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褂的诱惑(9)
用微笑点燃人性中的善,用善去延续人类间的爱。不要将救死扶伤看成是医生天经地义的责任,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帮扶他人的恻隐之心,那是中国传统文化镶嵌在我们心灵深处的的精神遗产。生活中,常常有人会问医学生,医学生也会经常独自叩问:“什么是医学?”。权威辞书上赫然写道“医学是科学,一门研究人类健康维护与疾病诊疗、预防的科学”这样的定义没有错。但是一位叫特鲁多的医生用毕生的职业感悟道出了医学的真谛:“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关爱,总是,去抚慰”(“Sometimecure;Usuallyhelp;Alwayscomfort”)。
影片中,帕奇是位被视为“胡闹”的医学生,固然他的成绩优良,却在品行上落得了个“过度快乐”的评语。这个问题颇为令人寻味,在现行的医学教育制度下,医学生为什么不允许“过度快乐”?相反,我们的医学教育制度应该鼓励每一位医学生,都能像帕奇一样,拥有一颗“过度快乐*”的心灵……因为医院是一个忧愁的地方,需要医生将自己拥有的“更多的快乐”播撒给缺少快乐的患者。
思绪回到那些热心筹办“学生诊所”的勇敢而可爱的同学们身上,他们不仅在“拷贝”帕奇的模式,而是在思考帕奇的道路,用自己的行为重新书写“医学”、“医疗”、“医生”、“病人”的定义。这样的医学生活注定是不平坦的(帕奇甚至牺牲了女友的生命,在中国还有俱多法律陷阱和世俗偏见需要克服),但一定是精彩和绚烂的。
4.好在有天使作证
——为什么医生不能掌控生死?
好莱坞一向是纯情党的催泪机器,但作为爱情类型影片的《天使之城》(CityofAngels1998)却并不算太称职,女医生与天使之间爱情递进的逻辑在中国观众眼里不仅突兀,而且陌生,显得生揉、勉强,这类天使爱上凡人的故事模型也显得老套,好在优美的音乐旋律烘托了情感的跌宕,帮助导演挤压着观众的泪囊。不过,换一种解读的方式,将它视为一部医学伦理片,似乎更加贴切现实境遇,也更能引发我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