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调养要顺应四季冷热
春天是阳气开始复苏、万物生机勃勃之际,所谓养生就要顺其性而颐养人体生发之阳气,既要养“生”气;夏天是长,万物繁茂,所以要养“长”气;而秋天是气降而收,所以要养“收”气;冬天万物内潜深藏,所以要养“藏”气。
春季万物生发,疏肝解郁,兼养脾胃
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阳气逐渐增加,这个时候人体脏腑的活动也开始活跃,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精神情志在这个季节也要以“生发”为准则。我们应穿得宽松一点,适当增加运动量,活动肢体,以顺应阳气的生长。
春天阳气从冬寒的怀抱中偷偷露出触角,尚为柔弱,气温冷热交替,很不稳定,三寒四温,变化剧烈,随着气温的回升,细菌、病毒也开始繁殖,加之风卷尘埃,所以极易感冒,是温热病邪的高发时节,婴幼儿及正在长身体的儿童还很脆弱,尤其需要小心呵护。
饮食方面,可以吃点春笋、豆芽、香椿、春韭、苏叶、葱、生姜、胡萝卜、菠菜、芹菜等有助于阳气生发的食品。
如果是长期肝郁、情绪低落、容易心情烦躁、习惯叹气的人,春季也是最合适养肝解郁的时节。我们可以用决明子10克,菊花、桑叶各5克,适量冰糖调味,做为茶饮。还有一方五花开郁茶,用玫瑰花、芍药花、素馨花、百合花、佛手花各3克泡茶,对肝郁不解,忧郁成疾的患者颇有奇效。
夏日食姜,护胃养气,天地气交,上下循环
夏日天暑下迫,地热上腾(色色小说,水分迅速蒸发成气体而上升,然后受冷又化为雨水降落下来。天地之间的空气、水湿上下对流,交通融合就增加了,所以叫“天地气交”。人体也是如此,脏腑之间存在着上下对流、交通互表的升降出入关系。夏天阳光充足,气温很高,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季节。
夏天是吃生姜最好的季节,也是中医“春夏养阳”的具体运用。我一直提倡吃姜,吃了40多年了。姜能健脾胃,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又可使肠的张力、节律和蠕动增加。
怎么吃姜也大有学问。这里介绍一种姜的吃法。把生姜洗净后切片,然后用醋和少量的盐泡上,大概三天以后就可以吃了。一次吃2~3片就可以了,不要吃太多,因为姜性温,吃太多就会导致胃热。
吃姜还要注意天时。姜的特性是发散、生发,所以早上吃姜最好,让沉睡了一个晚上的阳气重新开始活跃,能让您在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中精神焕发,充满活力。一年四季中,则夏天吃姜最好,能够很好地助长阳气。而秋天则不适合吃姜,因为秋天是阳气开始收敛的季节,所以谚语说“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不过也并非绝对如此,例如感冒初起的时候,就可以多吃点姜而不用管季节与时辰。另外要注意,心烦气躁、身体消瘦、高血压,或者经常口干口苦、便秘如球的人应当少吃姜。
秋天润肺清燥,调养阴虚正好
秋季是一个收敛的季节,自然界的植物和农作物都成熟了,人们开始收割、储藏,为过冬作准备。
秋天起居应该是早卧早起,增加睡眠的时间,减少加班过劳的时间。因为秋天属于“阴气长,阳气衰”的季节,早睡就是为了帮助收敛阳气,另外,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在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而且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发病,所以,秋季适当早起,可缩短或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秋天是肺当值的季节。天高气爽、风气增多,一天之中昼夜温差较大,也是容易感冒伤肺的季节,因此要保护好肺脏。俗话说“春捂秋冻”,“春捂”就是春天的时节骤寒骤热,气温变化剧烈,所以不要突然脱去冬装,适当地捂一点儿好。秋季,气候逐渐转凉,但是夏天残暑余热犹存,骤然穿上保暖的厚衣,容易使体内变生内热,上火。“秋冻”就是适当地穿薄点儿的衣服,随着气温的变化而逐渐加衣。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总结。
秋季的食品以甘润为宜。这里推荐一个适合秋天的药膳:鸭梨百合粥。
取鸭梨100克,鲜百合2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将粳米淘洗干净,鸭梨洗净、去皮、切丁,鲜百合摘瓣、洗净。接下来将粳米用文火熬熟,加入鸭梨丁,煮烂,再放入冰糖、百合,煮沸即可。其粥色泽鲜亮,味道甘美,配合滋阴润肺的百合,尤其适合秋季滋阴润燥。市场上出售的秋梨膏也适合秋天润燥食用,但是有糖尿病的人就不适宜了。
冬季养肾补脾,来年身体健康
冬藏就是藏物质,冬天气温下降,整个大自然都开始进入一个收敛和物质贮藏阶段。户外运动减少了,出汗也少了,阳气就内敛了。阳气内敛的时候,就容易有内热了。所以这个时候你可以吃些清润的食品,比如说各种水果,或者像山药、百合、藕这些都属于清润滋阴的食品。
中医的进补,应该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冬季是一个敛阳藏精的季节,冬季进补就以补阴为主。
冬季的时候可以多吃点养阴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桑葚子等,以补肾阴。男子以肾为先天,可以用一些滋阴的药养阴分,比如像刚才说的黑芝麻。女子以血为先天,一生中都和经带胎产紧密相连,所以容易血虚,可以多食用核桃、黑芝麻、阿胶等。
节选自《无病到天年》路志正著云南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