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恶棍解析(2)

经典恶棍解析(2)

在一定程度(但出于不同理念)上,好莱坞也不愿

“站队”,他们乐意做道德判断(太乐意了),但不乐意明确指向。因此,它塑造的坏人绝大多数是

“泛泛”的坏人,比如反社会是反角出彩的一大机会。从《发条橙》中的阿历克斯到《出租车司机》中的德尼罗,到《小恺撒》中的恺撒、1931年的《人民公敌》中的汤姆(一个黑帮分子),还有《教父+激情2》中的迈克,他们所从事的

“事业”对社会是有害无益的,但偏偏他们具有十足的人格魅力,楞是

“骗取”了观众的同情心。前文所述的神话角色、童话角色大部分也是反社会的,但观众投射的感情基本上都是负面的,巴不得他们倒霉、没有好下场。

而对于这几个角色,观众的心态更复杂,有痛恨,也有怜悯。在我们的银幕上,塑造这样的反角会遭遇审批麻烦,或许我们的观众比较纯洁,容易被带坏。

最出彩的反角不仅反社会,而且极度神经质,属于疯子;但不是弱智的疯子,是天才,只不过才华用错了地方。

排名第一、第二的恶棍分别是《沉默的羔羊》(TheSilenceoftheLambs,1991)中的吃人博士和《惊魂记》(Psycho,1960)中那个恋母到极点的小伙子,他们的

“坏”超越了社会、阶级等外在因素,直接进入内心最幽暗的角落,属于弗洛伊德探究的领域。

这两个人杀人纯粹出于非理性,他们的终极对手不是被害者,而是他们自己。

同类型的还有《闪灵》的男主角、《猎人之夜》的男主角,《七宗罪》里那个最后露面的家伙虽然未能上榜,但我觉得他也应属于这一类,出场虽晚但无比震撼。

至于神话、童话中的反角,许多都有狂人的特征。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你的,大大的坏:远离标准答案的影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你的,大大的坏:远离标准答案的影评
上一章下一章

经典恶棍解析(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