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涨——凯恩斯主义的特产(7)

滞涨——凯恩斯主义的特产(7)

他所基于的论据是:

第一,从长期看,失业率总是处在由于摩擦性原因和结构性原因所引起的“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任何试图将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努力,不仅是徒劳的,而且是有害的。

第二,只有在人们具有“货币幻觉”,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通货膨胀水平,即没有意识到货币贬值的时候,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总需求”政策才有可能收到暂时的“成效”。一旦人们从经验中总结教训,把通货膨胀预期调高时,失业率会回到原有水平。而政府为了维持低失业率,又不得不进一步增加货币投放。^H小说于是就产生了恶性循环。

弗里德曼认为:从长期看,不仅“充分就业”不能实现,而且还会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

其次,我们从财政政策的角度来对其予以分析。

凯恩斯主义者一直顽固地坚持,政府花费的1元不只是1元,在他们看来政府的这笔钱是具有乘数效应的,即政府支出1元,可以带动市场1.5元的增长。

但这一观点遭到了济学家罗伯特·巴罗的质疑。罗伯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间的美国经济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支出的增长只会导致产出减少,国内生产总值降低。

为什么会如此呢?原因就是政府支出存在挤出效应。虽然政府支出的确可以制造就业机会,刺激经济活动,然而支出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吸收了个人与企业用于投资的资金,减少了潜在的就业机会与社会财富。

更重要的是,政府投资事实上往往被用于非生产性项目,譬如充实国防等,而私人投资的用途是生产性的,所以,财政政策的执行实际上是用非生产性投资来代替生产性投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非生产性投资事实上也能增加就业,但其增加就业的“乘数效应”显然要远低于生产性投资。而生产性投资的减少也会让整个社会的生产量减少,从而部分地导致通货膨胀。

另外,正如供应学派认为的,导致滞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所形成的过高税率。供应学派认为,滞胀问题来自于凯恩斯主义政策对总供给的破坏。凯恩斯主义政策扩大了政府的开支,而为了弥补政府开支的增加,就必须提高征税的税率。过高的税率使人们缴税后的个人收入和所得大大降低,从而挫伤了人们劳动和投资的积极性。对劳动积极性的打击,首先体现在生产效率的减低,产出的减少,从而导致物价的上涨。而对资本家的投资积极性的打击,则表现为资本家不愿意投资,企业的雇工人数必然减少。资本家不投资,又会导致产能的减低,进而导致社会商品总供给的不足。物价上涨、就业率减低,两个破坏结果叠加,这就是滞涨。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全球大趋势2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全球大趋势2
上一章下一章

滞涨——凯恩斯主义的特产(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