇;如果是天才,我就会成为哲学家。”当时是学期末,他甚至没有勇气留下来当堂听罗素的反应。当然,下学期开学的时候,罗素告诉他不用去开飞艇。

——他在战场上被俘虏时,倒骑在炮筒上,用口哨吹着贝多芬第七交响乐的第二乐章。

——他把所有遗产都给了他的家人,而他没有把这些钱给更需要它们的穷人,理由是“这会败坏他们的道德。”钱财这种会引来罪恶的东西还是应该给已经拥有它们的人。

——他也有一个天才的激烈。他想通过他写的《逻辑哲学论》申请一个教授的职位,由罗素和另一个人一起对他进行论文答辩。考官们一个接一个问问题,可最后,他们把维特根斯坦惹火了,他推开桌子,愤怒地说:“你们都没理解我的意思!”。而两位考官却毫不在意,相视一笑,签下了合格的意见。

台上讲得声情并茂,台下听得如痴如醉。于波张大了嘴巴,有点不相信这是“深奥”“晦涩”“难懂”的哲学课,在他的感觉里,这怎么有点像说书的?

老师话锋一转,谈到了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他对这本书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解释:“我的著作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为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些内容;一为我没有写出的所有内容。恰恰是这第二部分内容是重要的”

台下一阵哄笑。这也不象是一个哲学家的自白,倒好象是一个诡辩家的托词。

老师微微一笑,于波没有看清楚,只是觉得老师也许会笑,一个谅解的微笑。

“世界上有些东西确实是无法说出的,但却是最为重要的。我们说一件东西好,好到极至,就是‘好得没话说了!’。维特根斯坦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哲学问题,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语言的僭越造成的,有些哲学命题是错的,而有些是‘非命题’。他要做的就是澄清这些,划出语言的界限。他写完这本书后很得意地宣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哲学问题都被他解决了。”

老师顿了顿又说,“可他后期,完全颠覆了他前期的看法,从另一条路来解释语言。他认为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它的用法中。他发现生活中有很多‘语言游戏’,每个‘游戏’都有不同的规则。比如‘水’这个词,当一个病人说这个词的时候,它代表‘要喝水’;当一个小学老师在说这个词的时候,它代表一个教给孩子们的汉字;当化学家说这个词的时候,他是指H2o这样一个化合物。他认识到了语言不是理想地和事物本身一一对应的,每个人的用词都有自己的意义,他提出了‘世界图式’的观念。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之间无法比较优劣,只有当两个人处在同一个‘世界图式’中,他们才可以讨论错误和正确。”

下课铃飙了起来,暖烘烘的氛围中突然闯入了冰冷的铃声,大家有点不太习惯,颤动了一下。老师呼出一口气,似乎用尽了力气,道:“下课。”

不知是从哪里先开始,三三两两地鼓起掌来。老师摆摆手,像个孩子一样,对赞誉充满了不好意思的快乐。于波有点理解上次那两个女生的意思了。哲学也可以是这样!用生命去追求真理,探求着在平常人看来的镜花水月,还可以在死亡前平静地告诉全世界——我过了多么美好的一生!这个世界总有耿直得非要思考不可的认真的家伙……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付之一笑的……老师的热情像火星一样,溅到于波身上,慢慢变热,有点发烫。不该嘲笑认真思考的人,他们是严肃的,值得尊敬的。于波也不由拍手表达敬意。

他几乎忘了有礼的事,他只是出乎一种学生对老师的崇拜挤进讲台上的人群中。他要仔细看看这个指点他看了另一个世界的人。

也许总有一个年纪,会让人惦念着“人究竟是为什么活着”这个十分抽象又和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当然,很多时候,它总是被更贴近我们的现实挤到意识再也探不到的角落。现在还没逃过它的阴影笼罩的人就围在老师身边,希望他能给他们一个答案。

有男有女七八个人,把讲台团团围住,日光灯雪白的光线艰难地穿过他们身体之间的缝隙,落在老师脸上。当同学在诉说的时候,老师会微笑着低头,用略带陶醉的诚恳态度来倾听,嘴角的弧度时大时小。带头说话的学生感情十分激烈,不断挥动着右手,他说话有种少年的青涩和青年的固执,听起来既软弱地需要解答,又坚硬地无法接纳意见。

秦有礼点点头,抬起眼睛看着那个学生,一条条纠正他的偏颇。学生涨红了脸,并不是羞愧,而是激动。

“不是这样的,应该是……”他的语气越来越激烈。于波觉得他已经不是单纯来探讨问题,而更接近一种自我护卫,想证明自己是正确,那种急迫似乎来自想说服老师而获得自我满足。

“我觉得……”秦有礼没说上两句,立即被学生抓住了一个话尾,狠狠攻击。

作为旁观者,于波几乎有点同情有礼了,对方简直像是存心激怒有礼一样。但秦有礼始终端着笑脸,并没有摆出老师的架子来打断对方的阐述。他不断想通过“我觉得”这一句话来重新建立两人间的交流,却一次次被粗暴地打断。

最后,他终于敛起眉头,温和而无奈地呵呵笑了两声,不再说话了。

这时,周围的人已经几乎散干净了。那些学生也许一开始也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感情想对老师诉说和抒发,可看到这一个不肯甘休的样子,一个个陆续走了。

那学生见老师不再说话,骄傲得似乎赢得了一场战争。

秦有礼默默收拾了自己桌上的东西,放进文件包。咖啡色的文件包很普通,而且也有点褪色破旧了。

于波第一次看清楚他的长相。他的脸型十分瘦长,嘴唇很薄,如果说他身上有书卷气的话,那绝不是那种养尊处优的温敦气质,而是长久处在书斋造成的皮肤苍白、以及略带点迟钝的表情和行动。这让于波想起他的一个同学的绰号:老乌龟:藏在壳里的柔细身体、迟缓的行动、平静。真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人,刚才在课堂上慷慨陈词,下了一个个如断云劈石的明确结论,直讲得气吞万里如虎,风云际会变色,莫不是,被千百年来的哲学家们附身了吗?要不然,怎么现在对一个学子的挑衅都如此易与?

默默跟在秦有礼身后出了教室,下楼梯,走到教学楼外的时候,于波微微向老师鞠了一躬,道:“老师再见!”

秦有礼回道:“再见。”

于波直起身看到秦有礼对他多看了两眼,然后,两个人就分开了。

——不知道秦有礼会不会觉得我很特别呢?他有没有感到我对他的尊重,明白他讲的课的意义呢?

于波走在满是碎钻的夜空下,感到风都既冷且甜。那个学生造成了一点他的不快,但和今天收获的心情比起来,实在太渺小了。于波想把这种心情大声呐喊出来,那感觉,就仿佛心中盛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并且身体没有边界,和这风这夜空都融为一体。

他很想把这种心情和别人分享,可他能想起来的人只有有礼。只有他能理解我吧?

于波把车骑得像飞一样,风呼呼刮过他的耳朵,他猛踩了一段,在下坡时,将两脚腾空,哈哈……他忍不住兴奋地笑起来。

回到寝室,同学笑他喘得跟头牛一样,他连话都说不出,直扑电脑,打开聊天室。

“哎呀呀,这么着急,是美眉哦?”

“呵呵。”

他只好暧昧地笑一下。

聊天室里没有有礼。于波觉得自己非要说点什么,与其说给认识却无法了解的人,不如告诉那些根本不认识他的人。于是,布拉格在聊天室上大吼:

“我开心死了我开心死了我开心死了!”

也许并没有那么开心,但这样无声地呐喊着,于波觉得更加轻快。他用这句话刷屏,结果立马被踢出来了。

像做完了一件一辈子都想做的事情一样,他满足地站起身来,挪步走到窗边,跟同学说:

“你看,今天的月亮特别圆。”

“要死了你,今天根本看不到月亮好不好?”

“看不到是因为你心眼未开,来,快点让我帮你开天眼。”

“哈哈,你是不是今天太兴奋了?”

“这么明显吗?”

“靠,小子,你今天碰到什么好事了?快点从实招来!”

“嘿嘿,秘·密。”

两人开心地扭打起来,全寝室感染到了疯劲,刹时鸡飞狗跳。

*

第二天,布拉格仗着昨天那股疯劲的余韵,一见到有礼,劈头就问:

“你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有礼还没回答,旁边就有人插上来说:“意义就是要及时行乐啊!哈哈!!@@!$^$#”

“这个问题太大,不好回答。”

“你不想说?”

“不是,这个问题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答案。比如刚才那个人所说,你可以不同意,但你无法说他是错的。”

“为什么不能说他是错的?那太堕落了!”

“你评判堕落的标准是社会的。但人对自己的价值取向是不能单纯地用社会道德来评判的。你只能说他不符合社会道德,但这不说明他是错的。”

那人借机又说了两句下流话。

于波带点火气地问:“这样都不算错的,还有正义吗?!”

有礼好一会没回答。于波害怕他生气,想说两句场面话,抹过去。

“算了,反正和我们没关系,当作没看见他就是了。”

这句话和有礼的话一前一后出现:

“我们在说话时,最大的问题就是词义混淆和概念模糊不清。道德不是判断对错的标准,道德也不代表正义。通常,为了表达对一种行为的反对,我们不去细究,而是将很多似是而非的判断强加其上。包括很多看起来很有尊严的词——正义、善、好。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讨论问题而是在混淆问题。我们不愿意等着一坛水自然澄净,而宁愿和别的人一起把它搅得更加浑浊,好让自己的观点看起来可以成立。”

于波看了这段话,一身冷汗,他不完全明白有礼的意思,但他感觉到,自己使谈话进行下去的努力是如此肤浅和表面,屏幕把话语凝结其上,仿佛罪证一样。自己的话轻如鸿毛,所以当有礼的认真压上来后,不得不让他感到万分沉重。

“我明白了,但这是不自觉的。”

“正因为不自觉,所以才很难避免,并且所有人习以为常。”

“所有人?也包括你吗?”

“是的。因为没有人能真正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我想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探讨过语言问题,他说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它的用法中。”

“是的,这是一个说法。海德格尔也曾说过,语言就是我们的家。”

于波怕说多了哲学露出破绽,他这个二传手可没勇气面对原版的提问,连忙以攻为守,先抛出一个问题。

“那么说,你觉得用语言交流是无意义的?”

“不。”

“为什么呢?”

“‘我随时准备说服别人,也准备被别人说服。’这才是交流。我不想对交流抱着绝望,这简直是对自己绝望。”

“如果别人不能理解呢?”

“……找一个可以理解的人。”

“如果找不到呢?”

“还是那句话——我不想绝望。我在努力。”

于波心口一热。他想到热闹中的孤独,想到快要爆炸的情感却无法诉说,想到亲如父母却无法互相沟通。是的,我们都无法绝望,我们都尝试着努力。但这最终只能看上帝,以及,缘分。

他突然觉得身体上有某一个部分被有礼同化了,他想继续听有礼说的这些话,这些好象是他自己说出的话。与此同时,他也突然害怕,他害怕再也无法遇上有礼。第一次如此鲜明的,他察觉了网络的冷漠和易变。无须沧海桑田,也许明天,他遍寻因特网上每一个比特都无法发现有礼了。

他非得要一些线索,让有礼变做一个风筝,而不是随意来去的风……

*

存了这样的心,于波又开始拟订新的战略。在谈话间隙,小心地刺探有礼的现实情况,又装着好象是好奇、不经意的样子。看着那些圆滑又带着刺探目的的句子,于波觉得自己还蛮有做间谍的天分的。平时他的话并不特别有趣,而且通常习惯实话实说,但在这段交往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只是对那些交谈不上心而已。他总觉得身边的人无法理解他,所以从不深究话语中的意思,能敷衍就敷衍过去,顺着对方附和就好。但对有礼,他不敢这样。他觉得有礼对语言有直觉的敏锐,总害怕自己的目的会被看破,害怕自己的话无法达到有礼的高度。他对一句话翻来覆去的钻研程度,比他的专业课还专业。

有一次,有礼提到尼采,向于波推荐《悲剧的诞生》,于波抱怨道,买不到。

这不是书店太少,也不是书店里的书太少。相反,于波所在的学校周围开了不少书店,屈指数数竟有十来家。而且每家都铺面不小,通常都20平米左右,从上到下堆满了书。书山书海,新出炉的、装帧精美的图书安然躺在店中央的长桌上,炫耀自己夺目的外表。可在这一浪一浪打来的新的讯息之下,却无声地埋没了经典。任何在媒体上大肆宣传的流行书刊,都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来到读者身边。可长期流传下来的经典却很难寻觅。当然,有些经典也带着流行色彩,或者充当着摆设的作用,那一套套整齐的世界名著可说是各店的镇店之宝,绝对不会缺少。可一些还没流行起来的经典,或者没有成为丛书的经典,比如这本《悲剧的诞生》就没有容身之处了。

于波在上课听到尼采这个名字,就对他有兴趣,所以特地把周围所有书店(除了个性单一的考试书店)都细细寻觅了一遍,整整三个小时。但结果是另人失望的。他只找到一些哲学语录,好象古书中说的百缀衣一样。或者一些重新被包装过的散文集。出版商十分周到地考虑了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自己的经济效益,想办法将一块难以下咽的黑麦面包,变成华丽易消化的速食饼干。将文字调大,用上精美而有跳跃性的现代排版,加上“幽默”“简练”的插图,并且像小学老师的参考书一样标出重点。没有办法啊,现在的人,时间是宝贵的,但又有消费书籍的本能,如果哲学不降低姿态,那结果只有让各种流行小说占领市场。时间就是效率金钱和生命,这都是丢不起的东西,于是只好压缩所有可以压缩的“多余”环节——不再有整块的时间连贯阅读,那就把它做成零碎时间读也不影响吸收的东西;没有时间做重点的选择,那就把重点直接用黑体字标出;甚至没有时间思考,那就把看起来最有智慧的话放在插图下面,只要背出来就算理解了。

于波把这次经历告诉有礼。有礼回答道:

“因为现在选择太多,真正想要的东西反而很难找到。”

“我同意。不想要的时候,满街都是;想要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

“我偶尔在怀念以前的年代。虽然书籍较少,但都是精品,值得保留。可现在出书是一种时髦,但却很难长久。新的书很快被更新的书盖过。有些天才,在过去,可以在死后被发现;可如今,假使他没有在活着时被发现的话,他就再也没机会了。”

“不太明白。”

“信息量太大,而且以后只有越来越大。这种趋势在消解个人的影响力。”

“不会啊,现在媒体这么发达,影响力很大。”

“媒体发达,选择众多。可以看可以不看,可以看这个可以看那个,所以单个人的声音变小了,总体的声音却变大了。”

“这倒是,现在频道大概都是50多个了。”

“不过,有些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它的便捷。你想要的尼采,随时都可以在网上找到。”

“你有吗?”

“有。”

“可以发给我吗?”

于波问完才想起来,有礼的那份应该也是在网上下载的,他也可以在网上搜索就好。但平时哥们有什么好的软件说一声就直接传过来,问习惯了。不知道有礼会不会觉得这个要求很过分呢?

“可以。”

于波连忙把自己的信箱打上去。又问:

“你有什么即时聊天工具?QQ,泡泡,msn?”

“我都没有装。”

“装了即时聊天工具会更方便一点,好友上线直接就可以看到。”

“我不太会用。”

“我教你,很简单的!”

“算了,下次吧。”

“那,直接寄到我的信箱可以吗?”

“可以。”

下线后,于波想,总算可以知道有礼的信箱了。他怎么不早点问这个?聊天室等来等去太没准,如果能说服有礼装个即时聊天工具就好。又想,按照有礼的个性,好象和msn的界面比较配。

过一会,心痒难忍,上线查信。没有。狂删了一堆垃圾邮件,这个比细菌增殖还要快,而且有无中生有的功能,非常难缠。

十分钟后,又上去查。这次连垃圾邮件也没有了,面对着空荡荡的邮箱,于波反而觉得哪怕有几封垃圾邮件也好啊!

一个小时里,他上上下下,忙乎个不停,他简直觉得,这不是在等信,他只是上去确定信箱里没有信而已。

终于让他等到了。他确定了一下附件是尼采,就光顾着研究那个信箱地址了。开头是youliqin。

热血一下子冲到于波脑海里。天啊!!简直是最确凿的证据了!

他差点在寝室里唱起啦啦歌。

最初的兴奋和得意过后,另一种情绪在心中积攒起来:他想让秦有礼知道他的存在——不是作为布拉格,而是做为他的一个学生——一个知道了他的秘密的学生,也就是于波目前真正的身份。

他快乐地计划着:他将给有礼写一封信,当然是用一个陌生的信箱。然后,向他申明自己是他的学生,并且知道他出入同志聊天室。这绝对不是恐吓或者勒索,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炫耀。有礼会如何回信呢?是矢口否认?是反击痛骂?还是恳求他保守秘密?

于波只是想做个小小的恶作剧。

“秦有礼老师:

好!

我是您的学生,十分喜欢您的课。

但我也知道,你是个喜欢同性的人。这个是我和你的秘密。

此致

敬礼”

他像所有发现猎物足迹而兴奋的猎人一样,在这个热血沸腾的时候,反而会越发谨慎。他重新申请了一个信箱,并且等到两天后才发出。这已经是他耐心的极限了。

第三次见到秦有礼,于波觉得他已经很熟悉了。可是,他看着老师的眼神,但点愤怒。

他出于玩笑寄出的信,本来只是想看一看有礼的反应,但到今天,有礼还没有回信,让他产生了迁怒,一种被无视的不快。

第一天没收到,他安慰自己说有礼可能不常开信箱。第二天没收到,也很正常,这样的信总要考虑考虑也能回复嘛。但第三天第四天,只有无穷无尽的垃圾邮件来拜访,让于波一肚子火。

下课后,于波慢慢踱到老师身边,照常有不少人围着老师。其中一个忽然问:“老师有没有Email啊?”

“有。”

“可以留一个给我吗?”

于波盯着有礼的表情。有礼露出一点疑惑一点为难,但很快又遮掩过去,接过学生递给他的纸和笔,周围的人一看,都吵着要。有礼只好回过身,又在黑板上抄了一遍地址。于波默默对了对心中那个有礼的地址,完全一样。

最后一丝怀疑也消失了。原来有礼真的即使秦有礼!那为什么不回信?难道是没有收到吗?不然他怎么可以在课上还如此从容,甚至都没有一点心虚的样子。

于波心中充满了各种古怪的负面想法。他一句话也没说,等到最后一个离开,默默跟在秦有礼身后。

在教学楼前面,于波突然道:“那个,老师,我可以写Email给你吗?”

“可以。”有礼露出老师特有的微笑。

“您大概多长时间收一次?”

“基本每天都看吧。”

“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于波回到寝室第一件事就是把那封信重新发了一遍。也许是网络问题?真的能有老师对这种信毫无反应吗?

可结果仍是让他失望。

他绞尽脑汁,又问了些哲学问题,用自己常用的信箱发了过去。他想验证一下,到底是不是网络问题。

三天后,他收到了秦有礼老师的回信,回答了他那些幼稚的问题。可他真正想知道的,还是没有收到任何回音。

本来想躲在暗处,观察对方的行动,享受这种优势;却因为对方迟迟没有表示,反而让自己心浮气燥,落到了下风。

投出的信,仿佛落到了虚无的冥海,这种无法触摸到实体的空虚感觉占据了于波的胸口,他几次甚至想直接暴露出自己的身份拉着秦有礼好好质问一番。

借着上课的机会,于波在课后混杂在一堆人群后。他总是待在这里,却永远不说话。他觉得他所说的东西不应该被第三个人听到。

陪着老师下楼。问道:“老师收到我的信了吗?”

“你是……”

“哦,就是那封说到尼采的信。”

于波毫不在意地临时编出一封信来,他那封上得台面的信问的是人生意义。

有礼蹙着眉头想了一会,说:“不好意思,没有印象了。一般我都会回信,可能是没收到吧。”

装做很吃惊的样子,于波道:“都回信?那给老师的人很多吗?”

“还可以,都是学生。”

紧紧盯着有礼看了一会,想从他的眼睛里读出一点瑟缩。可是没有。

他的眼睛透露着一种微微的疲倦,眼角有细细的尾纹,当他露出微笑时,眼睛自然下垂。

当夜风吹过他们的时候,于波差点想喊:“你说谎——”

用这么无所谓的样子对你的学生说着谎。

虽然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理所当然的。总有一些秘密是不能告诉别人,而必须用谎话来掩饰的,于波自己就在说谎。可他的感情还是不能容忍有礼这么无谓地对他说谎。

有礼想遮掩的,于波都知道。可有礼无法认出他,把他当做毫无关系的他人,不想让他涉入自己的领域。

这样想着,徒劳地说着谎,又被于波看出疲倦的有礼,实在有些可笑和可怜了。

有礼问道:“还有什么事吗?”

“没,没有了。老师再见。”

“再见。”

走了几步,又忍不住回头看的于波,静静地望着有礼的背影消失在浓黑的树阴中。同时,他却感到有礼身上的烟草味一直无法消散。

*

对着电脑,他打开聊天室,有礼在。

于波本来以为,网络的好处,就是可以对任何一个人说真话,除了自己的银行帐号和密码。

可现在他却发现,他有很多无法对有礼说的话。

这真够滑稽的,本来他们可以谈所有的事,可随着于波一点点抓住有礼的影子,他们之间无限的可能性也就消失了。

于波得小心翼翼,不谈到自己对课程的看法,不然很容易就会让有礼发现自己是他的学生。

他也不敢问有礼的工作,或者那封没有下落的信,这些都太敏感了。

于波分裂成了两个,一个是网上的布拉格;一个是现实中的于波。他们对有礼的了解同样多,但却要装出他们知道的并不比他们应该知道的多。可于波也无法弥补这道裂痕,因为他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有礼。

他现在只有第三种方法。

他用陌生的信箱给有礼写信。

也许,这大概真的算是一种骚扰,但他也无法选择。

他大当然可以换一个新信箱,用单纯的学生身份告诉有礼他对课程的看法。

但有种奇怪的心理,让他不希望有礼将他的信当作一般学生的信来处理。

他觉得自己更了解有礼,所以值得一种特别的对待。

虽然写的都只是课程感想,但有礼一直没有回信。所以于波可以肯定,第一封信和这些信一样,有礼都收到了。

没有回信,也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于波的态度也慢慢从不甘变成了秘密的快乐——没有回信,就说明没有指责和反驳;而肯定被对方收到的确信,又带来倾诉的快乐。于波慢慢把一些私人心情也写了上去。

一次上完课,于波看到路边站着秦有礼,似乎在等人。

半晌,一群人从教学楼里出来,都是老师的样子,秦有礼和他们一起离开了。

于波觉得自己变傻了,这种小事,他也很开心地写在信里,告诉那个不开口的有礼。

“秦有礼老师:

好!

今天下午在教学楼前面看见你。你穿了咖啡色大衣,带着黑格子围巾。

此致

敬礼”

想到一件事一个人一个时间就会有隐秘的激动,那种心脏仿佛以神秘的频率颤动的感觉,于波慢慢体会多了。在聊天室里等有礼的时候;在每个周二接近傍晚的时候;在写没有回信的邮件的时候……

也许这和恋爱的激动仍有区别,这只是一种期待一种好奇,一种人的本能。

因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因为心中对“会发生什么”而有秘密的期待,所以在接近的时候,感到了身体的共鸣。

当然,即使排除一切有礼对于波的个人影响,单就一个老师的课程来说,有礼的哲学课也值得让人期待。这只要从每周上课时越来越拥挤的景象来看就足以证明。

这次上课前,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意外,原来有很多没选上这门课的人都来听课,结果一些选上课的同学找不到座位。老师走进来,看到前面正有几个人在争吵。问清楚原因后,他呵呵笑着说:“看来我还是没有我德国的老师有魅力。”

“为什么?”前排同学很合作地问道。

“他们的学生,从来不为座位争吵,也从来不分选上没选上,只要是来听课的同学,哪怕是坐在地上也没有怨言。当时我去听课,老师周围一圈地上都坐满了人,他连动动脚都不行。你看,现在我还能这里跳舞呢。”

说着,竟跨出步子来转了个圈。

整个教室哄堂大笑,笑声里,这几个有矛盾的学生也只好讪讪地退到门边,老老实实站着了。

有礼跟他带来的研究生耳语了几句,那研究生从别的教室拖来一条板凳,让那几个同学坐下。

于波暗暗想,一定要写信告诉老师,他应该去训练一下舞步,不然摇摇晃晃的样子让人担心他随时会一脚踏空。

有礼拿出一张名单,道:“虽然我很不喜欢点名,不过我今天还是要点一下。不为别的,有些同学以为自己选上但没有在这张名单上的,下课来跟我说一声。”

于波前面的两个学生小声议论道:“奇怪,以前老师从来不点名的。”“反正又不怕缺席,点就点吧。”

于波马上想到自己的信。

难道是有礼的策略?好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有礼顺着名单点下去,应到的方式千奇百怪。有人很正式地站起身子来报到,有人只是懒洋洋地举一下手,有的人声音响亮,有的人声若蚊蝇,颇代表各人个性。点到于波时,于波直起身来,应了声到。

天知道,他本来只想举举手,应个声。因为站起来的人不多,而且越到后面,越没有人这样做。都是大学生了,还这么必恭必敬,好象小学生一样,太丢脸了。而且,于波不想给有礼留下太强烈的印象,他已经习惯躲在暗处的安全感了。可好学生的本能让他一听到名字就好象猎狗听到哨子一样撒开腿来,等他想挽回时,他都已经半直起身子了,结果一就一副半直半弯带点懊恼和惶恐的样子应一声到。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心理作用,有礼似乎多看了他几眼。

也许是心虚,让他觉得有礼的眼神带着打量和刺探,可这样的认知反而让他充满了优越感。你看吧看吧,反正你无论如何是认不出我的。

坐下。

心情还不能平复。热血一下子涌到脸上。于波伸出冰凉的手贴在脸颊上,暗骂自己真没出息。

下课后,他本想一走了之,不能再做些多余的动作引得有礼的注意。可做出来的事却总是和想法背道而驰。他磨蹭着整理书包,暗暗打量身边围了一圈人的有礼,最终还是忍不住又凑了上去。大概十五分钟后,人群慢慢散去,有礼脸上的笑容也一点点收了起来,好象收起一把有点陈旧的伞。那一张一天都属于学生们的脸终于露出一个人该有的疲惫、淡漠、以及距离。

于波心里一动,低下头去。在他的视线焦点上,有礼穿着的深青色条纹毛衣有一个不明显的小洞。也许是蛀出来的,也许是烟头不小心烫的……

这一刻,他和他没有说话,没有用手指聊天,没有进行徒劳的努力去理解,但,他突然觉得,一个“人”如此鲜明地矗立在他面前。

默默地跟在有礼身后,出了教学楼。

“老师再见。”于波像前几次一样鞠躬。

“那个……”有礼却没有接上“再见”而是带点迟疑带点尴尬的笑,问道:“你是不是有什么事?前几次你也一直等到现在却没有开口说话。”

于波轰一下,不知道如何接下话。半秒种的混乱和犹豫过后,他拉开微笑:“老师的课很有趣。”

“哦。”

夜风刷地吹过来,直扑到于波脸上,细细的沙尘摩擦着他的皮肤,他狼狈地侧过头半眯起眼睛。——老师的课很有趣;哦——这就是现实中他和有礼能进行的对话。

“老师——”他瞥着头,看不到有礼,对着地面,鼓起勇气道。

可当他在风过去后,看到有礼苍白的,在月色里像纸一样薄而无情的脸,终于还是没有说出任何的秘密。

“老师……你的衣服上,有个洞……”

留下愕然的有礼,于波向前跑去。灰黑的道路,夜影飘摇,深蓝带紫的天空,又高又稀薄的棉云。真可怕。

夜晚,似乎会有另一个自己从身体里面翻转出来,这个被身躯监禁了一个白天的灵魂,如此跳跃大胆充满未可知的激情,习惯诱惑和破坏秩序,想要吐露秘密,解剖自己……

真可怕。

在如此撼动灵魂的课之后还要面对有礼和自己。

真可怕。

一种无法控制的可怕。

于波觉得夜晚也如此沉重的加压在他心上。他跑着,于是想起来,另一个夜里,他也如此害怕地跑着。命运、黑暗、责任压得他不知所措,迷茫的前方,他只看到一个身影。

他的小叔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三分之二的爱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三分之二的爱情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