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三)(8)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三)(8)

上文我们说过,一首俳句由于题材的撷取、词语的搭配方法等的不同,就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透明性。除此之外,也有的俳句故意使用不加说明的故事典故,来矫正大量使用所谓“俗谈平话”所造成的卑俗趣味,结果也造成了另外一种表现上的不透明性。对用典而不加任何解释与说明,这对只有区区十七字的俳句而言当然是迫不得已的。但另一方面,即便对相关典故缺乏可靠的历史知识,那也并不太妨碍对作品情趣的欣赏,鉴于这种考虑,作者使用了相关的表现方法。例如有一首著名的俳句:“象泻呀,雨中西施,合欢花”,或者“在蜗牛角中,分开吧,须磨明石”。这样的俳句对于那些不知道苏东坡的西湖诗句、庄子的蜗牛角争斗的典故、《源氏物语》中须磨与明石的读者,在理解这些俳句的整体意境时,大体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妨碍。又由于读者的不同,象泻的雨景中突然出现了中国的西施,须磨与明石之间突然有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蜗牛,这种外在表现上的不透明性,反而如同隔着花玻璃看光亮或者看到用硫黄熏染的银器一样,有一种特别的韵味。

这样看来,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作为“寂”之美构成因素的“然带”,又多了一个思考依据,我们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来考察蕉门俳谐中的另一个美学问题了。我们已经从“寂”的第一语义“寂寥”、“孤寂”出发,考察了古来俳论中的虚实思想及其根本意义;接着,我们从“寂”的第二语义即“宿”、“老”、“古”的特殊审美转化出发,考察了“不易、流行”论的根本意义。现在,当我们又从“寂”的第三语义“然带”出发,考察“然带”与“寂”的审美内涵之关系的时候,不能不令我们想起支考等人的俳论中所论述的“本情”与“风雅”的关系问题。

所谓“本情”,意思就是事物的本然之心,从“物心一如”、“天人相即”的俳谐的世界观上看,在我们所说的“然带”的意味深处所内含着的事物的本然之相,亦即所谓的“本质”,实际上明显带有一种客观观念论的意味。在《三册子》中,服部土芳转述芭蕉师的一句话:“松的事情,要向松学习;竹的事情,要向竹学习。”认为“不出自事物本身的自然之情,就不是物我合一的真诚之情”。“本情”思想的根源无疑就来源于此。支考的《续五论》对此则做了详尽的阐述。他曾以芭蕉的“金色屏风上的古松啊,也在冬眠”这首俳句为例,说明芭蕉以其独特的表现方法(将金色屏风与古松、冬眠搭配在一起),很好地发挥了事物的“本情”(“金色”本是暖色),是“二十年努力修炼而得来的风雅之寂”。他还进一步从“金色屏风”与“银色屏风”的“本情”相对比的角度,论述了“本情”与“风雅”的关系。支考在此所说的“风雅”一词,是在俳谐的特殊表现这一意义上而使用的,而且,他还直接@将“风雅”与“寂”结合起来,使用了“风雅之寂”的概念。可以说,在我们论述“然带”中的特殊的审美意味之前,支考已经是在这个角度论述“寂”之美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日本风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日本风雅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三)(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