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圳(2)

水圳(2)

八堡圳是在康熙四十八年(1708年)开始兴建的,其水利结构完全仿照施世榜老家陂圳的形式来设计的,耗时整整十年,耗资90多万两白银,灌溉总面积达20多万亩,共有103个村庄受益。这是水利灌溉形式引进台湾的开始,之后成为清代台湾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模式。传说在修建时,因为地势上的错落,曾遇上溪水无法导流的难题,这时一位姓林的隐士突然出现,给予指点——利用闸板平衡水位。于是这个问题骤然得以解决。施世榜感念这个隐士,特地在彰化县员林郡二水乡建造了一座“林先生庙”,至今当地人仍不断前去烧香祭拜。

大安圳修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全长30余里,曾灌溉农田1300多甲,其设计之周全、结构之壮观,曾为当年全台湾所罕见。一直到现在,圳的取水闸口仍然可以正常使用。修建这条水圳的是一个以漳州漳浦林氏移民为主的取名为“林成祖”的联合垦号,垦首名叫林秀俊,漳浦县石榴攀龙村人。雍正十二年(1734年),35岁的林秀俊与同村15人一起从厦门到台湾,落户今天台北淡水大安乡,从承租番田耕种开始,经过十多年辛苦劳作,渐渐有了自己的田产,并最终成为板桥平原最大的垦首。而这个地方,也正因为有了这条大安圳而取名大安庄。

林秀俊在老家已娶^H小说妻。乾隆十五年(1750年),当地平埔人传染病流行,略懂医术的林秀俊用草药救活一些番民,番社头目一高兴,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对他来说,这肯定是人生一个关键期,那以后垦户屡屡遭番民袭击一事,就锐减了,而土地的开垦则越来越多。至乾隆末年,林家经营的土地已达数千顷,年收谷十多万石。这些开垦出来的村庄包括新庄、新埔、后埔以及枋寮、大佳腊等。为保证开垦的土地能旱涝保收,林秀俊招佃开凿的水圳不仅有大安圳,另有大甲圳、永丰圳、暗坑圳,这些水利设施使板桥地区数万亩良田得以灌溉。

林秀俊死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享年72岁。他的遗体没有迁葬回大陆,墓地就选在一块背依公馆山、面朝基隆河的土地上,从墓园往下眺望,当年他率众所开垦的大片土地可以尽入眼帘。

现在,他在台的后裔已经多达4000多人,而当年同他一起从老家攀龙村渡海的那15个同乡,也繁衍了2万多后裔,而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正是他的第19代裔孙。村中在雍正、乾隆年间还陆续有人迁台,在南投草屯镇那里,就有1万多祖籍漳州漳浦攀龙村的人。算起来,小小的一个攀龙村,竟有3万多人在台。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过台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过台湾
上一章下一章

水圳(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