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学时期(1910-1917)(1)
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
联经出版公司重新编校的《胡适日记全集》是一部最完整、也最合用的新版本。最完整,因为它以曹伯言先生整理的《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为底本,又增加了一些以前未收的新数据;最合用,因为《胡适日记全集》四百万字,翻检不易,联经本附加一册人名索引,为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最近一、二十年来,晚清到民国时期许多重要人物的日记都已相继出版,为现代史的研究领域增添了很丰富的史料。但以史料的价值而言,《胡适日记全集》恐怕仍然要占第一位,远非同类作品所能比肩。理由很简单,从1917年到1962年,胡适无论在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或政治史上都一直居于中心的位置,他一生触角所及比同时代任何人的范围都更广阔,因此他观察世变的角度自然也与众^H小说不同。更难得的是,他在日记中保存了大量反对他、批判他、甚至诋毁他的原始档,这尤其不是一般日记作者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他的日记所折射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生活世界,而是整个时代的一个缩影。读完这部四百万字的日记,便好像重温了一遍中国现代史,不过具体而微罢了。
联经出版公司毅然决定出版这样一部庞大的日记,其原动力只能来自一种纯净的文化理想。因此刘国瑞、林载爵两先生提议我为本书写一篇序文时,我在「义不容辞」的直感下便一口答应了。现在开始着手写序,我却不免颇为踌躇,因为我不能决定采用什么方式把《胡适日记全集》的史料价值充分而又系统地呈现出来。21年前我为《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胡颂平编着,联经,1983)写序时,除了《胡适留学日记》之外,其余部分尚未刊行。所以我只能从思想方面着眼,写成了一篇〈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但其中很少谈到他个人的事迹。自1990年《胡适日记》影印本(台北:远流)问世以来,它便成为我经常浏览和翻检的一部史料。在一切涉及20世纪文化、思想、政治动向之类的论著中,我往往先参考《日记》,一方面寻求整体背景的了解,一方面觅取具体证据。日积月累之余,《日记全集》逐渐引导我进入了胡适的世界,我在20年前的一片空白今天总算勉强填补起来了。反复考虑之后,我最后决定根据《日记全集》的内在线索,把胡适的一生分成几个阶段,并分别点出其与中国现代史进程的关联。但在每一阶段,胡适个人的生命史上一向都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疑点,现在由于《日记全集》的出现,其中有些问题已能够获得比较明确的解答。我自然不能在这篇序文中讨论所有的疑点,因此下面仅择其较有关系者,予以澄清。我相信这也许是使读者认识《日记全集》的价值与意义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