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对战皇太极
对于杨之枭的到来,被围困在宁远城的洪承酬也松了口气。至从前几天在跟皇太极对持的时候,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山海关总兵马科他们带着手下的将士临阵脱逃后,自己苦心经营的宁远防线一夜间土崩瓦解了,自己不得不撤到宁远城里被动地放手。
虽然有着坚固在宁远城墙使建虏展示攻不下宁远,可如果老是被这么围下去的话,自己部队的士气也将受巨大的打击,而且城里的粮食被来就不多,现在又被建虏断了粮道。
一旦没有了粮食的时候,如果朝廷来不急救援或者救援部队被皇太极打败,可以想象那时候宁远城破也是时间的问题。
现在杨之枭在完成自己交代的任务攻下义州后带着十几万的部队救援自己了,这让洪承酬心里非常的欣慰,欣慰的是自己果然没看错人,这杨之枭确实是个人才,跟建虏打仗那是百战百胜,现在他一定可以打败城外面的皇太极的,这个时候的洪承酬心想等宁远之围解除后,自己马上就把琳嫣嫁给他,就算做妾也行。
对于杨之枭擅杀三总兵的事,洪承酬心里也很痛快,自己现在的处境都是被他们所造成的,自己也恨不得杀之而快,只是被他们逃走了没法处罚他们而已,现在杨之枭这样做,等于间接帮助他完成了这个任务。
到时候只要自己跟崇祯上个折子说是自己暗中命令周杨之枭这么做的,那么事情就可以解决了,毕竟自己作为蓟辽总督是有权力处罚这些逃兵的。明朝能有杨之枭这样的猛将真是大明之福。
在杨之枭到达宁远城下驻扎下来后,谨慎的皇太极和杨之枭都没有发动起向对方的进攻,双方就这样对持了下来,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寻找机会给对方致命的一击,只是不管是皇太极或者是杨之枭都非常小心地防备着对方,所以这样的机会基本上没有出现。
对于皇太极来说,其本人多年的军事生涯,早就把自己的兵营防守得滴水不漏,哪能给杨之枭机会呢;而对于杨之枭来说,从来都是自己依靠对方的破绽来攻击建虏的,所以在这样关键时刻哪能留破绽给皇太极呢?
现在双方就所处的位置而言,都是非常平坦的一大片空地,周围没有任何可以依借来攻击对方的有利地形。
既然没有有利地形可以利用,那么聪明的皇太极和杨之枭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晚上偷营的来寻找对方的破绽。只是双方都不是省油的灯,双方为了防止对手的偷营,都高度地提高了警备,每次都会让对手的偷袭部队无功而返。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居然有次当杨之枭派出的偷营部队向皇太极的营地悄悄摸过去的时候,刚好皇太极也在这个时候派了偷营部队向杨之枭的营地摸了过来,两方的偷营部队就这样在半路上想撞了。
由于人数不多,双方接触后稍微打了一架后,就各自返回了,这也是杨之枭来到宁远后跟皇太极打的唯一的局部战争。
当然杨之枭和皇太极都不可能一直这么耗下去,对于皇太极来说如果一直这么耗下去的话,等到明朝的援兵到来后,对自己更不利了,而且这么耗下去的话自己本来不怎么多的粮食也有可能会因为缺少而导致军心不稳。
对于杨之枭来说一直这么耗下去的话,自己本身没什么问题,可是处于宁远城中的洪承酬本来就断粮了的恐怕也支撑不了多久了,再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时间久了恐怕自己士兵的锐气就会被磨掉了。正是上诉原因,所以双方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决战了。
在决战的这天,双方都把家底部队全部拉了出来,黑压压的人群分成两个阵营整齐地排列在宁远城下,在宁远城下这片小小的空地上,双方总共出动的兵力达到了二十万之巨。现在宁远城下到处是锦旗飘扬,可偏偏是一片宁静,耳边只有风吹过旗帜放出的声音,更添现场的箫杀气氛。宁远城上的部队也被城下面的气氛所感染,大家都静静地站在城上向来观望,没有任何一人发出声音,好象生怕自己的声音把下面的人给惊吓住了。
杨之枭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在亲兵的环卫下拿出千里镜仔细观察起对方的阵型来:皇太极布置的阵地还是中规中矩的,跟以前杨之枭跟他们作战的时候没有一点变化,仍然是骑兵布置在最前面,后面则是步兵队型,而皇太极在指挥位置处于队伍的正中间,一根杏黄色的旗帜则是最好的标志。
相对与皇太极的布阵,杨之枭则是把骑兵安排在了两翼,中间安排的是火器营,步兵则是分成两对安排在骑兵的后面,在火器营后面则是炮兵阵地和投石车阵地。
杨之枭为了加大对火器营的防护,减少他们被建虏箭枝伤亡的人数,在火器营面前树起了一派盾作为掩护,这排盾不但可以防御建虏非来的箭枝,还可以作为架枪而用,从而可以提高燧发枪射击的精准度。
在大战还没开始的时候,身处于指挥位置的杨之枭心里不免有点紧张,以前的杨之枭从来没进行过这样大规模的会战,以前杨之枭打过的战争大多都是伏击战等之类的,以前的人数也不超过十万的,而现在双方人数达到了二十万,可以说是明满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吧,这次战争的胜负直接关系到明满的兴衰,所以杨之枭的紧张也在情理之中吧。
在紧张的同时,杨之枭心里还有些兴奋,二年前杨之枭空手穿越到这个时代到,没想到自己会有今天的成就,那个时候的自己以为自己会碌碌过完一生,现在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镇总兵。
而现在居然还带着十几万的人马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太极进行事关国运的对决,这一切杨之枭在两年时间内就做到了,看来不管这次战争的胜负如何,那么杨之枭自己也注定会被写进历史而名垂千古,杨之枭觉得自己怎么都值了。
要知道杨之枭穿越之前只是个碌碌无为的大学生,而现在成为了一镇将军,现在又在指挥着一场世界上最大的战役之一,这让杨之枭不得不感叹自己比这个时代的人多拥有了几百年知识的重要性。
只是现在历史被杨之枭改变了,那么以后的历史会向什么方向发展还是个未知数了。不过周杨之枭也没心思考虑这些了,现在的他能在这风云变幻的明末历史舞台上发挥重要角色的作用也算一件比较骄傲的事吧。
这个时候,皇太极那边先有了动静,只见皇太极大手一招,发起了进攻的命令,然后建虏的鼓声响了起来,立刻打破了这沉静的战场,像是一块大石头丢进水中而引发起了浪潮。在建虏指挥位置的鼓声中,建虏的骑兵开始掣马向周锐的队伍冲锋了过来,而建虏的步兵则跟在骑兵后面也冲了过来。
面对潮水般涌过来的建虏部队,杨之枭刚才还有点紧张的心情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换来的则是兴奋的心情,这是一副强者碰到强者的兴奋之情,决战开始了,一个属于杨之枭时代的战争已经开始了。
只有打败了眼前的建虏鞑子部队,那么杨之枭就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的强者,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会有杨之枭的一席之地,杨之枭也有机会改变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以杨之枭的意志为方向来改变!
至少以后的中国不再会有几百年的清朝**统治,中华民族不再会经受几百年外族的奴隶,中华民族也不再会因为外族的统治而落后于西方。
身负历史重任的杨之枭马上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大手一挥,也发布了进攻了命令,在传令兵把进攻命令传下去后,鼓手拼命地擂起了身边的大鼓,按照杨之枭之前的作战方针。
火器营原地御敌,骑兵向建虏两翼进攻,步兵在跟在骑兵后面,在各营官带领下开始迎着建虏的部队开始冲了上去,举世闻名的宁远会战终于爆发了!
在宁远城下的正面战场上,凶猛的建虏在以骑兵为先导,步兵紧随其后如潮水般地向杨之枭的阵地方向涌了过来,杨之枭也不甘落后,指挥着部队毫不畏惧地迎了上去。
顿时,刚才还沉静得可怕的战场立刻充满了喊杀声,二十万人的声音汇在一起,那声音穿过云层,响砌天际。
在双方开始冲锋的时候,双方的大炮最先开火了,双方都把所有压箱底的大炮都推了出来,拼命地往对方阵营打出一发发的炮弹,落到对方的阵营里,立刻被炸得一片一片地倒了下去。
这个时候杨之枭由于在杏山得到了皇太极来不急运走的大炮,再加上朝廷补充了一批,所以在大炮的数量上一点都不弱于建虏,而皇太极上次在杏山丢了几乎所有的大炮后,这次出征把几乎全国大炮收集起来运到了宁远城下,双方在还没接战的情况下开始以大炮来对对方进行压制。
当然这个时候宁远城下的大炮也没有闲下来,看到城下面的大战已经开始,也开始从城墙上打出一发发的炮弹落在建虏的阵营里,被前后大炮夹攻的皇太极恨得牙痒痒的。
只是虽然大炮的杀伤力比较大,一发炮弹可以打死四五个人,可是战场上你胜负也不是靠大炮来完成的,毕竟这个时代的大炮威力不能跟以后的大炮相比,在总体数量上也不多,所以大炮也只起了辅助的作用而已,战场上真正的主角还是步兵和骑兵的对决。
面对冲在最前面的建虏鞑子骑兵,最先交战的是秦武带领的火器营。在建虏骑兵冲到燧发枪的射程之内的时候,杨之枭阵营的燧发枪在秦武的指挥下纷纷开火了,由于燧发枪兵前面有盾的防护,对于从建虏鞑子骑兵那射过来的箭枝对燧发枪兵构不成多大的威胁,反倒是建虏骑兵在几千支燧发枪的打击下纷纷停步不前,不是他们不愿意冲过去。
而是根本冲不过去,在几千支燧发枪同时开火的强大火力封锁下,冲到这个射程之内的骑兵都纷纷被射下马来,而后面的建虏骑兵仍然前仆后继地往前冲,他们不是被燧发枪射中就是被前面倒地的骑兵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