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遗失的美好”(2)

第二章:“遗失的美好”(2)

值得一提的是,在广大青年学子中的“知名度”与研究界的“关注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着重于研究界对该刊的关注程度,而前者则关注于该刊在青年学子中被知晓的程度,说它在青年学子中“知名度”高乃是因为这一刊名曾见于钱理群、温儒敏诸先生的笔下,在他们的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有这样一段话:

1929年9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宣传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并由宣传部出钱,在南京办起中国文艺社,刊行《文艺月刊》;在上海则有《民国日报》的文艺周刊与《觉悟》副刊,以及《絜茜》杂志,公开宣言打倒“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笔者相信,当《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成为全国各大高校中文系指定教材后,这也是许多现代文学研究者甚至包括中文系的学生们记住《絜茜》这个奇怪刊名的最早渊源。因为“絜茜”两字的组合非常怪异,一个生僻字加一个多音字,很多人容易读错,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造词法很容易过目不忘,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里并未详述这份杂志的一二三四。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现代文学研究者来说,它属于“容易眼熟但叫不出名字”的文学期刊。

其二“传奇”之处在于,从史料上看,研究界对这份刊物的评价无疑是存在着争议的。

如果只根据上述内容来判断这份刊物,我们可以判断这份刊物的倾向及其文学意义:右翼期刊,水平不高。但是,在另外一份史料中,笔者却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邓演达同志被蒋介石杀害后,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后来更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引者注)遭到了重大的挫折,各省市的地方组织也陷于涣散,北平市的组织也不例外。一九三二年初秋的一个下午,杨允鸿同志陪同一位四十岁上下的女同志突然来到我的住处。杨系上海行动委员会的成员,在上海和另一个成员丁丁又名丁夜莺的创办了一个文艺月刊《絜茜》,经季方同志介绍和北平行动委员会成员万斯年(我的兄长)相识,以后在北平成立了“絜茜”分社,并创办了一个文艺刊物《飞瀑》,出版几期就停刊了。杨允鸿首先谈到季方同志仍在北平孤军作战,坚持斗争。随后即向我介绍那位女同志叫任锐,系孙炳文烈士的遗孀。她准备在北平办一个中学,因初来北平,人地生疏,希望有人协助她。季老想到我,希望我能帮助她办学……(左图为“编者的话”)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遗失的美好”(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