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一种叙述(2)
在关于《狮吼》杂志及其后期文学活动史考察中,韩晗详细叙述了该刊从“滕(固)核心”到“邵(洵美)核心”的转变过程以及其停刊始末,并认为该刊在对欧美文学的译介上有着巨大贡献。同时,以《现代文学评论》为支点的史料考察,韩晗着重介绍该刊对外国文学研究的贡献,以及其在民族主义视域下的“整理国故”与“比较文学”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而《笔谈》是茅盾于1941年9月在香港创刊的文学半月刊,韩晗通过以《笔谈》杂志为核心的史料考察和战争语境下“文学场”的成因与分析,指出其带来了香港政论刊物的勃兴,形成了从“话语媒介”到“文学场”的文学模式转变。在以《呐喊(烽火)》周刊为核心的史料考察中,韩晗对这份茅盾、巴金1937年在上海创立的文学期刊得不到评论界重视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考辨,揭示出其原因在于胡风的诋毁,而最终原因来自于胡风茅盾的四次交恶,但是该刊的历史意义却不应被忽视。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最后一节是对《学衡》杂志的再思考与再认识。《学衡》杂志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指出其被误读的原因在于不能全面地读,不能历史地去分析,而是断章取义。韩晗做出了其“上清旧文学之弊,下开新儒家之源”历史价值的论断。
在此书中,韩晗发掘了一批被淹没的史料,并根据这些史料的研究现状提出疑问,再追根溯源寻找答案。在对历史“祛蔽”的过程中,韩晗努力为我们还原历史的可能面貌,发掘了一些“遗失”的“美好”,并让我们获益良多。
但历史无法重现,由历史构成的叙述底本就成了一种理想状态。无论多完美的叙述都只能是一种述本,可以无限接近底本却永远无法到达。韩晗的这个述本无疑是优秀的,他采用新的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对这些期刊进行了新的叙述。但我们依然渴望着更优秀的叙述出现。这是致力于史料研究者的宿命!是挑战!也是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