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再创鞑子
杨之枭在杏山焦急地等待了一天后,探子传来信息,皇太极果然上当了,这次皇太极本人没来,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带领了五万部队来到了杏山城下。
当天晚上,离半夜三更还有一个时辰的时候,多尔衮他们按照杨之枭派过去的人约定的方式把部队悄悄地拉到了杏山城下,不一会儿杏山城果然缓缓地被打开了。
面对打开的城门,多尔衮欣喜若狂,以前自己在杏山城下吃了多次的亏,现在终于可以得到杏山城了。于是,为了能够使部队全部进城,多尔衮带着部队排着整齐的队伍悄悄地进了杏山城。
当多尔衮带着部队全部进城后,并没有看到城里接应的部队,发现自己中计了,正要命令部队撤出城的时候,早被杨之枭埋在地下的地雷被拉响了,在建虏的脚下爆炸了,把毫无准备的建虏炸得四处乱串。
而这个时候埋伏在周围的火器营也纷纷向建虏开火,弓箭手拼命向建虏射出一支支致命的箭支,步兵还操纵着投石车向建虏投掷着大杀妻,不但把建虏烧得哇哇叫,燃烧的火还使建虏在黑暗中凸现了出来,为火器营的射击指明了方向。
在如此打击下,多尔衮哪抵挡得住,想带着部队往城门口撤,可现在城门早被关上了,在不了解地形的情况下,又不敢把部队散开了去冲锋,只有把部队收拢起来被动地挨打。
这个时候的饿多尔衮只有选择把城门攻下来打开城门出城才有线生机。于是多尔衮一边抵挡四处的子弹和箭枝,一边去进攻城门,可城门早被杨之枭埋伏了重兵看守,加上占了有利的地形,一时哪容易攻得下。最后在多尔衮不顾伤亡下,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来,才把杏山城门拿了下来。
打开城门的多尔衮不敢停留,带着部队拼命往宁远方向撤,而杨之枭则带着骑兵拽着多尔衮的尾巴一阵通揍,由于多尔衮带领的部队不但有骑兵,还有步兵,所以很容易被杨之枭的骑兵追上。
而在杏山城里丧亡巨大的多尔衮又不敢回头跟杨之枭的大部队硬拼,所以一边带着骑兵保护着步兵慢慢往宁远方向撤,一边派骑兵快马会宁远报信,叫皇太极来接应自己。
当多尔衮撤回的时候走到二道沟的时候,又遭受到了地雷的蹂躏。原来杨之枭算准多尔衮失败后回撤肯定会经过二道沟的,所以早派人在那里埋了地雷。
在二道沟地雷的爆炸中,最可怜的要算济尔哈朗了,这可是他第二次在同一个地方遭受地雷的袭击了,上一次他损失了将近两万的人马,而这次跟多尔衮又在这里享受了地雷大餐。
在地雷爆炸后,建虏的队伍更加混乱了,杨之枭带领的骑兵乘机发动了冲锋,这个时候的多尔衮也回天无术了,在等不到皇太极的救兵后,带着少部分的亲兵人马突围了。
经此一战,杨之枭消灭了建虏四万多的兵力,但是遗憾的是还是让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带着五千多的残兵跑掉了。
杨之枭使用连环计不但消灭了建虏的四万多的部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完胜,使新收编的六万新兵在杨之枭的部队里找到了归属感,更使这些兵完全消除了对建虏的恐惧感了,现在大家都认为建虏也不过如此,即使五万的建虏部队还不是照样被自己打得全军覆灭,现在也不以为建虏有什么可怕的了。
通过这几次的战争,杨之枭在部队里的声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因为在杨之枭的带领下跟建虏作战,还从没有吃过败仗,每次都是以巨大的优势把建虏打败,而自身的损失几乎没多少,在这些兵的心目中大家都有这么个想法,那就是只要有杨之枭在,不管多少建虏都不堪一击,如果有一天杨之枭说要打回建虏老巢去大家也会相信的。
有了这些基础,杨之枭认为现在自己完全有条件把皇太极赶回老家去了,现在杨之枭的兵力有十几万,而且都是精兵,在连续打了几场胜仗后,大家的士气都非常的高涨。
而建虏在被杨之枭使用连环计消灭掉一部分,再加上在宁远战场上消耗的一部分,建虏刚开始的十五万兵力现在大概也只剩下八万多点吧,而在宁远城的洪承酬手里大概还有六万左右的部队,到时候只要配合得好,完全可以把皇太极打败的。
杨之枭带着部队来到了宁远城下,就在靠近皇太极兵营的地方驻扎了下来,双方营帐的距离只有三里多,杨之枭到了后没有急于去进攻建虏,而皇太极看到杨之枭的到来也没有急忙派兵来攻击,双方就这样对持了起来。
本来刚开始的时候是皇太极包围了宁远城的洪承酬,现在杨之枭又驻扎在皇太极的背后,就变成了杨之枭和洪承酬把皇太极给包围了,形势对皇太极非常的不利。
现在的宁远城在皇太极眼里变成了真正的鸡肋,要去进攻宁远吧,高大的宁远城防御力还是很强的,自己攻了一个星期还没攻下来,现在杨之枭的部队开过来后,自己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进攻宁远城去了,还要防御后面杨之枭部队的进攻。
但是如果现在放弃宁远城而退回觉华岛嘛,自己心又不甘,自己倾尽全国的兵力千里迢迢通过水陆两路来到了宁远,现在是好不容易打败了洪承酬,并把他包围在了宁远城,眼看就要拿下宁远城了,如果因为杨之枭的到来就放弃也太可惜了。
可以说,现在皇太极最恨的是杨之枭,因为杨之枭的出现,在前前后后的大小战斗中,使皇太极总共损失了十几万的战士,而这些战士还是皇太极族里的精兵,本来建虏人口基数也不大,总共也只有几百万人,能成为战士的也只有几十万人,现在被杨之枭消灭掉了十几万,如何不使皇太极心痛!
而且正因为杨之枭的出现,使上次皇太极在进攻明朝的时候折翅在杏山城下不得不退了回去,这次皇太极估计绕开杏山通过水路经觉华岛来到了宁远城,不但被周锐攻下了义州,还使皇太极包围了宁远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又处于被动。
而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杨之枭的出现,对于周锐,皇太极也有过专门的研究,只知道他是应天府的一个书生,后来出过一本《三国征服者》,最后莫名其妙当上了罗城县令,后来被洪承酬提携后就一直驻守杏山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前前后后跟自己打了几仗,可是每次都被他使用阴谋诡计而使自己折兵损将,可以说杨之枭的成功就是建立在建虏鞑子的痛苦上的。
皇太极不得不承认杨之枭是自己在跟大明交战中碰到的最难缠的对手,以前的袁蛮子也算明朝难缠的对手了,可是跟杨之枭比起来那就差远了。
而且这个杨之枭打仗从来不跟自己硬拼,每次都可以使出花样百出的计谋。而且这个杨之枭的部队是越达越强,部队的人数也是越打越多,通过探子的回报,现在杨之枭的部队居然达到了十几万之多,现在皇太极不得不承认杨之枭已经成为了他进攻大明朝最强劲的阻力了,早知道以前在杏山的时候自己就不顾一切地把他扼杀在摇篮中,只可惜养虎为患,现在杨之枭的羽翼已经丰满,再想消灭已经非常的困难了。
现在皇太极一直感叹自己方怎么没有杨之枭这样的人才,自己虽然有大批的汉人为自己服务,包括范文程得也算有才干的人了,可跟杨之枭相比就差得远了,杨之枭这样的人才没有被自己所用也真是太可惜了。
皇太极心想只要杨之枭现在愿意投靠于他,别说把庄妃给他,就是把自己后宫的所有妃给他,然后自己还可以封他个铁帽子王,自己也愿意,可惜皇太极知道现在已经没有招降杨之枭的条件了。
现在杨之枭在短短一年多部队已经发展到十几万,已经完全可以跟皇太极抗衡了,而现在招降他的唯一条件就是打败他,可现在对于打败杨之枭,在现在的情况下,皇太极心里是一点底都没有。
所以,皇太极在杨之枭带着增援宁远城的十几万部队来到宁远城下后没有马上发动进攻,毕竟对于杨之枭的十几万部队还是有顾及的,现在皇太极唯一要做的只有慢慢等机会了。
杨之枭把部队拉到宁远城下后,没有马上开始进攻除了因为自己部队赶了几十里的路需要休息下外,也是对皇太极有顾及的,再怎么说皇太极作为历史上出名的人物也不是浪得虚名的,其本人的作战指挥方面确实是一流的,就从这次能够轻易把洪承酬打败并把他包围在杏山城下就可以看得出来。
再说现在建虏也有八万多的精兵,真正打起来还是旗鼓相当的,杨之枭以前能轻易打败建虏是因为自己利用了地理和武器的优势打了建虏个措手不及才达到的,而现在如果马上跟建虏硬拼的话自己的损失也会相当的大。
打惯顺风仗的杨之枭也希望能寻找到机会在自己最小的伤亡下把皇太极打败。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