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西进(4)
因为有禁令,拿不到赴台印单的人就只好私渡。台江、马尾、潭头港、兴化湾、平海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澳、围头、刘五店、澳头、小蚱港、峰尾、黄奇、厦门、诏安湾、前河、湾角、宫前、云霄港、浮头港、将军港、港尾、牛尾、长泰港、石码、海门,这28处口港通常就是福建民众渡海赴台的出发地。而广东移民,则大都从汕头附近各港口出发,然后乘船到厦门附近的码头,再经澎湖马公岛和东吉洋等地前往台湾。
“客头”,这是对专门以协助人私渡为业者的称呼,其身份相当于今天的“蛇头”。客头将大船泊在海中,用小船将私渡者运出,转上大船,避开稽查,驶往台湾。为了谋利,船舱里往往挤挤挨挨塞满了人,然后封死舱板,连呼吸都不免困难。遇上风暴,随船被刮到别处的已经算是幸运了,葬身鱼腹的也比比皆是。如果中途被缉获,同样要吃尽苦头,受杖刑、遣送新疆为奴或发配充军等等,花样不一而足。
“劝君切莫过台湾,台湾恰似鬼门关。^H小说千个人去无人转,知生知死都是难……”这首用客家语写就的《渡台悲歌》,在那时就已传唱甚广。而民谚“六死三留一回头”的形容,则更为简炼准确地道出了渡台谋生的艰辛凶险。
但即使是这样,因台湾“一岁所获,数倍于中土”,于是那期间往台湾去的汉人也从未少过。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由台湾知府周元文续修的《台湾府志》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闽、广之梯航日众,综稽簿籍,每岁以十数万计。”另一个知府沈起元的形容则更为精确传神:“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
档案资料显示:乾隆三十年(1782年),台湾人口接近70万,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台湾人口已超过90万,嘉庆十六年(1811年)更急剧扩张到超过190万。也就是说,从乾隆中期到嘉庆年间的半个多世纪里,台湾人口增加了100多万,平均每年增加人口2万。