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真人真假事(1)

附:真人真假事(1)

附:真人真假事《社交网络》这部影片若搁在中国,一定会引发官司。

不信你试试拍一部腾讯马化腾+激情的传记片,站在360的角度来拍,我估计

“诽谤”、

“污蔑”、

“丑化”等词语会满天飞,那家电影公司即便支撑到发行那一天,也避免不了赔礼道歉、弥补精神损失之类。

倒不是说咱们国家的法制特别健全,公民声誉倍加保护,而是咱们有儒家文化,见面必须谦让,至于背后捅刀子那是必然的。

除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网民,跟一个无冤无仇的大名人较劲,其实并不属于中华文化的基因。

《社交网络》(TheSocialNetork,2010)讲的是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创业的故事,取材自2009年的一本书,叫做《不经意成了亿万富翁》,作者本麦兹里奇也是哈佛校友。

他的素材有两个来源,一是法庭记录,公开的信息;二是Facebook另一个创始人爱德华撒夫林,就是影片中那个埋头干活、不愿移居硅谷的小帅哥。

麦兹里奇当然想采访扎克伯格,但被拒绝了。写作过程中,撒夫林和扎克伯格庭外和解,前者的股份从0.03%增加到7%,目前他的身价是13亿美元。

估计马克开出的条件包括不许撒夫林在外说他的坏话,因此,撒夫林中断跟麦兹里奇的合作。

从完成的影片来看,撒夫林被塑造成诚实肯干,吃苦耐劳,但缺乏商业远见,真正的

“坏人”是原先Napster的创始人、那个花天酒地的西恩帕克,而马克则夹在中间,他听信谗言,抛弃朋友,但骨子里不是坏人。

美国有两类传记,一类是主角自述或者授权的,长处是够权威,短处是往往只挑好的说;说得严重些,即便弄虚作假,只要不穿帮就没事。

但美国人作假层次较高,通常不是贴金,而是夸大不堪的往事,比如詹姆斯弗雷的自传《百万碎片》(又译《岁月如沙》)走红后,有一家网站经过六周的调查,发现书中描写的吸毒、犯罪记录等肮脏过去全是虚构的。

还有一类传记叫做

“未授权”(unauthorized),当事人没有授权,甚至压根不愿接受作者的采访。

我刚到美国时,看到这类传记,心想,那有什么价值,值得在封面上夸耀吗?

岂知,得不到当事人合作,言下之意就是有猛料。好吧,你不愿开口,我去找你的老同学、老邻居、老朋友,还有,你的仇人,他们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你的,大大的坏:远离标准答案的影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你的,大大的坏:远离标准答案的影评
上一章下一章

附:真人真假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