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你有控制别人的行为吗?(5)
反对别人的时候,人们无法意识的是什么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知道他们的无知所在,我们就可以回答以下的关键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要控制别人?”
我一直无法忘记几年前我碰上的一件事:
有个男人变得很难相处,于是他的妻子离他而去,搬到了几个街区之外的公寓去了。她忍受了他愈演愈烈的恶劣行为长达20多年,最后选择了离家出走。她曾抱有希望,以为他会变好,可以变得温柔体贴、富有爱心,并且希望多年来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能换得与丈夫之间的亲密关系。
她的丈夫一直希望她回来,甚至在两年之后还耿耿于怀。在妻子的建议下,他决定和我谈谈。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我问他是否知道妻子希望他能改变自己的愿望,如果知道,他能改变什么来使她回心转意?
他说:“她只想我对她好一点。”
“你可能对她好一点#吗?”我问。
“她是因为我暴怒才走的,我怎么能对她好点呢?我就是这么个脾气。”
在我们接下来的谈话中,他处理问题的方式越来越清楚了。说不出什么理由,他就觉得--
如果他表现得十分狂暴与愤怒;
如果使劲吵闹,让妻子认为是她使他发了疯;
如果大肆羞辱和胁迫她,告诉她死了自己做主的心;
甚至干脆饱揍她一顿--
就能够使妻子认为离开丈夫是错的,就会乖乖地回到他的身边。
很明显,正是他强烈的控制欲,迫使妻子离去,这就是他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发神经。与所有侵害者一样,他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那些制造紧张关系的人,并不是在自觉的情况下伤害了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与他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前面的例子中,妻子和丈夫都渴望亲密的关系。但对于不同的人,亲密有不同的含义。对于什么叫亲密,如何做才能达到亲密,双方的观点恰恰相反。一个人对于建立亲密的关系存在错误的见解,居然还付诸于实践,这实际上消灭了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行为发生的情境很重要
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会明白,为什么有些人的行为--不管他的目的是“建立亲密关系”还是“做点好事”--会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既然所有的压制行为都有逆向的性质,它们可以被认为发生于逆向情境中。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情境的重要性。举个例子,如果你只看到我大声喊叫,面红耳赤,东张西望,我的行为就会显得很奇怪,难以解释;但如果你知道了这一行为发生的情境--我正在观看足球比赛--我的行为就不再是无法解释的了。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了解情境或拓宽视野能够很好地解释我的行为。
除非我们知道行为发生的情境,不然连普通的行为也无法解释。一旦我们了解行为发生的情境,就能够对行为做出解释,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存在着逆向关系。
知道了反对他人行为发生的情境,我们就可以开始解释他们的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