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台州
又是一个长夜漫漫~~
码字码得头晕~~
原来是烟没了~~
有点犯困~~
擦把脸~~
清醒了许多~~
唉~~
写点本小说无关的东西~~
长夜就过去了~~清醒清醒头脑~~
也让读者换换口味
就写写自己台州吧~~
一直以来,为自己作为一个台州人而骄傲,其实每个台州人都应该为此而骄傲。以前,台州穷,穷得有骨气;近期,台州乱,乱得有前景;现在,台州富,富得有水平;以后,台州强,强得有实力;未来,台州好,好得让人无法相信~~
台州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北邻港口大城市宁波,南接温州,地处长三角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市6地面积9411平方千米,浅海面积8万平方千米,人口万。市区由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组成,辖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其中有6个县市区濒临东海,大6海岸线745千米,占浙江省的28%。
凭借优越的海6条件,台州历来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海上门户。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大将卫温就是从椒江的章安出率军出海现台湾“新大6”的。至今,以台州湾的海门港、三门湾的健跳港和乐清湾的大麦屿港“三湾三港”为主体,全市已有大小港口21个,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近年,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展大工业、开大港口、构筑交通、建设大城市”的战略目标,又提出了“内生台州”,“市外台州”,“海外台州”的“三个台州”战略为奋斗方向,拉动了台州经济的腾飞。台州不再是以前的穷乡僻壤,交通也不再封闭,涌台温高公路已通车多年,涌台温铁路也即将完工通车,目前台州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全国第六,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不可忽视的一个新兴城市。台州的经济展模式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小狗经济”,台州是股份制经济的源地,是中国当前两大经济模式之一的“温台模式”的创始者。其中,台州民营经济的比重占了台州经济总量的97%以上,高与同省的宁波7o%,绍兴96%的比重水平。高程度的私有划也促使台州拥有了雄厚的民间资本和达的金融放贷业。据十年前有关部门统计,仅路桥小小一个区的私人企业,总资产上亿元的有18家,上千万的有28oo多家,至于那一些5oo万元以上的企业,更是多如牛毛。台州虽然是个新兴的城市,名气不大,但起点高,展迅猛。仅2oo2年,台州就以13.8%的增名列浙江省位。2oo3年上半年,台州的人均收入水平过杭州、宁波、上海、北京,跻身浙江省人均收入第二,全国人均收入前十名的位置,成为了继杭州、宁波、温州后的浙江又一大城市。
台州历史悠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回浦乡,汉朝(公元前85年)设立回浦县,三国时期(公元257年)置临海郡,唐朝(公元622年)起称台州至今。在三面环山一面濒水的相对封闭地理条件下,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台州人养成了独具一格的性格特征,也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民俗乡风。
据本人了解,台州人给外乡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普通话不标准,其次就是行为举止不注意个人形象,大大咧咧,不够浪漫,没有绅士风度,其实并非所然,跟台州人接触多了就会现,台州人豪爽,不拘小节,能吃苦,讲义气,讲诚信,用台州本地话讲就两个字——硬气,这才是台州人绅士风度的内涵体现。台州“七分山两分水一分地”,除了略微的港口优势外,交通极为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土地资源奇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矿产资源几乎为零,文化底蕴更是落后,可以说是要什么没什么,那么,台州的经济奇迹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有位学者曾说,台州展的唯一优势就是人,台州人具有山的刚性和水的灵性,是山水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台州人的这一性格特征。
台州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有浓厚的家乡情结,不管走到天南地北,只要听到一声乡音,那么都万事都好商量。由于台州历年遭台风侵袭,交通落后的台州不得不靠本地居民的团结自救来抗拒灾难,再加上信息封闭,与外界联系少,“千年孤独”的台州人民只能靠“自娱自乐”过着自己的生活,久而久之,乡情变成了一种依靠,形成了一股无法被外界同化的凝聚力,也成了在外台州人沟通联系,相互团结,相互合作的纽带。据说,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某些酒店入住时,只要出示的是台州身份证,酒店就自动打5折。而这些背后,除了体现了台州非常强劲的经济实力,更体现了台州浓烈的乡土情节,因为5折的优惠并非酒店给予的优惠,而是台州政府或台州在外商人出资对家乡人民的照顾。
台州人的最大特点就莫过于胆大敢打敢拼不服输。打个形象的比方,如果在前进的路上有一堵墙挡着,其他人可能会选择走另一条路,而台州人只会选择把墙推倒,有人说台州人蠢——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黄河不死心,有些时候不知道能屈能伸,不知变通,只会埋头死干,其实需要的就是这种“硬脖子”冲劲,不管多艰难的事,没有试过怎么知道是成功还是失败?在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到处留下了台州人的足迹,台州的经济地位正一步一步迈向辉煌,能取得这样辉煌卓越的成就,这跟台州人顽强拼搏的冲劲是密不可分的。就拿吉利集团董事长来说,有一次,有人在李书福背后说冷话:李书福,小农民,搞搞摩托车,能搞出汽车那才真是黄角变麒麟,冷饭抽芽三四寸。李书福听进去了,便狠下心来要搞汽车。他土法上马,车是造出来了,但质量不过关,有人又编了一歌,嘲笑吉利车。当时省里有位高官,以朋友的身份劝告李书福:你别再添乱好不好!农民出身,只有高中毕业,连车的概念也没有弄懂,造什么车!你有资金,搞点别的产业好不好?李书福一不做声,二不争辩。他那台州人的硬气和血性又涌上来:你们不就认为我李书福不行吗?我一定要做出来给你们看看!3年后,他一口气推出豪情、美日、美人豹等五种车型,吉利那个太阳型的标志满地闪亮,并在北京创办了自己的大学。
可以这么说,“硬气”与“冲劲”已成了台州人的标志,也正是有这种过硬的性格特征创造了台州的奇迹。说到硬,其实台州人还有另一个“硬”,那就是方言的“硬口”,曾有人这样形容台州方言:台州人讲话硬呛呛,一开口,好像平地一声雷,先从气势上压倒对方,更以大嗓门居多,男女老少,高门亮嗓,声若洪钟,讲话像打雷,**像吵架。不知是台州话的硬度导致了台州人的硬气,还是台州人的硬气造就了台州话的石骨头硬。
台州地域辽阔,所以方言也各有差异,一般来讲台州话分为两个区域,就是(台州北部四县)上乡话和(台州南部五区县)下乡话。台州南部语调相对来说稍软,内部差异少,北部语调则特别硬(以天台和仙居更为突出),内部也有些差异,可能是与北部多山地,交通不便有关。但整体来说都同属于吴语系,可有些词却又更像粤语,闽语。由于融汇了各种语系,台温方言之难懂,可堪称天下双绝,在北方人看来,温州话听起来像韩国话,台州话则更接近于日本话。其实不然,台温方言跟日韩语言没有任何联系,只是语较快,再加上主谓宾状的置换与普通话有所差别,才造成了感官上的某种错觉。
话由口出,食从嘴入,说完台州方言,再来谈谈台州小吃,民以食为天,台州小吃门类繁多,形态各异,色香味地道,它形成于台州独特的历史背景,更出自于台州人民智慧与双手。
台州小吃中最受欢迎的就莫过于麦虾和麦饼了。麦虾其实跟泡虾一样,虽有虾字,却无虾之实,只是如今的麦虾里偶尔放些鲜虾作为辅料,增加麦虾的鲜度!做麦虾,先将切好的白萝卜丝放入热锅中翻吵,加入牛肉丝、虾干、香菇等,酌以料酒。然后,在爆炒的锅里加入高汤,再将浓浆状的麦糊削入锅中煮沸,既富有鲜味,又有营养,在台州随处找家店便可吃到。麦饼又称肉丸糊麦饼,以麦粉和肉腐做成直径约2o厘米,厚约3厚米的圆薄饼。为使肉腐松脆,放入荸荠、菠菜等杂物。还有一种叫“鸡子灌”的肉丸糊麦饼,又称蛋灌麦饼,是当麦饼烧至半熟,里边热气将麦饼上下两层鼓凸起来时,拿筷子戳一个孔,再将打搅好的鸡蛋灌进,待鸡蛋流遍整个馅心,再烧至两面黄即可。肉丸糊麦饼的吃法类似西餐,要用三只筷子,很是鲜脆芳香。关于肉丸糊麦饼还有个传说,很久以前,天台有户人家讨媳妇,一天女方突然上门看望。家中没好菜,临时上市买又来不及,正好家中有一碗未吃的肉丸,主人急中生智,把肉丸捣糊,做成麦饼。从此,女方来男方相亲,总是以肉丸糊麦饼和桂圆茶相待,所以直到现在,新媳妇结婚后的第四天,就要进厨房做肉丸糊麦饼,称“团圆麦饼”,一来表示孝敬公婆,二来借此显示自己的手段。做麦饼是个技术活,一般人做不出,现以临海洗菜桥的“老太婆麦饼店”最为出名。还有像临海大田的大排面,白水洋的狗肉,温岭石塘的绿豆面,仙居的八大碗,黄岩的“本地早”,天台的五味粥等等,都很受人们的欢迎,总之台州小吃数不尽道不完,如果你有机会去见识一下临海一年一次的美食节,保证你一饱眼福,更饱口福。
再说说传统小吃,台州人大年三十吃食饼筒(临海人称麦油脂),就是将一张做好的食饼皮摊在桌上,放上预先炒好的青菜、鸡蛋丝、肉丝、豆芽、蒿白等等馅料,然后把食饼连同放进去的馅料一起卷起来,一头封闭,一头开口,寓意今天大丰收,来年更兴旺。一家人捧着热乎乎的食饼筒,边吃边聊天,其乐融融。台州人元宵节并不吃汤圆,而是吃糟羹,糟羹是以新磨的米粉,杂以肉丁、冬笋丁、蛏肉、牡蛎肉等佐料调制而成的糊状食品,分咸、甜两种。这与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有关。据台州地方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抗击倭寇,军民粮尽,人们只好用野菜混合成糊羹,支援抗倭,后沿为俗。一般正月十四吃的都是咸糟羹,正月十五则吃甜糟羹,寓意先咸后甜,生活越过越甜美。据说那天只要每到一户人家,你都得吃一碗糟羹,吃得越多来年便越风调雨顺。台州人立夏(台州人称之为醉夏)吃姜汁水蒸蛋,因为夏天到来,雨水天气增多,吃姜汁水蒸蛋据说有驱湿逐寒的功效。台州人还有七月半吃糕团,冬夏至吃扁食,糯米圆(又称擂圆)等习俗,这些也都已成为台州的特色小吃。
说到过节,台州人越“另类”。就拿元宵节与中秋节来说吧,元宵过的是正月十四,中秋却过八月十六,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与戚继光抗倭有关,说的是戚继光某年正月在临海城里大贴告示,正月十五要与台州百姓共度元宵,倭寇得知消息后,准备趁兵营防务空虚偷袭,但不知这是戚将军的计谋,戚家将却于正月十四进攻倭寇大营,打他个措手不及,大获全胜,此后台州百姓为庆祝这次胜利把元宵节改为正月十四,为平衡起见,同时把中秋节改为八月十六。第二种说法,相传始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时期,方国珍据守台州时,担心朱元璋乘节日动袭击,故元宵提前一天过,中秋迟一天过。第三种说法就是农民领袖方国珍是个孝子,因其老母每逢初一、十五必吃素,他特地将正月十五元宵节提前一天,改为正月十四;将八月十五中秋节延后一天,改为八月十六。这样,老母就能同大家一起欢度节日,什么猪油汤团、火腿月饼统统可以照吃不误。不过这传说归传说,年代久远,谁也无法去考证追究、溯流探源,反正代代相传,台州人认定的就是正月十四元宵,八月十六中秋。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台州人还有摆戏台看戏的习俗,也更有人把拆迁定在那一天,有舍旧换新之意。在农历六月初六,台州谚语“六月六,洗头虱”,旧时女子在这一天采摘木槿的叶子洗濯梳具,使头变得乌亮、柔顺。“六月六,狗洗浴”,同样在这一天,狗主人会驱家畜入河,除垢灭蚤。台州人在六月六还有吃漾糕的习惯,漾糕有米粉和麦粉做的两种,米粉做的是白的,麦粉做的是红的(加了红糖的缘故)。漾糕是酵成的,酵用的糕头是用甜酒酿调一小团麦粉后酵二十四小时而成,所以炊熟后,其大无朋,松软香甜,拜开来,里头除了孔还是孔。如今漾糕也已成为台州随处可见的一种小吃,夏日炎炎,没有胃口,上街割一块漾糕,回家就着凉汤或清粥,午饭自然有滋有味。
台州人的习俗似乎与二十四节气有更多的联系。立春那天,在台州家家户户“滚春”,就是将樟树皮分成小块,在家门前后烧,知道烟雾弥漫满屋,才算结束,寄希望于来年家庭平安,年年好运。立夏有吃蛋、青梅、桂圆、麦饼筒、乌饭麻糍等传统习俗,至于为何吃这些,本人还不得而知。夏至吃扁食,扁食与北方的饺子馄饨有些相似,但相对来说,要比饺子馄饨要大,馅也多得多,台州人把扁食看为黄金包,只要夏至那天吃了扁食,那就财运横通了。立秋必须吃西瓜,立秋后暑气稍减,据说吃了西瓜后消暑,小孩子吃了不生痱子,至于有无科学依据,还有待考证。冬至吃“擂圆”,冬至全家人在一起吃一顿“擂圆饭”,意味着团圆和圆满,对台州人来说,没吃过“擂圆”就不算过了冬至。“冬至大如年”,台州民间对待冬至像过小年一样隆重,此时农事已闲,拜拜祖宗,一家人在一起打打牙祭,享受着一年中最长的一个夜晚,别有一番意味。冬至夜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出门在外的也尽量会在这天前赶回来,一些应酬也会往前或往后推,重要是一家人要在一起吃上一顿冬至夜饭。台州人认为吃了冬至夜饭就算长了一岁,称之为“添岁”,因为古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的回升,一些老人病人只要过了冬至,就会再添一年的阳寿。大家都知道,二十四节气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台州人都节气的重视,说到底还是与台州人历代过着农耕农织的封闭生活有关。
高山相环,大海阻隔,空间区位相对独立的台州,尽管自身的文化历史极为久远,更有凡自我的文化特色,也出过数个状元和上千个进士,但这些在别人眼里,也都只是台州人的自吹自擂唱独角戏而已。因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对台州的“教化”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古往今来,由于山地荒凉,交通不便,台州这块地域一直不被国家所重视,甚至没有人知道中国还有这么个“桃花源”。经济力的背后是文化力,经济要持续展,更需要文化力的支撑。经济上去了,台州人的文化后盾在哪里?有人这样说:现在的台州,有点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深圳——经济绿洲,文化沙漠。这句话可能说得有点过,但说得清晰露骨——在外界人眼里,台州的文化沉淀几乎为零,这也必将成为台州实现再展的一根“软肋”。每个台州人都蕴涵着自己家乡的文化情怀,深知它的作用和伟大,但由于外界的目光,一种不被认同的目光,使台州人不能挺直腰杆,也不得已而低下头做事,他们在苦苦寻找支点,一个足以支撑自己灵魂的文化支点,回头望望,却看不到这个支点的基石在哪里,不免有些迷茫。
说到“软肋”,环保问题也使台州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台州有中国最大规模的废旧机电拆解业、医药产业集群和庞大的塑料制品业等高污染产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如果以牺牲环境来获取经济利润,其后果必然是得不偿失,有人说这与台州人的文化素养太低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子孙后代生活环境。要做到台州的可持续展,产业化转型是必然的选择,而根据台州的区域条件,实现转型可以说比登天还难,这是台州实现再展的又一根“软肋”。
台州的展方向何去何从?台州的自身文化习俗又何去何从?历史上的台州人一直过着耕海牧渔的小农生活,这种镶刻在台州人脑子里别具特色的“小农思想”与“小农文化”已根深蒂固。历史形成的文化,谁也不愿意改变,谁也改变不了。可能在忙碌的工作与创造中,没有人感觉得到它的重要性,甚至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它又的的确确,时时刻刻影响着每个台州人的生活,它见证了台州历史的变迁,也造就了台州的历史,不是吗?反之,正因为这种带有“小农思想”的台州文化,塑造了台州人不屈不挠的自我创业精神,才有了台州颇具规模的私营企业,才有了台州今天辉煌成就。为什么要寻找主流文化的精神支点?还不如以台州的自我文化特色为依托,并将其扬光大,当一种文化的力量促进了一个区域的成功,它不就成主流文化了吗?至于环保问题,这跟台州文化根本扯不上关系,凭着台州人的智慧与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想这个难关必然能够克服。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被另一种文化所同化或取代。台州人的硬气,吃苦耐劳,是山的刚毅造就的;台州人的包容,团结协作,敢闯敢拼,是海的大气汇成的;台州风俗习惯的独特,多样,是历史在变迁中叠铸的;台州小吃的爽口,鲜美,是台州人的智慧凝结的;台州经济腾飞的今天,是台州人勤劳的双手搭起来的;台州的未来,是靠所有人一起创造的。总之,还是那句话,自我文化不可丢,它就是台州人苦苦所寻找的文化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