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黄浦江畔的外乡人(8)
长江江面上的辛苦旅程,好不容易结束了。船,驶进了黄浦江码头,靠岸了。祖父已在这里等候多时,欢欢喜喜地把老伴和儿媳迎进了自己白手创立的“新家”。
母亲到达上海之后,走进这个经过祖父精心陈设的“新家”,颇有档次,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长期来@沉闷、忧郁的心情有所好转,祖父慈祥的笑容更让她得到了不少慰藉。
这个家,看上去比较漂亮:刚建好的新房子,铺房里货物较多,五颜六色,整整齐齐地摆在货架上。铺房还不小,母亲的住房和铺房并列。板壁全用清一色的申报纸糊裱,别有风味。祖父母的住房与厨房相连,略显阴暗。铺房后面是阁楼,楼上可以开铺睡觉。没有正式的厕所,厨房外有一道篱笆,在那儿摆个马桶,是一家人解手的地方。每天清早,有人推着粪车挨家挨户地呼叫“倒马桶啊!”,生活还比较方便。
老伴和儿媳来了,祖父的担子轻了一半。老伴守屋,媳妇呢,烧茶煮饭,挑水洗衣等全包了。这时,我母亲已成年,长得更高大了,身体也很好,干这些家务劳动,可以说绰绰有余。
上海人的习惯是:早晨花两个铜板去老虎灶提开水。(老虎灶是上海、江浙一带的古老传统,已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消失。老虎灶的“尾巴”翘起,灶头好像老虎的模样。当年是民间专为老百姓供应热水的地方,还附带卖茶水。用木桶挑水,舀子打水,人工烧火。)早餐呢,很少有人在家里做,大多是在隔壁店里买几块大饼、几根油条,或是几个粢米团,这样既省事又好吃。午饭与晚饭则在各自的家里料理,丰俭由人。附近有菜市场,不用跑远路,青菜、豆腐、肉鱼、禽蛋,品种很多,随你挑选。
刚来这儿,祖父他们很少和本地人来往。日子久了,人熟了,联系慢慢多起来,左邻右舍和我家的关系挺不错。有时候,还得到了邻居们的不少照应,远亲不如近邻嘛!
母亲是闲不住的人,她在干完家务的时候,站在铺房里,看祖父做生意。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每件货物的名字、价钱,都记得一清二楚。店里的东西,已不再是刚创业时单一的日用杂货食品,又添了个百货专柜:布匹、毛线、手巾、鞋袜、化妆品、玩具等等,琳琅满目。母亲又悄悄地将这些货物,按等级品种定的价格一一牢记在心。
一天早上,祖父带了些现款,请了个工人,打算去市区进货。临走时,祖父把母亲叫到身边,试探着问她:“葵英!我现在要出去进货,你能招呼半天生意吗?”出乎意料之外,母亲竟满口答应下来:“爹,您放心好了,我会做生意了。待您下午回来结账,保证清清楚楚,一笔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