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涨——凯恩斯主义的特产(6)

滞涨——凯恩斯主义的特产(6)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回顾上述历史,我们固然可以认为诸如中东战争和伊朗革命等偶然事件对油价形成冲击,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但美国之所以出现如此严重的滞涨,其根源还在于凯恩斯的刺激主义。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地宏观经济政策如宽松的货币政策、离谱的政府支出和过高的税负,二是社会福利政策。

首先,我们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对其予以分析。

正如弗里德曼曾经说过,通货膨胀归根结底都只是货币现象而已。对于这一论点,我们可从美国的通胀周期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的变动中得到佐证,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美联储主席的更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美国历史上通货膨胀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该时期的美联储主席是偏向宽松货币政策的伯因斯;到里根时期,通货膨胀得到大幅下降,该时期的美联储主席是坚定紧缩的货币政策主张者沃尔克。从下图中我们可看出,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有着莫大的影响。宽松的货币政策即低利率政策所伴随的是高的通货膨胀率,反之紧缩的货币政策即高利率政策所对应的结果是低的通货膨胀率。

1968~1984年美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率情况一览

注:1970年以前的美联储主席为马丁(1951~1970)。在伯因斯与沃尔克之间,米勒于1978~1979年间曾短暂地出任过该职位。

数据来源:彭博资讯

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为何持续如此之久呢?根据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在高速通胀的1973~1979年,美国通货膨胀的增长率一直高于其联邦基金利率增加的速度。到1979年,强调紧缩货币政策的沃尔克出任美联储主席一职,并一再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甚至一度达到前所未有的16.4%),高速通货膨胀才得以逐步消退。

而这种不顾及通货膨胀的宽松货币政策是有其理论根据的。从尼克松到卡特,20世纪70年代的历届美国总统,与伯因斯一样都是虔诚的凯恩斯主义信徒,他们一直把充分就业看做是施政的重点。1976年通过的哈姆弗—霍金斯法案暨“完全就业和平衡预算法案”,为美国经济政策定下了基调。美国经济有四大最终目标:充分就业、产出增长、价格稳定、外贸和预算的平衡。充分就业是放在首要位置的。正是基于此,他们认为只要增加经济体中的货币供应量,并且保持低利率,就可以推动消费和投资,达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目的。

事实是,货币主义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互相强化的倾向。他指出,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只在短期内存在,从长期来^H小说看并不存在。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全球大趋势2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全球大趋势2
上一章下一章

滞涨——凯恩斯主义的特产(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