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智力工具--经济学家的技能(3)

1.4 智力工具--经济学家的技能(3)

这就使得我们思考“无意的结果”这一观念。每个司机都想到达各自的目的地,一路上都要不断作决定,都在路上与他人进行协作。但是整体的交通运行,却不是某个人有意设想的结果,要保证有序的交通,也不需要一个虚拟的中央交通调度员来指示每个人应该做什么。复杂的交通形态是自发呈现的,来源于人们“仅仅是各自开好自己的车”所带来的无意结果。很多时候,人们会问:“作为并非有意设(色色小说计,而只是人们各自逐利行为的副产品,这类有序的形态是如何产生的呢?”正是这类问题的提出,激发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人们的优化行为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专业化(或者按照亚当·斯密的提法叫做劳动分工)是增加产出的必要条件,而由此而来的产出增长,在几个世纪以来极大地扩充了“国民财富”的积累。但是,缺乏协调的专业化带来的则是混乱,而不是财富。人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追逐各自感兴趣的特定目标,与此同时对旁人的利益、资源和能力几乎一无所知。但自己的计划要想成功却又依赖与别人的合作,这一切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或是解释亚当·斯密所谓的“商业社会”不可思议的运转时,经济学理论常显得不同凡响。在《国富论》中,斯密早就观察到:

分工一经完全确立,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产物,便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极小部分。他的大部分欲望,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来满足。于是,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为商人,而社会本身,严格地说,也成为商业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的生存都依赖于专业化和交换,成功的协作是一项特别复杂的任务。想想看,为了你今天吃好一顿早饭,有多少活动要进行精密的协作。你早上吃的麦片和面包要经过生产、加工、运输、分销等若干环节,农民、卡车司机、建筑工人、银行经理、超市收银员只是在这些环节中付出劳动的人当中的少数几个。(继续往下想,事情就更不可思议了:矿工采掘铁矿石炼钢,钢材制造卡车,卡车拉砖,用砖盖厂房,工厂生产拖拉机,农民用拖拉机来收麦子。关于生产农民使用的拖拉机,我们就可以写整整一本书来谈论其中涉及的无数个人和组织,即便如此都无法将所有人员涵盖。)这些人怎么就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正好做了适当的事呢?经济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从中逐渐成长起来。尽管近些年来经历了“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扩张,经济学的主旨仍然是解释“商业社会”的运作;而大多数人谈到“经济”的时候,其实脑子里想的也就是这个。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上一章下一章

1.4 智力工具--经济学家的技能(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