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遗失的美好”(13)

第二章:“遗失的美好”(13)

正如茅盾所批评的那样,其实这正切合了“社会民主党”非暴力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社会民主党所强调的“民主社会主义”实际上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富分化及其危机,但是与“暴力社会主义”不同,他们不认同列宁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反倒倾向于“民主社会主义”——即要求充分经历“资本主义”这一阶段然后再进入社会主义,即张资平所称的“布尔乔亚”——一个在马克思主义中与普罗大众(无产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群体。

因而,当“民主社会主义”与“底层叙事”共同成为近年来中国社会思潮热门话题时,我们不妨从这“民主社会主义”在华传播滥觞——“第三党”早期的社会主张入手,从它们与文学的关系来反观这一思潮的本质。笔者认为,重读《絜茜》月刊的出发点乃是就“民主社会主义”对于“底层叙事”这一文学样式实践的再理解,无疑这对当下中国文学界与社会学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

而且,笔者在最后不得不提出来,有一个细节我们必须还要注意,之所以该刊会有“絜茜”这个奇怪的名字,乃是因为它是英文单词“Cathay”的音译——

Cathay者,中国也。

“第三党”经世济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气魄,仅凭此刊名便可见一斑。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字面意义来讲,“絜”是衡量的意思,而“茜”则指向了一种“美好”的隐喻。只是可惜的是,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因为《絜茜》月刊的“被遗忘”,对于该刊编辑者们的“美好”愿景,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灰飞烟灭,当下的我们早已无从无把握、衡量了。

但愿这份遗失的“美好”,八十年后的今天可以重新拾起,并给后来者我们以启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遗失的美好”(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