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电影的心灵划痕(2)
生命、疾苦、医学(医生、医院)主题电影的类型呈现旨在揭示一个人、一个民族生命观(生死观)、疾苦观的现代重塑。生死爱痛是生命的底色,无论是银幕上天崩地裂的旷世之恋,还是托付生命的环球壮游,或是回肠荡气的荒野厮杀,都是因为有了生死的大分野才格外地显出价值,鲁迅曾指出,悲剧就是将有意义的东西撕裂给人看,君不见,在编剧笔下,好人不幸病了、死了,坏人还幸运地、生猛地活着,在导演的授意下,智者痛苦地死了、残了,庸人还快乐、健*全地活着,于是,人们才去兴,去怨,怨愤上苍无眼,世道不公,命运坎坷,生命无常,也因为穿越苦难、超越苦难才湍急地奔涌出意义,苦难是人生的导师,灾难是肃穆的课堂,贫病交加是天才的境遇,在此,人们与高洁的灵魂、神圣的情感、纯粹的心志不期而遇,几乎每一部影片,生死疾苦都如同盐巴,渗透于每一个生命个体之中,也融会在每一种电影类型中。如同清风,升腾着平凡生命的精神海拔,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电影的精神幽灵无所不在。
在当今电影谱系中,医学主题电影可以细分为瘟疫主题、精神病(疯人院)主题、恶疾(结核、癌症、艾滋)主题,死亡与解脱主题,医生传记片,生命:未来(克隆、机器人)的忧虑图景,残障:超越与奇迹主题。其实,不必为一些在片名中出现医生名字或医学术语,以医院为电影场景、以医生为故事主人公(主角)的影片所迷惑,他们并不是所谓医学主题电影,因为这里找不到生死疾痛的叙事,而是一些政治批判的隐喻和嬉闹的喜剧噱头,如《日瓦格医生》(通过一个医生的传记折射出俄国社会变迁的大轨迹)《陆军野战医院》(又译为《风流医生俏护士》,意在讽刺越战)《不列颠医院》(讽刺英国现代社会的极端荒谬性)。
毫无疑问,人人都无法回避生老病死的自然进程和宿命,却很少有人愿意将生老病死的话题悬挂在面前,日日思考,夜夜咀嚼,国人常理叫忌讳,英文叫“塔布”(Taboo),如同用一块黑布遮罩着决定我们命运的密码本(生死簿)。不过,有一群人偏要掀开这块黑布,把生老病死的悲喜演示给人看,那就是电影人。他们利用光影技术在120分钟里浓缩出生命的无常,苦难的底色。教导人们如何去承载痛苦,品味孤独,超越死亡(直面死亡,向死而生),咀嚼忧患,提撕人格。
请跟随作者的笔去探究银幕上的疾苦与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