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电影的心灵划痕(1)
引子:电影的心灵划痕
一个人的观影史与精神发育史
30年前,诗人气质的电影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曾留下了一部叫《雕刻时光》的名作,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其实,电影何曾只是雕刻时光,也雕刻每个人的心灵,因此,一个人的观影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人生有梦,有情,也有怨,有恨,电影就是造梦、寻亲的工厂,也是泄怨、解恨的阀门,如同阿瑟-米勒所言,电影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观看(建构)生活的方式。冗长的生活画卷,变成2小时里悲喜交加的制式故事,变成了特写镜头,蒙太奇手法演绎的人生万象(大戏),一部流淌着真爱、温暖和痛苦、蒙难、生死的命运交响曲,
电影艺术游走于虚构与真实、世俗与诗意、偶然与命定,瞬间与永恒之间,尽管故事,场景,人物都可以虚构,但人生的境遇(悲欢离合)是真实的,对生命的撞击(生死爱痛)是真实的,观影中投注的情感是真实的,观后的感动与感悟是真实的,影片对心灵的划痕是真实的。因此,一些人出于消闲和娱乐,在观影中寻求到放松、发泄、解脱,但更多的人则出于寻梦和开智,从中获得了人生的澄明与彻悟,心灵的疗治与救赎。
刘小枫在谈论基耶斯诺夫斯基的电影《十诫》时指出:叙事家有三种,只能感受生活的表征层面中浮动的嘈杂、大众化地运用语言,是流俗的叙事作家,他们绝不缺乏讲故事的才能,能够在生活的隐喻层面感受生活,运用个体化的语言把感受编织成故事叙述出来,是叙事艺术家,,不仅在生活的隐喻层面感*受生活,并在其中思想,用寓意的语言把感觉的思想表达出来的人,是叙事思想家。相对而言,生命、疾苦、死亡主题影片大多直指人心,因而常常抵达叙事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境界。
今天,已是类型电影的时代,精明的好莱坞的片商们把电影像切蛋糕一样区隔为若干类型去招徕观众,什么西部片、硬汉侦探片、神经喜剧片、歌舞片、家庭情节片等等,它们不仅仅一些商业标签,还是一种艺术宣言、一个制作、欣赏类型,一类故事主题、叙事模式,一份特定的意境与语境。
在这些类型片中,似乎没有医学主题的电影类型,因为它不符合四项标准中的前两项,还不构成一种独立的制作、欣赏类别,也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宣言,只符合四项标准的后两项,是一类故事主题、叙事模式,也是一份特定的意境与语境。但是,如果将医学主题电影中的叙事津梁呈现出来,它却是所有电影的精神母题,那就是生死、疾苦、命运的拷打与提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