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辣辣的馋嘴魔蟾
火辣辣的馋嘴魔蟾
青蛙是“益虫”
潮州有一条西马路东通太平路,西达西门环城路。这里的店铺、人家、祠庙连在一起,长达710米,宽6米,向来是极繁华的地方。这条马路是由许多不同名称的段落组成的,中间与义安路交叉处叫“新街头”,从我记事起,便存在着一个大的菜市场。小时候的我放学需要走路回家,途经新街头,最大的乐趣就是围观菜市场。现在已经搞不清楚,是因为喜爱动植物,还是因为喜欢吃东西,又或者两者相辅相成。市场旁边的小吃,能记得的至少有粿汁、笋粿、蚝煎、春饼、炸虾仔、鱼生、炸果肉、粽球、牛肉丸等等。这其中的双壳类、甲壳类、硬骨鱼类、哺乳类也都认识全了。但其中最令我震撼的表演,则是农民大叔卖青蛙、杀青蛙的过程。好多小青蛙被串在一起,悬挂在小竹竿的一端,或直接把后腿捆住了,丢在地上。宰杀小青蛙时尤其残暴,农民大叔把青蛙拿住了,重重摔在地上,锋利的小刀从肚子扎下去,收拾下水,剥皮,再冲洗掉血沫,装入袋中,整个动作一气呵成。这些被带回寻常家的小裸蛙,接着被切段,爆炒,成为一道佳肴。我却一直很抗拒这种食物,小时候受“青蛙是益虫”的教育根深蒂固@,于是口下便积德了。
馋嘴蛙的老花子传说
长大后到了北京,吃腻了京味小吃之后,开始四处流窜,寻找新的口味。好几年中,在簋街背后的几家小店已经吃出了老板与熟客的情分,其中就有一家小店叫“燕府香馋嘴蛙”。说它小,并不为过,大概8张桌子不到。临近饭点,门口永远有人在等位,于是带旺了旁边卖红薯的生意。老板娘是甘肃人,却做得出地道的川味,据说专门去四川取了真经,请回大师傅,后来更是融合了川陇食风,因此有了极佳的口味。店里主打的特色菜并不多,馋嘴蛙、冷锅鱼、烧鸡公这大三样。只要你一上座,老板娘就会送来凉拌豆腐丝,然后点完菜,在门口等位的食客那怨念眼神中,开始漫长的等待。老板娘的立店之本,全在于原料新鲜,手艺过硬,而且每一桌都是要现点现做的,提早加工好的就意味着失去了那股鲜味。和诸多华夏美食一样,馋嘴蛙也有自身的传奇。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四川江津红卫村有一位姓朱的大爷,足足108岁,精于厨艺,最爱用青蛙做菜,佐以祖传香料,烧得麻辣兼备,既香又嫩。康熙得知后,派人把他招入宫中专司此菜。尝后,甚解其馋,龙颜大悦。坊间便以“馋嘴蛙”命名之,声誉不胫而走。另有一种更富传奇性的说法,说馋嘴蛙出自清朝乾隆年间渝北地区大户刘家的一本自编菜谱。刘家老太爷这一生只有一个爱好,就是收集民间食谱,一来将其归整成册流传后世,二来也可一饱口福。冬季的一日,刘老太爷在大雪之中救起一个倒在家门口的老花子,并派专人照顾。事后老花子为了报答恩情,送上一道美食。这道菜源于乞丐乞食未果,捕捉田边野蛙充饥,老花子融入了几十年来吃百家饭的口味见识,创出了馋嘴蛙这道美食。最终老花子将这道菜的做法送给了刘老太爷,并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