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第三十章

去渼陂前的那个晚上,我站在新修的大桥上,只有江水依旧,却再也寻不回逝去的童年,为了配合我的感慨,台风来袭了,那一刻,海霞说,快躲一下吧,我说,没有这个必要了,还会更湿吗?

雨一直下,广播说台风中心在午后2点钟通过,最后一天了,渼陂,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也是这样辗转不安吗?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渼陂这一趟到底值不值得?不过就是一个农村吗?

午后,坳不过焦灼,过了江,往河东方向进。一路上田野翠绿,青山上有烟雾升腾。在这里,雨中的景致,无可比拟,村中亦是如此,雨水让江南风光变得异常纯粹,异常浓郁。可以说这一次雨中行却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

进入村口远远的看到牌坊,右侧一个方形的水塘,水塘后面便是村庄的总宗祠“永慕堂”。

来之前做了一些功课,大致了解了一下背景:渼陂古村位于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占地约一平方公里,有住户六百余,人口三千余,村民均为梁姓。渼陂村的开基先祖是南宋初年梁仕阶,从陕西夏阳率族中子孙,迁徙渼陂建村。夏阳是一个古称,现在大概在陕西韩城一带。那里也有一个叫做“渼陂”的地方。唐代大诗人杜甫到过那个地方,并写下了《渼陂行》这诗,“渼”指波光鳞鳞的水,“陂”指岸,音美贝。古村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

建村时,先人是非常讲究风水的。像宗祠门前的水塘在村中有28口,象征天上28星宿。这些水塘通过沟渠息息相通,形成全村的地下排水系统,其上是青石板和卵石铺就的巷道。而二十八星宿下面又分四象:“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在永慕堂中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

上联:肇基于斯喜紫瑶左峙芗城侧横本地名山钟灵秀

下联:祥有自看渼水南来王江北绕中流砥柱汇渊源

永慕堂是古村的第一幢建筑,还未入村口的时候就能远远看见,这是渼陂古村的总宗祠,应该算村庄中最重要的场所了。多数村落都喜欢把宗祠建在村口的位置,是全村的精神核心所在。

看门口的介绍:永慕堂为宗祠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建于南宋初年,元未毁于兵燹,明代正德年间,也就是1519年重建,后又经多次重修,给今人留下了一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大宗祠,它有三进。在永慕堂进行重大活动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一般的仪式只能在房祠内进行。宗祠不但在建筑特点上别具一格,还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远观祠堂的外形高大气派,正门位置一个翘角飞檐的官帽状木制牌坊非常打眼,牌坊雕刻精美,上有“翰林第”字样。听当地人说村中曾出过翰林。官帽状的牌坊也是在村中出了大官时才能有的造型结构。除此之外宗祠中还有很多细节都体现了村庄的荣耀,相信古人一定是在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之时,约定俗成的可以将荣耀修筑在宗祠中,这就是所谓“光宗耀祖”吧!

永慕堂宗祠分三进院,在第一进的大门外有两个石鼓。却显得更高瘦一些。石鼓的摆放和规格都是有讲究的,象这样高大的石鼓据说是因为村庄中出过举人。

每一进院之间都有一个天井,这种造型在赣派民居中称“四水归堂”。屋内开一个天井总让人很奇特的感觉,室内室外空间交叉,天光星辰,雨水庭草,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吧。正是这个天井下通往二进院的走道被称为“官道”,当考取官名,衣锦还乡的族人落轿后,都要走这里进到上堂祭祖。

在永慕堂二进院的两侧墙壁上写着“忠、信、笃、敬”,这是梁氏先祖自北宋在渼陂建村立业之始就制定的族训,以弘扬儒家传统道德为建村宗旨,“不求金玉贵,但愿儿孙贤;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举,经天纬地谓之文,霁月风光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

在永慕堂二进院内端有左右两个侧门和一个中间的大门,门前是祭祀的神坛,也是全族会议时,族长的座位。中间的大门除大型活动外一般是紧闭的,上悬“永慕堂”牌匾,门后满满的书写着朱伯儒先生的家训格言,听当地的人说:“以前是烫金字,很可惜文革时候用它来搭戏台,全部都磨损掉了,这上面的字是后人临摹的,也是那个时候的人们希望后人按照朱伯儒先生的家训格言为人处事。”

在二进院天井四周有石柱、木柱3o余根,其中红色石柱上四面都刻着藏字“永慕”的对联,多达2o幅,永慕堂之“永慕”,其中便蕴含着“永不自满、慕学先进、光耀宗堂”之意。相传村中过年时,要推举一人来祠堂写对联,规定对联中必须嵌入“永慕”二字,公认优秀的对联被族长令人刻于石柱上。所以形成了村中文风鼎盛,代代相承的传统。

在渼陂村口的“永慕堂”宗祠中,各处细节都清晰可见由族谱、族训、族规形成的宗法制度。就好象一个与世隔绝的部落一样。同一村落的居民有着共同的祭祖时间和程序,有着共同的宗祠,守着共同制订的族规。除此之外,渼陂古村还有四个房祠——洪庆堂、求志堂、节寿堂、孝友堂和十多个家祠,家族派系分明,等级有序。正是这些完整的宗族制度使得渼陂古村家族繁盛,族群形成了千年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走在永慕堂里,有种回到古代的感觉,又好象来到了小说里所讲的神奇部落里一样,从进永慕堂到出来时,我们除了听导游讲解,基本上没说什么话,都是感慨万分。

从宗祠出来,踏着蜿蜒的卵石小径,很快就会淹没在村落中。色调都是深深浅浅的灰,在雨中层层叠叠的晕染,仿佛是凝固在黄的纸片上的那一抹水墨,简单,深邃,古朴,灵动,只一种色彩却传递着千年古韵。这应该就是赣式民居了,小时候有一阵子寄信见得最多的就是一套民居的邮票,到如今仍然记忆犹新,8分钱面值的北京民居“四合院”用来寄平信,是最多的,而江西民居的面值是2元,很少见到。

赣式民居一直以来都没有徽派出名,很多时候还混为一谈,尤其是近年来“婺源”出名后,在江西行政区内的婺源被认为是江西民居,其实婺源属古徽州,应该是徽派建筑。真正的江西民居应该在古庐陵,也就是现在的吉安一带乡村。另外被称为徽派建筑的典型元素之一的“马头山墙”也广泛应用在赣式民居中,这也是让二者混淆的原因之一。那么赣式民居到底有哪些特有的元素呢?我迷失在渼陂古村中,希望能找到一些答案。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一起奋斗的日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网游竞技 一起奋斗的日子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