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号(1)
四垦号
庄稼成熟的芬香飘过对岸,将一拨拨渴望温饱的汉人吸引来,而越来越多人的到来,也将土地越来越多地开垦了起来。明郑时期,台湾开发起来的土地仅限台南附近的西南沿海,到清康熙末年时,移民垦拓的锄头已经落到大肚溪以北的土地上了。
台北地区曾有个很响亮的名号叫“陈赖章号”,它比林成祖更早在此落脚。陈赖章不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个垦号名。当时规定,不属于少数民族的土地,汉人可以开垦,但必须先向台湾官府申请土地的“开垦权”。经审核与查勘,再公告数个月且无异议后,就可以发给“垦照”。获得垦照的申请人,称为垦主。陈赖章垦号是由陈天章、陈逢春、赖永和、陈宪伯、戴天枢等5个人组成的,他们都是来自福建泉州。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他们合伙向诸罗县官府申请的是台湾北部广达100多平方千米面积的大片土地。(陈赖章小注)
当年留下的文献记载,此次开垦“东至雷里、秀朗二社,西至八里坌、干脰,南至兴直山脚,北至大龙峒沟”,与今^H小说天的台湾地图相比较就会发现,陈赖章号所开垦的这些土地,除了包含艋舺、大龙峒、大稻埕、锡口等现今台北市市中心地区之外,更包括了今日新北市汐止、中和、永和、八里、三重、芦洲、泰山、新庄地区一带,确实声势浩荡。
关于构成陈赖章垦号的这5个泉州人,如今已经无从详查他们的具体生平与祖地了,但他们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开始的这次大开垦,是至那时为止台湾最大规模的垦拓事件,它具有一个标志性意义,即标志着台北盆地大规模垦拓的开端。接下去,大小垦号和零星开发者也紧随而至,逐渐把那里开发成一个“大米仓”,台北都会区的形成也是在那时开始得以奠定的。
位于新竹的金广福会馆则兴建于道光年间。
那时期,竹堑东南面的北埔、峨眉、宝山地区仍是少数民族赛夏人生活的区域。道光十四年(1834年)十二月,淡水同知李嗣邺拿出1000两白银,并让姜秀銮设隘楼15座,雇隘丁160人,承担起沿山一带的防务。所谓“隘”,其实是当时防止少数民族侵扰的机构,隘丁负责防御,隘户负责开垦,而隘与隘之间又彼此形成一条防御线。(李嗣邺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