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主旋律(2)

好莱坞的主旋律(2)

好莱坞有时也宣传较具体的美国观念,比如《龙城风云》证明司法程序的重要性,明确反对民众私刑;《12怒汉》展现陪审团制度对犯罪嫌疑人权益的保护,等等。

但是,随着好莱坞几大电影公司成为国际商业集团的一分子,其产品的商业属性越来越浓厚,美国地域色彩则相对薄弱。

冷战结束后,好莱坞曾经一度为找不到虚拟坏蛋而苦恼苏联不再是西方公认的威胁,把任何其他民族刻画成反面角色,美国境内的该民族人士便会示威抗议,而且该国市场也会失去。

结果,越来越多的美国片把美国政府或美方塑造成反角。这里面可能有好莱坞左翼人士宣泄的因素,但更多是出于商业需求,而非对社会或政府的严肃批判。

这种情况在911以后曾发生微妙的变化,当时有官方人士找好莱坞谈话,希望他们借助手中的强势宣传工具在海外推广美国价值,美其名曰

“让世界了解美国”。但这种软压力的效果并不显著,因为好莱坞的上帝不是华盛顿,而是观众,而海外市场的比例越大,影片的美国味就越发淡薄。

美国政府唯一能施加影响的,是对于制片商的有选择支持,这主要表现在涉及军事题材的作品上。

当影片塑造的美方形象过于负面时,五角大楼便会拒绝出借军事基地作为拍摄场地,拒绝租借军事器材;反之,它可以用尽量低廉甚至免费的方式,提供各种设备和人员。

《空中勇士》、《恐惧的总和》、《黑鹰坠落》、《珍珠港》等影片便得到国防部的一臂之力。

从内容上,最接近我们意义上

“主旋律”的好莱坞影片,可能是正面描写美国官方或军方人物及美国国策的作品,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空军一号》和《深入敌后》,但这种分法忽略了作品的功能和艺术价值。

比如上述《深》是一部源自真实事件却平庸至极的娱乐片,《空》是一部纯属虚构的优秀娱乐片,而《拯》是战争片的一道分水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但该片不可能诞生于二战期间,因为当时美方对惨烈的战况采取严格的过滤措施,将真实经过漂白后才呈现给公众。

影片上映后,军方对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大加褒奖,但实际上该片对战争描写的突破,是反美方对战争报道的一贯政策之道而行之的。

总之,主旋律与否,跟作品的艺术性和娱乐性没有必然的关联,一切皆+激情看创作者的发挥空间和表现功力。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你的,大大的坏:远离标准答案的影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你的,大大的坏:远离标准答案的影评
上一章下一章

好莱坞的主旋律(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